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工業文明非常發達,已經走到了極致。但是,這么發達的工業文明,為什么20多年來沒有挽救日本,反而陷入“讓所有經濟學家束手無策”的境地。
日本悖論
何為日本悖論?先發一個央行姚余棟的觀點:“這里我想說一點,日本經濟是成為全球經濟的新的風險點,這也是令人很憂慮的,現在日本的股市大跌,日元強勢升值,負利率導致的銀行股整個走低,日本的QQE購債持有了日本國內債券的30%,新增債券的90%。所以,現在處于兩難,沒有那么多債券供購,不購日元將繼續升值?!?/p>
“日本經濟目前出現的困境是全球經濟學界從來沒有的挑戰,就是一個新的挑戰。4月28日日本央行開一個貨幣政策委員會議,我預計還要進一步加大購債或者宣布QQE3的決定。因為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出路。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全球也不知道怎么辦。”
“日本如果不這樣做日元繼續升值,股市大跌,已經陷入通縮、停滯、超老齡社會、高杠桿,這是挑戰所有經濟學家的,我們對這樣一個問題束手無策。”看看最近國內對日本工匠精神的追捧(當然,我們要正視這個事實),再看“到日本買個馬桶蓋”和“爆買”的現實,與日本進入第三個“失去的10年”,這是一個巨大的反差。
這樣的反差還很多。比如最近流行的觀點:日本電商為什么干不過實體店?文章的立意是實體店做得好,這個沒問題,也是事實。但反過來是否也可以推理:日本的電商比較弱,干不過實體店。
這種現象,我把它稱之為日本悖論:從微觀角度層面,日本的工業文明非常發達,已經走到了極致。但是,這么發達的工業文明,為什么20多年來沒有挽救日本,日本反而陷入“讓所有經濟學家束手無策”的境地。
經濟學角度看“悖論”
中國式“悖論”歷史總是相似的,170多年前,這樣的歷史曾經發生過。
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向全世界輸出“奢侈品”,如絲綢、瓷器、茶葉、香料等?,F在有個說法,航海大發現就是因為橫跨歐亞非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堵塞了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為什么那么重要?因為這是農業文明最發達的中國向世界輸出象征性產品的途徑。
當歐洲工業文明崛起的時候,代表農業文明最高峰的中國是不承認的。當時的通商,中國是凈輸出,英國是凈輸入。歐洲最后想出來平衡貿易的手段是鴉片?,F在,我們同樣可以說,極致的農業文明,挽救不了農業文明的衰弱。日本的悖論,其實170多年前,中國面臨著同樣的悖論。
如果沒有工業文明的創新創造,我們的需求就會停留在農業文明的水平。我們的需求是如何產生的?是發明創造給我們激發的。在智能手機出現之前,普通老百姓是沒有這樣的需求的。
什么是供給學派?這就是供給學派,不斷地創新創造更多的需求。從長周期看,社會需求總量是由發明創造決定的。按這個說法,經濟學家熊彼特可能也要歸類為供給學派了。那么,流行的貨幣學派和凱恩斯沒有改變總需求,只不過把需求的時間點前移了。這就像現在企業做促銷一樣,年銷量沒變,但當月的銷量似乎增加了。那么,金融的作用,不過是把經濟周期的高峰和低價拉大了,拉大后更容易產生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上面繞了一圈講經濟學,因為日本經濟最大的問題是需求不振。需求不振,從短期看可以運用各項經濟政策,日本確實也實施過,但沒有效果,而且20多年沒有效果。我只能說,這是長期問題。長期的需求不振是怎么產生的?是缺乏創新導致的。只有創新,才能激發更多的新需求。日本的情況,在歐洲國家也相似。這些國家,都曾經是工業文明的某個階段輝煌過,但在信息文明面前日趨保守。對信息文明擁抱最急切的,現在就是美國和中國。有一種說法,中國的互聯網氛圍與美國西部相似,歐洲的氛圍與美國東部相似,而日本已經遠遠落后了。美國在克林頓時代的輝煌是信息高速公路催生的需求,現在又是信息文明催生的需求。中國的傳統行業實際上已經封項,如果沒有互聯網催生更多的新需求,中國也許會像日本一樣陷入悖論。
中國路徑
中國該走何種路徑?繞了這么一圈,該回答一個問題了:中國到底是走日本的工匠精神的路徑,還是走互聯網創新的路徑?
有人可能會說,這兩樣東西矛盾嗎?我說既矛盾也不矛盾,畢竟企業家的精神是有限的,總得率先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正像中國營銷的突破是走單要素突破一樣,走系統思維是沒有出路的。
當然,突破成功了,是一定要走系統化的。如果中國選擇走工匠精神的路徑,那么就等于在工業文明時代精雕細琢,走向極致,最后的結果可能是日本悖論,既受到中國這樣國家的追捧,也面臨失去的X個10年。如果日本堅持下去,沒有趕上信息文明的步伐,也許清朝自大的悲劇就會在日本身上上演。
中國要做的事太多,農業文明的因素還存在,工業文明還沒完成,又在追趕信息文明。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優先順序的選擇問題。作為一個落后的追趕型國家,從改革開放以來就沒有停止過追趕。等于工業基礎剛建設好的時候,還來不及精雕細琢,就趕上了信息問題。我覺得優先的選擇應該是趕上時代。
我寧可選擇潮流上的粗糙,也不愿選擇落后的精致。當然,對潮流與落后的判斷,不能站在當下,這是一個有歷史感的判斷。正像大清王朝的遺老遺少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落后于時代一樣,他們是沒有歷史縱深感的。
(劉春雄:鄭州大學副教授、《銷售與市場》雜志社高級研究員、《農資與市場》雜志社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