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卷發、著裝低調得體、講話娓娓道來,作為一位民主黨派女性領導人,舉手投足間,嚴雋琪將江南女子的溫婉,知識分子的縝密,從政多年的持重恰到好處地融于一身。2007年12月,在民進十二屆一中全會上,嚴雋琪高票當選民進中央主席,從而開始了她的“主席”之路。
“女子不必不如男”
嚴雋琪出身書香名門。父親嚴家顯,著名的昆蟲學家和農業教育家,上世紀30年代留美。回國時,正值抗戰,國運衰微,他立志教育救國,篳路藍縷創辦了福建省立農學院(現福建農林大學前身);母親王志芳,畢業于金陵大學歷史系。臺灣地區前領導人嚴家淦是嚴雋琪的伯父。然而,作為嚴家后人,家族史上的聲望都發生在嚴雋琪懂事前。
“我腦子里對父親的記憶是片斷的、零碎的。”1952年初春,嚴雋琪的父親在她6歲時撒手人寰。“在母親獨立支撐家庭成員眾多的年月里,家里一度都賣空了,我們五姐妹見過母親抱著知心朋友痛哭的情景,但更多見到的是她的拼命和頑強,常常夜深一覺醒來時,看到的是媽媽依然伏案工作的背影,或是跌落枕邊的俄語課本。”
母親的身教言傳和“女子不必不如男”的教誨,使嚴雋琪姐妹從小樹立了自覺努力學習、一絲不茍工作的態度和品質。
雖然對父親的印象多數停留在母親和親友的敘述中,但父親的魅力和風范卻如影隨形,浸潤在嚴雋琪的血液里。“父親講課的基本功非常扎實,上昆蟲課時,他常常不用看黑板,側著身子一筆就畫出一個活靈活現的昆蟲來。后來我也當老師,上好每一堂課,練好基本功,成為我對自己的要求。1949年,父親曾面臨兩個選擇:到臺灣去,還是留在大陸?父親選擇留下,全身心投入新中國的科技教育事業。”
2010年12月,嚴雋琪率葉圣陶研究會文化交流考察團赴臺訪問。與曾經幾十年隔絕的親人團聚,互慰思念之情,她說自己好似在完成故去父母的心愿;而在臺灣見到8位已90歲高齡的原福建省立農學院的校友,他們的緬懷更使嚴雋琪走進父親的視野和內心,溫暖良多。
順境逆境皆財富
1967年,嚴雋琪本科畢業時,趕上了“文革”,20歲出頭的她被分配到徐州煤礦成為一名井上維修工人。
但凡她向人提及這段經歷,都是頗為自豪的口吻:“那10年我頭上沒有任何榮譽和頭銜,但它使我了解到普通礦工們的工作和生活,感受到了淳樸善良的工人師傅無私的關心呵護,而當我用數學知識去幫助他們解決工作之中的一些小問題,一下子有了知識發揮作用、理論應用于實踐的喜悅,尤為可貴的是讓我具備了一顆平常心。”
2008年5月,嚴雋琪曾專程回到徐州煤礦看望她的老領導、老同事。她說:“我一直認為這段經歷對于剛剛走上社會的我,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人無論處于順境還是逆境,經歷都可以成為財富。”
1978年,嚴雋琪的人生有了轉折。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上海交通大學機械振動專業研究生;后于1984年赴丹麥技術大學機械學院學習,獲海洋工程博士學位。
對念書有天分的人很多,但有天分又有熱情的相對不多,嚴雋琪可謂其中之一,她愿意為學習付出。在丹麥的留學時光,嚴雋琪忘我地撲到學習研究上,一個星期給導師遞交一份研究進展報告,“只要有好的環境,中國人就能做出更好的成績。”僅三個月后,嚴格的導師就主動為她申請了博士生資格。
1986年,拿到博士學位的嚴雋琪可以留在國外工作,然而她和當年自己矢志報國的父親一樣,選擇了回來。“我是公派出國的,我為相信我的人回來,我希望外國人知道中國人是愛國的。”同年,嚴雋琪被選中參加國家“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成為第一批專家組中最年輕的專家之一。那10余年間,幾乎集指揮員、戰斗員、裁判員于一身。可也正是這段磨礪,鍛煉了她的全局觀念和協調能力。親歷親為的調研、學會尊重客觀規律、主動傾聽不同意見,為其日后從政打下了良好基礎。

從“學界”到“政界”的轉身
2000年春天,得知自己要到政府任職,嚴雋琪一時心潮起伏。雖然她深深感激黨的信任,但畢竟這是從熟悉和熱愛的“學界”到完全陌生的“政界”,特別是2001年5月當選為上海市副市長。
在擔任上海市副市長的6年間,嚴雋琪分管科技、教育、知識產權、婦女兒童等工作。或許因為是科研領域的資深專家,嚴雋琪始終關注科技創新,關注大學生創業。她經常強調,支持創業不能急功近利,社會應寬容失敗。“我希望社會達到這樣一種狀態———不管從事什么行業,只要他做得好,就應該獲得好的聲望,能夠體面地生活。”
在嚴雋琪推動下,上海市成立了全國首家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
和嚴雋琪接觸過的人都會發現,無論對待任何人,她都彬彬有禮,十分尊重。她會微笑著注視你,耐心聽你講話,并不時給予回應,和你探討。在她身上,你能體會到她一貫主張的“單位可以有行業之差,人不能有身份之差”。這是她的觀點,也是她的待人準則。
“一切從零開始,工作以學習開路”
“從小對于愛國民主人士專業造詣和社會影響力的敬仰,使我有了加入黨派的愿望;而長期從事教育和科技工作的背景,以及對于民進立會宗旨和政治主張的認同,使我最終選擇加入民進。”1998年,嚴雋琪成為民進會員。
從1998年至2007年10年間,嚴雋琪先后擔任上海市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在上海和全國兩會上,以個人身份或代表民進多次提出議案和提案,內容涉及文化、教育、出版、“三農”、衛生、國資改革、經濟等諸個領域。
從頗有實績的上海市副市長到民進上海市委會副主委、主委,再到民進中央副主席、常務副主席……2007年12月,嚴雋琪再一次轉換“跑道”,民進十二屆一中全會上,她高票當選民進中央主席。
來到北京,“一切從零開始,工作以學習開路”。嚴雋琪給自己列了長長的閱讀清單。她相信,人的學識、水平必須經過一個積累、磨煉、感悟和逐步提升的過程,而學習的本領是受益終身的。
民進十大上,民進中央原主席許嘉璐曾寄語新一屆領導班子———“無懈無滯”,嚴雋琪對以“有思有行”。
之后5年,根據形勢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嚴雋琪和民進中央領導班子一起,將實際工作中的體會進一步豐富并概括為“有思有行、集智聚力、順勢而為、開拓創新”16個字,以及“執政黨建設和參政黨建設相互促進、自身建設和履行職能相互促進、會中央和地方組織相互促進、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相互促進”四句話。
5年多來,嚴雋琪將“以黨為師”和“以群眾為師”看做擔任民進中央主席的兩大信條。
“建設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參政黨”
2012年12月,民進十三屆一中全會上,嚴雋琪眾望所歸地連任民進中央主席。
談及過去5年民進最主要的成績,嚴雋琪言簡意賅:“民進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影響力得到了增強,履行參政黨職能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升。”
早在2008年,嚴雋琪就提出民主黨派要推進“三個認同”,發展至今,“三個認同”已經成為民進全會的思想共識———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發展道路,認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認同民進的優良傳統。她很高興,這里的目標認同正好契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013年兩會上,新一屆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9位主席接受媒體采訪。有記者問嚴雋琪,何為“高素質參政黨”。她回答:“我想,符合時代要求的就是高素質參政黨,我們今天的作為將繼續接受歷史的檢驗,”“參政黨作為一個組織應該是不懈學習、學用結合的;具有活力和自我改進的;能夠承擔歷史使命及時代要求的。”
擔任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最大的感受是民進“愛國、民主、團結、求實”和“立會為公”的優良傳統,在新時代依然具有重大意義;民進老一輩領導人的道德光輝,民進人愛國愛會愛民的情懷,是對她最深的教育、最大的鞭策。她對會員們說:“加入民進是組織上的歸屬,更是思想上的共識和行動上的同行,是對民進傳統的認可,更是以自己的貢獻去繼續、發展這個傳統,為組織加力。”
(摘自《中國統一戰線》201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