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是改革開放的第五個年頭。這一年,中央電視臺第一次向全國播出了該臺的春節聯歡晚會,李谷一在此次春晚上連唱了7首歌曲,曾經的禁歌《鄉戀》也在其中;這一年,我國用工制度方面的一次重大改革,開始實行勞動合同制;這一年,身殘志堅的張海迪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這一年,圖書《第三次浪潮》為我國信息時代的到來繪出了宏偉藍圖。
禁歌《鄉戀》首登春晚
1983年除夕,中央電視臺第一次向全國播出了該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從此,每年除夕,許多中國人都會包餃子、放鞭炮、看春節聯歡晚會。4部直撥電話鈴聲幾乎沒有停過,北京電信86局的線都燒熱了,技術人員非常緊張,備用器材、消防器材都已備好。
李谷一連唱了《鄉戀》等7首歌曲,曾經的禁歌《鄉戀》,居然上了春晚。
2006年4月18日央視《講述》欄目,披露了禁歌《鄉戀》上春晚的細節。
那時的李谷一正因為《鄉戀》,在遭受著一場全國性鋪天蓋地的批判,說那首歌是靡靡之音,說李谷一是黃色歌女……而一些批判文字似乎慷慨激昂義正詞嚴,諸如:無產階級思想應該是非常健康的,不能被這些軟綿綿的東西來摧殘。
一首普通的歌曲,竟然給李谷一帶來極大的困境,使她在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壓力。而那無數的批判言辭中有很多東西,純粹是一種對她人格的誣蔑。受到這些無端的打擊,李谷一時常噩夢纏身難以入眠。
由于當時主流媒體一直在對李谷一唱的《鄉戀》做批評報道,中央樂團怕受到牽連,于是向李谷一提出了警告。在這種壓力下,李谷一一熬就是三年。
1983年,中央電視臺第一次面向觀眾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開播了。當時的總導演黃一鶴請來了李谷一,但晚會的節目單中并沒有李谷一的《鄉戀》。此時,《鄉戀》是禁歌,不在演出范圍內。
然而,晚會演出開始后,4部熱線電話剛一開通,觀眾的反映大大出乎了導演黃一鶴的預料:李谷一在臺上一出現,觀眾就來電話點播《鄉戀》。當電話記錄員把一大堆觀眾點播《鄉戀》的條子送到導演室交給黃一鶴時,黃一鶴感到非常為難,他決定不了是否讓李谷一唱這首歌。
而此時正在臺上表演的李谷一,根本不清楚有這么多的觀眾通過熱線電話,點她唱《鄉戀》這首歌。當時正好廣播電視系統的最高領導吳冷西部長,在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的第一線坐陣。黃一鶴讓電話記錄員把觀眾的電話點播記錄單交給吳冷西部長。吳冷西見是點的《鄉戀》,即搖了搖頭。沒想到,觀眾打電話讓李谷一唱《鄉戀》的點播量越來越多,可在切換臺上忙碌的黃一鶴依然做不了主。
就在此時,李谷一正在臺里被人要求與袁世海演唱京劇,電話記錄員又端上一盤子記錄著觀眾要求李谷一唱《鄉戀》的點播單,黃一鶴一看,這一盤怎么也得有二三百個。這回黃一鶴可真沒轍了,他對那端盤子者說:“這事你無論如何得跟吳部長好好說一說。”不一會兒,吳部長找到黃一鶴這邊來說:“黃一鶴,上《鄉戀》。”黃一鶴一聽這話,興奮極了,他知道吳冷西是在冒著多大危險,但此時已顧不了太多。黃一鶴趕緊找來伴奏帶,并火速請主持人報幕。
此時已演唱了6首歌曲的李谷一感到非常驚訝,可還沒等她反應過來,伴奏音樂已經響起,正是《鄉戀》。演唱中的李谷一百感交集,這幾年中的酸甜苦辣全都涌上心頭:這首歌引起的那些磨難,讓她扛了這么多年,一直都名不正言不順,今天終于能名正言順地在全國人民面前演唱《鄉戀》了!就這樣,李谷一的《鄉戀》,終于在春節晚會的舞臺得到了證明,被人們喻為中國內地流行歌曲的開山之作。
告別鐵飯碗,迎接合同制
3月3日,勞動人事部發出通知,要求積極有步驟地推行勞動合同制。勞動人事部指出,在今后一個時期內,將以實行“新人新制度”作為過渡。今后新招收的人員實行勞動合同制,原有固定職工目前仍執行現行的制度,但對現行制度也要逐步加以改革,最終要達到所有職工都實行勞動合同制。
勞動合同制,是我國用工制度方面的一次重大改革。
1986年9月9日,國務院頒布改革勞動制度的四項暫行規定,即《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國營企業招用工人暫行規定》、《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規定》和《國營企業暫行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
這四個暫行規定,重點是用工、招工制度改革,即國營企業新招收的工人都要實行勞動合同制,取消退休工人“子女頂替”和內部招收職工子女的辦法,實行面向社會,公開招工,堅持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用。按照新的規定,在國營企業的新招工人中,可以突破勞動力的“單位所有制”,使勞動者的特長、志愿和勞動崗位的需要較好地結合起來。
這一改革,基本讓國人告別了傳統意義上的“鐵飯碗”。

身殘志堅張海迪
1983年,張海迪,一位身殘志堅的青年,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
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椎管瘤,身體高位截癱,三分之二肢體失去知覺和功能。但她以驚人的毅力同疾病頑強抗爭,做出了健康人難以做出的成績。她自學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她還自學了4門外語,翻譯了許多作品和資料。鄧小平為此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1989年11月17日,上海《青年報》和上海20所高校聯合發起評選“八十年代我心中的卓越青年”活動。評選結果刊登于1989年12月5日的《青年報》上,14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青年榜上有名,張海迪就位列其中。
污染要清除,生活要美化
1983年留在人們記憶中還有一個詞:“精神污染”。這是一個重點在理論界文化界需要注意的“導向”問題。但后來一些地方執行有誤,有些走樣。一件事是,有個女記者到某地市委采訪,門房不允她進去,理由是她留著披肩發。女記者和門房爭論,最后找到一個妥協辦法,讓女記者用橡皮筋把頭發扎起來,這樣才允許進去。另一件事是,某市公安局下令禁止男女共同在公共游泳池內游泳。
11月17日,《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污染要清除,生活要美化》,強調女青年燙發、搽雪花膏、穿時裝以及和男青年一起跳“健康的集體舞”不能被視為“精神污染”而加以禁止。
1983年,內地第一次播放了香港電視連續劇,這部電視劇的名字叫做《霍元甲》,劇中演員黃元申和梁小龍剪的那種前面有劉海、后面長及脖子的發型,開始流行于年輕人中,該片的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成了當時內地最流行的歌曲之一,第一句“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給人很強的氣勢。這可能是后來粵語歌曲流行的開始。
《第三次浪潮》的激情預言
跨國企業將盛行;電腦發明使SOHO(在家工作)成為可能;人們將擺脫朝九晚五工作的桎梏;核心家庭的瓦解;DIY(自己動手做)運動的興起……
這是1983年,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所著《第三次浪潮》中描繪的景象。時過境遷,如今我們才發現托夫勒的預言竟大多已成為了現實,以至于今天,我們仍然可以感受托夫勒驚人的激情預言。
當時,托夫勒和《第三次浪潮》給打開國門之初的中國人心靈造成的沖擊,可謂連綿不絕。托夫勒在這本書中將人類社會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次浪潮為農業階段,從約1萬年前開始;第二階段為工業階段,從17世紀末開始;第三階段為信息化(或者服務業)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
第三次浪潮是人類思想的又一次大變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和社會需求成為它發展的強大動力,整個世界融為一體,人們將打破國界,尋求合作。
托夫勒也許并沒有給我們帶來直接財富,但他給了人們一個夢想,多年以后,當年閱讀托夫勒的年輕人已成為中國經濟建設的中流砥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著他們“創造未來”。
一年后的1984年,建議鄧小平恢復高考的溫元凱,推出《中國大趨勢》一書,風靡全國,被稱為“中國的‘托夫勒’”。
(摘自《民間記憶:1978- 2008》,陳煜、錢躍著,中央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