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在全社會提倡工匠精神,恰逢其時,不僅有利于促進產業升級、品牌優化,而且能培育積極和諧的社會文化。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是“工匠精神”一詞首次登上政府工作報告,進入國家戰略規劃。
經濟轉型的要求
工匠精神在東西方文化中都不是一個新詞。中國古代工匠精神集中體現在技藝的父子相傳、師徒相繼,春秋時期出現的“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便檢驗產品質量,促使工匠們精益求精,提升器物質量。我們到長城旅游的時候可以看到磚石的工匠姓名。
在古希臘時代,赫費斯特是希臘神話中著名的鍛治之神、工匠之神、火神,是十二主神之一,雕塑家、建筑師也屬于工匠的范疇,他們留下許多精美的建筑、雕塑作品。在中世紀時代,歐洲的行會制度和專利保護制度保護并延續了工匠精神。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大學教育制度的完善,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的工匠精神與大工業生產相融合,在科學上表現為理性精神,在技術上表現為工匠精神。因此意大利的奢飾品、瑞士的手表、德國的電子機械產品處于世界一流地位。這正是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
然而在中國,發端于傳統技藝的工匠精神與現代工業文明碰撞過程中,一度不受重視。因為工匠地位低下、技藝保密、傳男不傳女等原因,導致許多技藝未能傳承,也限制了中國工匠精神的傳播、擴散。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迅速成為“世界工廠”,但是工匠精神卻沒有同步發展。在初期,中國企業通過“三來一補”等貿易形式,出口原材料,進口半制成品組裝加工,貼牌生產,模仿制造,沒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被稱為“山寨大國”。這與企業家追求 “短、平、快”的心態有關,深層次原因是當時的普遍性的消費水平。剛剛從物質匱乏狀態擺脫出來的人們追求實用型的產品,我國加入WTO后,外貿需求旺盛,各種商品供不應求,企業生產首先滿足消費者數量的需求,在產品品質、品牌價值和精致化生產不夠重視。許多精致的產品不是中國企業造不出來,而是企業家沒有耐心、不愿意勞神費力研發生產。
當前經濟危機,外貿萎縮,傳統產業供過于求,激烈的市場競爭,促使企業家尋找藍海市場,重拾工匠精神,培養專注敬業的生產者和企業家,精益求精,打造品牌,提升產品品質。這實際上是企業家理性選擇的結果。國家適時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工匠精神,為企業的轉型指出了道路。
工匠精神的文化價值
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專心耐心、細致敬業的職業精神,從業者只有處于獨立自由、身心和諧的狀態下,才能處于興趣和愛好專心致志地工作,發揮到最佳水平,打磨出精致的產品。瑞士鐘表業的奠基人布克說:“金字塔的建造者,絕不會是奴隸,而只能是一批歡快的自由人。金字塔這么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細,各個環節被銜接得那么天衣無縫,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懷有虔誠之心的自由人。難以想象,一群有懈怠行為和對抗思想的奴隸,絕不可能讓金字塔的巨石之間連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進去。”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宣布通過對吉薩金字塔附近600處墓葬的發掘考證,金字塔是由當地具有自由身份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建造的,而非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所記載——由30萬奴隸建造。
工匠精神集中體現在生產領域,適用于所有行業;不僅體現在一線的勞動者,而且體現在企業決策者、經營著和服務者。喬布斯作為蘋果集團聯合創始人,推出蘋果系列手機,改變了人們對手機的認識。喬布斯就是以個完美主義者。他認為,完美的質量沒有捷徑,必須將優秀的質量定位給自己的承諾,并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當對自己要求更高,并關注所有的細節后,產品就會和別人不一樣。
西方工匠精神發育的前提是工匠制度。西方社會重視契約精神,宗教是人與神的契約,法律是人與國家的契約,工匠制度是人與工廠的契約。工匠精神首先體現在對工匠制度、生產標準、流程工序的嚴格遵循。其次,工匠精神鼓勵生產者精益求精,超越極限,打造精品、爆品和極品。
工匠精神與信用社會的建設有密切的關系,西方很早就確立專利保護制度,這對傳承技藝、發揚工匠精神起到重要作用。企業秉承工匠精神,提升產品品質,贏得市場認可,獲得品牌價值和聲譽,反過來鼓勵企業家和生產者精益求精,珍視品牌價值,提升產品質量,實現正向循環。這需要公平的競爭環境,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保護知識產權,克服逆淘汰現象。
工匠精神繼承原有生產經驗、文化傳統,并不排斥創新,而且推崇創新,企業創新發展是市場經濟競爭中的制勝法寶。一招鮮吃遍天的現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很難實現。新派豫菜代表人物樊勝武認為工匠精神有偽匠心和真匠心之分。前者是不思進取,保守固執,后者講究傳承,不斷創新,有使命感。
工匠精神是一種生活品質、文化品位的體現,與貴族精神有某種共通性。西方傳統社會分為貴族、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和窮人四個階層,貴族階層有錢有閑,追求生活品質的精致、高雅,是時尚潮流的引導者,中產階級則是時尚潮流的追隨者。孔子雖然是沒落的貴族后代,但是仍然追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精致生活。中國80后、90后年輕人以及新生代力量,追求時尚創新的生活方式,將成為中產階級的潛在力量,同時也是工匠精神的傳承者。
工匠精神不僅具有經濟學意義,而且具有社會學、文化、歷史學內涵。國家在全社會提倡工匠精神,恰逢其時,不僅促進產業升級、品牌優化,而且有利于培育積極和諧的社會文化。
(彭詩金,男,湖南邵陽人,碩士生導師,鄭州輕工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