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至26日,習近平出席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新一輪國防和軍隊改革進入實施階段,中國人民解放軍迎來一場整體性、革命性變革。
12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領導機構、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宣布成立。11天后,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宣布,軍委機關調整組建任務基本完成。調整后軍委機關由原來4個總部,改為7個部。此次軍改是著眼于貫徹新形勢下政治建軍的要求,推進領導掌握部隊和高效指揮部隊有機統一,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格局。
誠如2015年5月公布的《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所言———“中國夢是強國夢,對軍隊來說就是強軍夢。強軍才能衛國,強國必須強軍。”2016年,恰恰是強軍夢的關鍵一年。
2015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領導機構、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宣布成立。
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指出,成立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是黨中央和中央軍委著眼實現中國夢強軍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的戰略舉措,必將成為我軍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載入人民軍隊史冊。
“組建陸軍領導機構”十分重要
陸軍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建立和領導的武裝力量。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之后,依靠這支武裝,從中國工農紅軍,到八路軍、新四軍等,直到解放戰爭時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歷史悠久,敢打善戰,戰功卓著。新中國成立后,無論是朝鮮戰爭,還是之后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中蘇珍寶島之戰、對越自衛反擊戰等等,陸軍都是主戰部隊。由此,也形成了解放軍頗為特殊的管理體制———未設立獨立的領導機關,領導機關職能由解放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總裝備部代行,七大軍區直接領導所屬陸軍部隊。
縱觀歷史,解放軍陸軍長期以步兵為主,之后逐漸擁有了騎兵、炮兵、工程兵、通信兵、裝甲兵和防化兵。自1980年代以來,增設了陸軍航空兵、電子對抗兵等兵種,而騎兵等又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經過多年建設,陸軍已由單一兵種發展成為諸兵種合成的現代化陸軍,成為既能獨立進行作戰任務,又能與海軍、空軍和二炮聯合作戰的強大軍種。2013年4月發布的《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國防白皮書顯示,陸軍部隊包括機動作戰部隊、警衛警備部隊、邊海防部隊和預備役部隊等,陸軍機動作戰部隊包括18個集團軍和部分獨立合成作戰師(旅),有85萬人。
在軍事改革之前,有評價認為解放軍的軍事模式是“大陸軍主義”。有媒體梳理出,大陸軍主義的主要表現是在行政等級上———“二炮、海軍、空軍三者司令部均屬于大軍區級單位,而陸軍7個軍區全部屬于大軍區級單位。也就是說,整個解放軍海軍或空軍,在行政層級上其實僅僅和北京軍區、南京軍區、沈陽軍區、蘭州軍區、成都軍區、濟南軍區、廣州軍區這樣的大軍區相等,海軍所屬的東海、北海、南海艦隊等級要低于大軍區。盡管此前海軍司令員、空軍司令員都屬于中央軍委委員,但是同樣屬于軍委委員的四總部領導都為陸軍出身。而七大大軍區司令員和政委全部為陸軍將領。換言之,就是陸軍的地位要高于海軍、空軍以及第二炮兵部隊一個層級。歷史、技術、國家戰略上三方面原因造成這種情況。”
然而,隨著國防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作為一大軍種的陸軍,繼續由四總部代行領導職能,已無法進一步加快陸軍現代化建設步伐,也無法為健全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創造條件。由此,“組建陸軍領導機構”就成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進入實施階段后的重要一環。
火箭軍打破三大軍種歷史
火箭軍,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詞,從此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繼陸、海、空軍以后,一個全新軍種的名稱。本輪軍改,成立陸軍領導機構,將第二炮兵更名為火箭軍,成立戰略支援部隊,實際上理順了陸、海、空、火箭等各軍種的關系,為國防現代化、為解放軍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石。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成立以前,解放軍雖無火箭軍之名,卻有火箭軍之實。那就是著名的第二炮兵部隊。在火箭軍成立之前,美媒曾炒作二炮東風- 41重型陸基洲際導彈鐵路版試射云云。據稱,該款東風- 41射程達1.2萬公里,可覆蓋美國全境。除此之外,二炮的東風- 5B洲際導彈、東風- 21D反艦導彈和東風- 26中遠程導彈等,曾亮相2015年9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
東風- 41、東風- 5,以及東風- 31、巨浪- 2型等系列,皆系中國擁有的洲際導彈。事實上,目前世界上擁有洲際導彈的國家無非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外加印度和朝鮮也號稱正在研發之中。無論中國是否宣布成立火箭軍,中國所擁有的戰略核力量,特別是巨浪- 2型這樣搭載戰略核潛艇、擁有核反擊能力者,奠定了中國核大國的地位。該類武裝,亦即習近平所稱“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是我國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國防部發言人楊宇軍在2016年1月1日接受媒體專訪時就曾表示:“考慮到第二炮兵實際上擔負一個軍種的職能任務,這輪改革將第二炮兵更名為火箭軍。”
在此之前,成立于1966年7月1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是中央軍委直屬特殊兵種,部隊首長為正大軍區級。此次二炮更名火箭軍,看似字面上的更改,實際上將二炮這一特殊兵種,提升到了與陸、海、空軍并列的軍種之地位。
據悉,位于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外大街的二炮總醫院已于2015年12月31日撤下“第二炮兵總醫院”門牌,據現場施工負責人介紹,該院將正式改名為“火箭軍總醫院”。而位于武漢的二炮指揮學院,何時更名尚不得而知。二炮指揮學院教授邵永靈對二炮總醫院即將更名,打趣道:“簡稱火總!霸氣!可以這樣做廣告———有病來火總,必火無疑!”
在元旦接受媒體采訪時,有記者向國防部發言人楊宇軍提問:“成立火箭軍,是否意味著中國將加大核力量建設?中國的核政策和核戰略是否有所改變?”
楊宇軍答:“中國始終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堅持自衛防御的核戰略,核力量始終維持在維護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中國的核政策和核戰略是一貫的,沒有任何改變。”
那么,為何在本次軍改中,二炮要更名火箭軍呢?有軍事觀察人士日前表示,這可能是由于二炮之謂已漸漸無法適應解放軍未來的戰略需求。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成立以前,全世界僅有蘇聯與之后的俄羅斯,以及朝鮮有火箭軍之稱謂。
作為蘇聯的戰略打擊力量,其戰略火箭軍不僅下轄眾多陸基導彈部隊,還擁有戰略核潛艇和戰略空軍部隊,真正實現了陸海空三位一體的立體核威懾力量。至于朝鮮于1999年成立的人民軍戰略火箭軍,據稱有9個旅,由最初“炮兵指導局”開設三大訓練所,再由訓練所進一步發展壯大,不斷擴充最后形成類似的導彈旅這樣基本打擊力量。朝鮮曾多次警告要動用“戰略火箭軍”來進行威懾。
“目前中國面臨的國際安全形勢不容樂觀,以美國為首的潛在對手對于中國戰略打擊力量尤為重視,打著應對‘朝鮮核威脅’等幌子不斷在中國周邊部署反導系統,醉翁之意不言而喻,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成立火箭軍,是否會參考蘇聯戰略火箭軍的有益經驗,無疑十分值得期待。”有軍事觀察人士如此認為。
至于新成立的火箭軍與之前的“二炮”有何不同?習近平強調,火箭軍是我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是我國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火箭軍全體官兵要把握火箭軍的職能定位和使命任務,按照核常兼備、全域懾戰的戰略要求,增強可信可靠的核威懾和核反擊能力,加強中遠程精確打擊力量建設,增強戰略制衡能力,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火箭軍。
與蘇聯、俄羅斯戰略火箭軍相比,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名稱前面沒有“戰略”二字。邵永靈教授說:“那是因為我們的火箭軍核常兼備,而‘常’是不屬于戰略范疇的,是在現役戰術行動中使用的中遠程精確打擊力量。反觀蘇聯的戰略火箭軍,只有遠程和洲際核導彈,其戰術導彈是與炮兵性質類似的戰術支援力量。冷戰時期美軍的戰術導彈也是如此,戰區司令就有使用權。”邵永靈進一步分析蘇聯之所以稱為“戰略火箭軍”的原因:“蘇聯因航空工業落后,在發展核武器之初就立足于使用導彈做投擲工具,其基礎來自二戰結束時從德國繳獲的各種戰利品。早期的導彈射程有限,只能用于戰術目的,故歸屬炮兵管理。在洲際導彈試射成功后,蘇聯于1959年成立戰略火箭軍以管理戰略導彈,戰術導彈則繼續劃在炮兵名下。”
如今,俄羅斯的戰術導彈與炮兵依然是一家,歸于炮兵指揮。邵永靈認為,俄戰術導彈只有500公里以下的,可以納入炮兵的火力支援范圍,是陸軍的指揮偵察通信能力能控制得住的距離,而解放軍火箭軍的戰術導彈射程要遠得多。換言之,解放軍火箭軍不僅下轄有戰略導彈部隊,還有戰術彈道導彈部隊、巡航導彈部隊,定名為火箭軍要更加準確。
美國是最早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可美國沒有火箭軍,其戰略導彈歸空軍管轄。邵永靈對此的解釋是:“美國起初核彈由戰略轟炸機來投擲,美國也因此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空基核力量。因為戰略空軍在管理核武器方面的先發地位和豐富經驗,故洲際導彈誕生后也就順理成章劃歸空軍管理,陸軍管的是中近程戰術導彈。”
對于核力量的指揮權,邵永靈在回答網友提問時,如此回答:“連火箭軍都歸中央軍委指揮,你說其他核力量誰指揮?美俄的所謂黑匣子,其實就是指戰略核力量的指揮權必須時刻掌握在國家最高領導人、也是軍隊最高領導人手里。我國核力量的指揮權也不例外,必須高度集中、統一。”
戰略支援部隊是一支什么樣的部隊
戰略支援部隊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新型作戰力量,是我軍新質作戰能力的重要增長點,主要是將戰略性、基礎性、支撐性都很強的各類保障力量進行功能整合后組建而成的。成立戰略支援部隊,有利于優化軍事力量結構、提高綜合保障能力。我們將堅持體系融合、軍民融合,加強新型作戰力量建設,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戰略支援部隊。
習近平說:“戰略支援部隊是我軍新質作戰能力的重要增長點。”戰略支援部隊的定位,是未來維護我們國家安全的新型作戰力量,是有別于傳統的陸海空之外的新型作戰力量,它最重要的增長點不應該是陸海空,而是天電網。
后勤保障也叫支援,裝備保障也叫支援,但是戰略支援部隊是對其他所有的傳統的作戰力量,起到戰略層面上支援的作用。集合天空、太空、網絡空間、電磁空間這些力量,提供戰略層面的支援。
而對于新成立的戰略支援部隊,邵永靈教授認為:“不能明確劃給陸、海、空、火箭軍的都歸它管!絕對的高大上!打贏信息化戰爭,戰略支援部隊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它與傳統作戰能力相加,既為其提供支撐,也是其力量倍增器。隨著技術的發展,將會有更多新型作戰力量出現,就像戰爭與軍事技術從陸地逐步擴大到海洋天空外空一樣,這一過程是任何人都無法估量的,戰略支援部隊就是容納這些未知和不確定性的所在。”

四總部成為歷史
當前,伴隨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的成立,軍隊已經拉開了2016年力量規模結構體系改革的序幕,這更是解放軍整體面貌的革命性變化。
2016年1月11日,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就宣布,軍委機關調整組建任務基本完成。
據國防部發言人吳謙介紹,調整后軍委機關由原來4個總部,改為7個部(廳)———軍委辦公廳、軍委聯合參謀部、軍委政治工作部、軍委后勤保障部、軍委裝備發展部、軍委訓練管理部、軍委國防動員部;3個委員會———軍委紀委、軍委政法委、軍委科技委;5個直屬機構———軍委戰略規劃辦公室、軍委改革和編制辦公室、軍委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軍委審計署、軍委機關事務管理總局,共15個職能部門組成。
2016年1月11日,《香港商報》撰文歸納軍委機關的四大變化:一是部的從屬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變為“中央軍委”;二是原“總部”的“總”字全部取消,“總”只有一個即中央軍委,有利于形成高度集中統一的決策領導機構;三是“聯合參謀部”的“聯合”二字亮眼,順應了聯合作戰的世界軍事革命大趨勢;四是“總裝備部”變為“裝備發展部”,“發展”二字意味深長,表明解放軍現代化步伐沒有休止符。
從四總部到15個職能部門,乍看上去部門變多了、組織結構變復雜了,外界對此也有一些疑問。但事實上,解放軍四總部原有的職能部門多達43個,現在減少到軍委15個職能部門,其實是大幅度精簡了。軍事科學院中美防務關系研究中心副主任趙小卓解釋說:把總部制改為多部門制,看似數量增加,但實際上總的機構和人員數量比原來大大減少,更為精干、專業、高效,因此更為科學。
回顧解放軍歷史,早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央軍委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直轄機關即由“三總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組成。這一“三總部”架構,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年,在“三總部”基礎上增設總干部部,其后陸續增設訓練總監部、總財務部、總軍械部、武裝力量監察部,至1955年形成了八大總部體制。
1958年7月,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通過《關于改變組織體制的決議(草案)》規定,軍委機關從“八大總部”回歸到“三大總部”,中央軍委下設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和總后勤部三個部門。
1998年4月3日,中央軍委作出決定,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四總部”格局自此正式形成,迄今已存續近18年。
在“四總部”體制下,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和總裝備部既是中央軍委的工作機關,又是全軍軍事、政治、后勤、技術裝備工作的領導機關。
以總參謀部為例,既是中央軍事委員會的軍事工作機關,也是全國武裝力量軍事工作的領導機關。設有作戰部、情報部、通信部、軍訓部、軍務部、兵種部等。主要任務是包括擬訂和組織實施戰略戰役計劃和動員計劃,指揮和實施各軍種、戰區的作戰行動等。
總政治部則是管理全軍黨的工作,組織政治工作的最高領導機關,設有組織部、干部部、宣傳部、保衛部、文化部、聯絡部、軍事法院、軍事檢察院和解放軍報社等,轄有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八一電影制片廠等單位。
總部制是歷史形成的,對推動我軍建設發展、保證各項重大任務完成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形勢和任務的發展,這種體制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解放軍報》2015年11月30日發表的《重塑我軍領導指揮體制是強軍興軍的必然選擇》一文,詳細闡述了重塑軍隊領導指揮體制的理由。
文中寫道:“軍委主席負責制是我國憲法確定的根本軍事制度,是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最高實現形式。我軍現行的總部、軍區領導指揮體制,集決策、執行、監督職能于一體,暴露出不少弊端。特別是四總部權力過于集中,事實上成了一個獨立領導層級,代行了軍委許多職能,客觀上影響了軍委集中統一領導”。文中強調,“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在大力推進作戰思想、軍事技術、武器裝備創新的同時,也在不斷進行領導指揮體制的調整創新”;“我軍打信息化戰爭的能力不夠、各級指揮信息化戰爭能力不夠的問題比較突出,軍事斗爭準備中存在不少致命的短板弱項,究其原因,與領導管理體制不夠科學、聯合作戰體制不夠健全等體制性障礙密切相關”。
2015年12月30日,軍委機關的調整已經啟動。由軍委總部體制改為軍委多部門制,絕不是換一換名稱、縮一縮機構、減一減人員那么簡單,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領導指揮體制變動最大的一次,是一次結構性、革命性的體系重塑。
領導指揮體制改革后,軍委機關由“總部制”調整為“多部制”,原來權力高度集中的“總部領導機關”,變成權力互相有所制約的“軍委辦事機關”。強化軍委集中統一領導,強化軍委主席負責制,真正使軍隊的最高領導權、指揮權集中于黨中央、中央軍委。而且,為解決軍隊“頭重腳輕尾巴長”的突出問題,軍委機關帶頭精簡,局以上減少一個領導層級,普遍降低機構等級,大量壓縮機構數量和人員編制員額,大幅度減少直屬單位。
此次改革將重點解決紀檢、巡視、審計、司法監督獨立性和權威性不夠的問題,通過改革推動形成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為此,組建新的軍委紀委,由軍委直接領導,同時向軍委機關部門和戰區分別派駐紀檢組。軍委審計署由軍委直接領導,審計監督全部實行派駐審計。同時組建新的軍委政法委,由軍委直接領導,解放軍軍事法院和檢察院由軍委政法委領導,同時調整軍事司法體制,按區域設置軍事法院、軍事檢察院。
“總部制”改為“多部制”,是按照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總原則,優化軍委機關職能配置和機構設置,突出核心職能,整合相近職能,加強監督職能,充實協調職能,使軍委機關成為軍委的參謀機關、執行機關、服務機關。這些調整有三個“有利于”:有利于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和軍委集中統一領導,有利于軍委機關履行戰略謀劃和宏觀管理職能,有利于加強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
目前,軍內許多部門正在轉隸交接階段。2016年,軍改將進入深化階段,將改變解放軍長期實行的總部體制、大軍區體制、大陸軍體制,構建“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體制。
軍改助推強軍夢、中國夢
中國軍改大刀闊斧,雷厲風行,強勢推進,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正呈現出金戈鐵馬的磅礴氣勢,令全球矚目。
此次軍改是著眼于貫徹新形勢下政治建軍的要求,推進領導掌握部隊和高效指揮部隊有機統一,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格局,著力構建軍委———戰區———部隊的作戰指揮體系和軍委———軍種———部隊的領導管理體系,進一步提高指揮機關應變能力和部隊戰斗力,最終建立適應新形勢下軍事斗爭的國防生態。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8年來,歷經血與火的考驗,立下了汗馬功勞,書寫了威武雄壯的強軍篇章。中國陸軍從步兵獨大到多兵種混合編成,中國海軍已具備外海作戰能力并向深海滲透,中國空軍多型飛機飛出第一島鏈1000余公里,中國火箭軍在太空顯示神威。但在新形勢下,面對日新月異的高科技和復雜多變的國際軍情,中國軍隊鋼筋鐵骨的身板也暴露出一點“軟肋”。此次軍改推動力度之大、觸及利益之深、影響范圍之廣前所未有,其意義不亞于“20世紀80年代初地方從計劃經濟邁向市場經濟的改變”,是一次強基固本的體制再造,是實現強軍夢的重大跨越。
富國和強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兩大基石。富國是強軍的基本保障,強軍是富國的安全依托。倘若強軍夢不圓,中國夢也只能是畫餅充饑的幻想。雖說雄厚的經濟實力為國家強大提供豐富的物質條件,但如果沒有強大的國防實力作后盾,經濟條件再優越,中國夢也難圓。況且國家越是富裕,就越有人“惦記”著,可能引來覬覦的邪念、貪婪的目光,甚至有鋌而走險的侵略者直接打上門來,入室搶奪洗劫。如果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御敵于國門之外,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也會為他人作嫁衣裳。清政府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鴉片戰爭前,中國GDP占全球經濟總量的近1/3,但由于軍事力量只是依仗長矛大刀,百萬大軍難敵數千英軍,最終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面前俯首稱臣,國家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歷史在警示,強軍才能讓國家安寧,讓富國守得住富裕。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支撐,國家的繁榮興盛才能有武力保護,實現民族復興才能有安全屏障。
環伺我國周邊,宣示不合理訴求的小國鬧騰此起彼伏,寫滿戰爭標志的日本軍國主義虎視眈眈,帶有強烈宗教色彩的恐怖主義活動猖獗,美國針對所謂“中國威脅”的環太平洋月芽型包圍圈正在構建,而海峽那邊臺獨勢力還在上竄下跳,這些隱含戰爭風險的因素,讓這一輪軍改更賦予保衛國土安全、維護國家穩定、促進世界和平的歷史使命,是實現中國夢和世界夢的重要支撐。
習近平主席2016年1月11日接見調整組建后的軍委機關各部門負責同志時強調:“要努力建設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軍委機關,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作出貢獻。”我們宣示和平,但不放棄國防,我們守望和平,但不懼怕戰爭。誠如《強軍戰歌》高亢之音,“國要強,我們就要擔當,戰旗上寫滿鐵血榮光。”
人民軍隊永遠是保衛國家的屏障,是保衛人民的“雷神”,強軍夢永遠為中國夢保駕護航。所以我們對軍改滿懷期望,軍改也定會不辱使命,助推強軍夢支撐中國夢。
(摘自《新民周刊》《西安晚報》《錢江晚報》《新京報》《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