正式進入監管元年
如果說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發展元年,2014年是互聯網金融爆發元年,那么,2015年則是互聯網金融監管元年。網貸天眼CEO田維贏在接受《CM華夏理財》記者采訪時表示:“縱觀2015年,央行7·18監管意見的出臺無疑是對整個行業影響最大的事件,它的意義在于肯定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
由于準入門檻低、從業者素質良莠不齊和監管缺失等原因,P2P經過了幾年的“野蠻發展”,行業始終籠罩著“跑路”的陰影。即使在有著監管元年之稱的2015年, 據零壹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30日,能監測到的P2P平臺共3464家(僅包括有線上業務的平臺),其中正常運營的僅有1876家,正常運營率僅54.16%。
田維贏認為,P2P出現問題的原因從本質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先天性的原因,一類是后天原因。先天性原因指的是平臺創始的目的有問題;而后天原因則是由于運營、管理、風控等水平有限,出現了問題,導致壞賬、資金鏈斷裂等。
未來,隨著監管政策的不斷深化和細化,整個行業必將擺脫野蠻發展階段,進入理性發展階段,具有“先天性問題”的平臺也將會在行業洗牌過程中率先被淘汰出局。

e租寶事件成王炸
如果說P2P已經進入洗牌期,那么,e租寶無疑是一張大牌。
e租寶事件對于P2P而言無異于一次大型地震,目前e租寶被調查的結果尚無定論。如果最終e租寶安然無恙,那么,此次事件則可媲美優衣庫的社會營銷,助力e租寶徹底打開行業知名度;如果最終e租寶不幸陣亡,那么,此次事件則可能是一場涉嫌自融的違法事件,對于整個行業影響深遠:從政府層面,可能會加快監管細則的出臺;從各家平臺層面,則是加速了優質資產的爭奪;從投資人層面,無疑是一次慘痛的教訓。
田維贏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媒體早在2015年6月份就預警過e租寶的風險,但直到e租寶累計成交規模超過700億才有監管部門介入,監管存在明顯的滯后。他認為,e租寶事件可能加速監管細則的落地。
而《CM華夏理財》記者在多方實地采訪P2P平臺后發現,自e租寶出事之后,許多P2P平臺紛紛臨時啟動自查。與以往借熱點營銷不同,此次事件之后,絕大多數平臺三緘其口,保持沉默。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監管政策大多致力于解決平臺的“先天性問題”,即合規性問題。而隨著監管政策日益明朗,合法合規成了平臺生存的必要條件,解決“后天性問題”的迫切性日益突出。
目前,業內關于解決“后天性問題”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優質資產的獲取;二是貸后端風險處理機制。“資產荒”是P2P平臺迅速崛起的大背景,因此,對于P2P平臺而言,夯實了優質資產的獲取能力,就意味著從源頭上控制住了風險。目前,各家在資產端突圍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供應鏈金融和消費金融。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而金融的核心則是風控。即使風控成熟如銀行也免不了壞賬,更別提正在“摸著石頭過河”的P2P。所以,為了真正地保障P2P投資人的合法權益,國家除了出臺相應的監管政策引導行業合法經營外,還應該出臺相應的措施逐步建立貸后端風險處理機制,切實維護投資人權益。

宜人貸赴美掛牌的玄機
回顧2015年的P2P江湖,最大的人生贏家莫過于宜信旗下的宜人貸。北京時間12月 18日22點30分,宜人貸登陸紐交所,正式成為互聯網金融赴美上市第一股。
P2P在中國誕生之后,一直被譽為“草根金融”,宜信CEO唐寧如此高調地赴紐交所敲鐘,大有助力P2P完成屌絲逆襲高富帥的意思。這對整個行業來說簡直是喜大普奔,畢竟有好多平臺在忽悠投資人的時候,都會順便畫一下“上市”這張大餅。在當前行業負面消息不斷的情況下,宜人貸赴美上市成功無疑為整個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
雖然唐寧這故事講的不錯,但他猜中了開頭,卻沒料到結尾:宜人貸股價開盤即遭遇下跌,最終以9.1美元的價格收盤,比發行價及開盤價下跌9%,首日破發。若是按照常理出牌,上市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圈錢,而多數行業人士也認為,7500萬美元的募資金額太低,這點錢對宜人貸來說簡直是毛毛雨。
對此,唯一的解釋是宜信和宜人貸要的,其實是更能說服投資者的背書。畢竟,“互聯網金融第一股”的名頭不知要高“央視廣告標王”幾個段位。而且,企業上市后要根據交易所要求,定期在財報中披露的相關數據,也將成為投資者揭開國內P2P面紗的一個途徑。唐寧也在媒體上表示:“對投資者來說,到哪里去能找到信息透明度如此高的平臺?”這是實話,不過,收益率也要更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