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制是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現象。如果說三十多年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中國農民的生產力,那么作為農民資產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的推行是中國農業和農村發展新的轉折點。本文試圖通過對浙江各地農村土地流轉模式分析,探索如何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健康發展的途徑,從而激活農民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關鍵詞] 土地流轉;規模經營;股份合作;農民收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103
[中圖分類號] F301.2;F32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6)21- 0196- 04
0 引 言
土地是農民最大的財產,新時期農村土地流轉正在火熱進行,土地流轉不僅在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中蘊藏著巨大的增收潛力,能帶動農村進一步發展,而且能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如何進一步完善和創新土地財產權制度,做好農村土地流轉,已經成為了農業發展改革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全國各地積極創新,引導農民土地承包經營入股流轉,組建股份合作社,發展規模經營,形成了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有效組織形式,激活了農民資產,保障了增加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 農村土地流轉主要模式
1.1 農戶承包土地作股外租模式
這種土地流轉模式是農戶按土地面積計算股份入股組建合作社,合作社將入股的土地集中,組織對外發包或租賃,合作社獲取的外租收益按農戶入股股份進行分配。如諸暨市東和鄉十里坪村800多農戶將1 140畝(注:1畝=666.7平方米,下同)承包土地作股組建了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對全部入股土地做了統一規劃和平整,然后租包給引進的專業大戶,建立了規模化的糧食和蔬菜生產基地,村合作社每年獲得的收益按土地股份返還給入社農戶。通過農戶承包土地內部入股、繼而統一外租方式,將原來農戶土地集體間接轉發包經營改為入股農戶股份合作經營,保證農戶承包土地流轉的長期性和穩定性,促進了農村土地的規模化經營。這種模式主要適用于農戶已委托村集體組織流轉土地并形成一定規模的村。
1.2 村集體資產與農戶承包土地股份合作模式
這種土地流轉模式是村集體以資金入股、農戶以承包土地入股組建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對入股土地統一規劃并組織開發經營;農戶土地作價入股或不作價設土地優先股,按土地基本流轉價格保底分配收益,年終再根據合作社的經營效益分紅。如紹興柯橋區謝家塢村,由村集體出資600萬元入股和村農戶700畝承包土地折價400萬元入股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土地統一開發建設現代四季鮮果園區,前幾年建設時期農戶按入股土地每年每畝可獲得400元保底收益,果園開始產生盈利后,村集體與農戶按股份“六四”比例分配紅利,近年來農民每年可從每畝流轉土地上獲得近2 000元收益。這種模式既能促進土地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又能促進農戶承包土地流轉的長期性和穩定性、不斷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1.3 農戶土地作價入股,合作社對外參與經營模式
這種土地流轉模式是以農戶承包土地入股建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將入股土地作價折股后與農業龍頭合作并參與企業經營,合作社獲得的土地股權收益,按入股土地份額分配給農戶。如新昌縣儒岙鎮圳塍村由農戶1 465畝土地入股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與紹興市北云山糧油食品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從事山油茶、茶葉和高山蔬菜生產經營,并取得了50%的土地股份紅利分配權,走出了一條“農戶土地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合作共贏、長期穩定、增效增收的現代高效農業之路。
2 農村土地流轉的具體做法
近年來,浙江各地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前提下,按照“政府引導、市場調節、農民自愿、依法有償”的原則,積極探索土地委托流轉這一模式推動農村土地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經營大戶流轉,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主要做法是:
2.1 建立土地流轉服務平臺
浙江各地不少縣(市)已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成立縣(市)級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指導中心、各個鄉鎮(街道)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和村級土地流轉服務站。鄉鎮、村按照各自職責,建立制度,落實專人負責土地流轉供求登記、信息發布、合同鑒證、建立檔案、糾紛調處等工作,實現了有機構、有人員、有辦公場所、有設施保障。
2.2 合理確定土地流轉價格
穩定農村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基礎上,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流轉權能,積極引導和推進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健全和完善土地流轉價格形成機制,鼓勵采用稻谷等實物計價、貨幣結算相結合等方式確定流轉價格,力求客觀實際地動態反映流轉土地價值。例如,長興縣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根據地塊的區域位置、基礎設施、種植作物等提出土地流轉指導價,提倡按稻谷實物折價的辦法確定土地流轉價格,一般按250~325千克/畝晚稻谷計量,按當年國家糧食收購保護價計價,對流轉期限較長的,提倡采取分期支付流轉款的方式,以消除因土地價格變動而帶來的糾紛隱患。
2.3 規范土地委托流轉行為
一是提出流轉申請。經營業主到鄉鎮(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站)提出流轉申請,遞交經營項目、法人身份證、地塊要求、流轉期限等材料。鄉鎮、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站)對經營業主的資質和項目的可行性進行審核,較大規模的項目由縣鄉兩級流轉服務機構聯審。二是網上發布信息。經審核后,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將有關信息在農村土地流轉信息網上發布,根據流轉要求選擇合適地塊,經營業主與村集體組織達成流轉意向,再由村干部進村入戶,與涉及的承包組達成流轉意向。若跨村界的,由鎮流轉服務中心作為受托方牽頭實施。三是簽訂委托協議。在雙方達成流轉意向后,由鎮、村干部分工負責,以承包組為單位召開社員代表會議,征得涉及農戶100%同意,形成書面委托流轉決議,凡愿意流出土地的農戶,與村經濟合作社簽訂委托流轉協議,協議內容包括地塊名稱、面積、四至界限,流轉期限,流轉價格與支付方式,雙方權利義務,違約責任等相關約定。以承包組為單位編制委托流轉土地基本情況表,繪制委托流轉土地四至界限平面圖(到戶),作為委托流轉協議的附件,協議一式三份,戶、組、村各持一份。四是簽訂流轉合同。村經濟合作社作為受托方與經營業主簽訂委托流轉合同,合同內容事項與委托流轉協議內容基本相同,但不能超越農戶授權范圍。五是合同鑒證。根據合同雙方需要,可選擇到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鑒證,也可到公證單位進行鑒證,合同一式四份,經營業主、村、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鑒證單位各持一份。六是建立檔案。鄉鎮、村嚴格按檔案管理要求將所有文本資料建立臺帳,報送縣級農業部門,及時建檔歸檔,做到有據可查。
2.4 逐步建立農村土地交易市場
按照國務院要求,在確保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
2015年9月8日下午3時25分,德清縣敲響浙江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拍賣第一槌。在德清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舉行的村級集體土地拍賣會上,該縣洛舍鎮砂村村20畝村級集體土地40年使用權,從957萬元起拍,經多輪競價,最終以1 150萬元的價格成功出讓。依照德清縣有關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實施方案,繳納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后,砂村村集體可獲得拍賣總價的68%,這筆資金作為集體資產,將列入集體公積公益金專戶管理,由村監委監督,可用于對外投資、股份合作及購買政府性債券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據悉,按德清的實施方案,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除了可出讓外,還可以租賃、作價出資(入股),最高使用年限與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等同;在使用期限內,享有與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同等的轉讓、出租、抵押權能。這項改革將全面激活農村土地市場,促使農民土地財產保障更有力、農村集體資產更壯大、產業結構更優化、基層治理更有效。
3 農村土地流轉模式主要成效
3.1 有力地推進了農村土地規模經營
推行農戶承包土地股份合作制,實現了農村土地入股流轉、統一規劃、集中連片、長期穩定、規模發展,扭轉了以前農戶自發、零星、分散、短期的流轉狀況。浙江省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設較早的地區,農戶土地入股時間大多超過十年,有的到二輪土地承包期末,同時已形成了一大批較大土地規模的現代農業主導產業基地或特色產業基地、園區。如紹興市,目前農村耕地10畝以上規模經營的面積占農地總面積的比率達到70%,有力地推進了土地規模經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投入產出率和農產品優質率,成為穩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重要舉措。
3.2 有效地壯大了農業經營主體
通過建立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培育壯大了一批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它們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微觀基礎。如紹興市87家合作社共有規模經營主體693戶,平均面積95畝,最大的戶1 200畝。越城區茅洋村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引進兩家農業經營主體,一家是從事蔬菜生產的農業企業,已累計投入1 000多萬元,建成1 000余畝的無公害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另一家是種植面積達210畝的種糧大戶,累計投入400多萬元,購建工廠化育秧、機耕、烘干等設備設施,成為一家集糧食生產與社會化服務于一體的家庭農場。這些農業經營主體,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而且還是發展現代農業、構建美麗鄉村的重要載體。
3.3 極大地促進了農民增收和權益保障
農民承包土地入股流轉,雖然土地使用權集中到了合作社,但其持有土地股權證可有效地保障農民所承包土地的財產權益,同時極大地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一方面土地入股流轉后,通過合作社的集中規劃、統一開發經營或土地連片出租等模式,能保證入股流轉價格高于零散流轉,據調查,總體流轉收益比農戶自行流轉高出25%左右,加上土地入股的保底分紅,提高了農民的土地流轉收入。另一方面,通過實行土地規模經營,合作社需要吸納當地部分剩余勞動力,促進了農民的勞務收入。據紹興市2012年統計,農民從全市土地股份合作社中獲得的勞務收入可達1 400萬元之多。
4 流出土地農戶權益的保障機制
4.1 對流出農戶實行階段性資金補助
2008年以來浙江省不少縣市,相繼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若干意見》。如義烏市,市財政連續3年每年安排1 000萬元資金專項用于土地流轉補助和獎勵,對當年新增連片流轉規模面積超過50畝、流轉期限5年以上的土地,政府按實際流轉面積給予流出戶一次性資金補助并獎勵所屬鄉鎮、村;同時各鄉鎮也給予流出戶100~200元/畝的配套補助。保證了土地流轉農戶的財產權益和人心穩定。
4.2 對流出農戶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浙江各地為使流出土地農戶權益得到進一步的保障,紛紛出臺政策給土地流轉村(自然村)辦理了養老保險。如義烏市2009年制定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農民養老保險實施辦法》規定,凡在義烏市范圍內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大于60%且連片50畝以上、協議連續流轉時間超過10年的行政村(或100人以上的自然村),其農戶承包土地80%以上流轉的,以個人為單位,一次性繳費每人8 000元,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可按月享受每人每月170元養老金。至2013年11月底已參保146個村(自然村),累計投保22 704人,已有16 166人享受每月170元養老保險(其中財政每月發103.33元,個人賬戶所交每月返回66.7元)。從2013年1月1日起繳費每人調整為10 000元,每月享受200元養老保險。
4.3 對規模經營主體建立農業生產配套設施用地制度
浙江各地,相繼出臺了《農業規模經營配套設施建設的意見》,允許集中連片規模經營面積達到50畝以上、期限5年以上且簽訂規范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的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在不破壞耕作層的基礎上,在其經營土地上建設為農業生產服務的非永久性配套設施,其建筑占地面積按不同產業控制在實際流轉面積的1%以內。由農業局牽頭會同國土、建設、綜合行政執法對上報項目進行認定,并報市政府審批。
5 結 語
綜上,浙江農村各地在農村土地流轉的做法和經驗,對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健康發展提出有益的探索,最大限度的發揮土地的財產價值,讓農戶分享土地流轉和增值效益,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維護和保障農民權益。這必將進一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農村經濟躍上一個新臺階。
主要參考文獻
[1]王國根,王凱. 加強土地股份合作壯大農業經營主體——紹興市發展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情況介紹 [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3(7):15-16.
[2]蔣莉. 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行為影響因素研究——以浙江省義烏市為例[D].杭州:浙江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