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互聯網+”戰略的提出,在國家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確定支持發展 “眾創空間”的政策背景下,結合地方高校教育改革,即地方本科院校和民辦院校將轉型為應用技術型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成為新時代高校教育改革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高校應如何抓住機遇,選擇一種真正合適的創業教育模式,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提出了構建以“創業社團+創業大賽+創業課堂+創業實訓+創業孵化”為主線的、以“學者型企業家”和“企業家型學者”為教師團隊的貫穿“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思維的創業教育模式,從而將創業教育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培養出更多創新型創業人才。
[關鍵詞] 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教育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125
[中圖分類號] F279.2;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6)21- 0239- 03
1 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現有模式的主要弊端
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現有的模式主要是:“傳統教學+創業大賽”模式。傳統教學模式,是指高校自己開設創業教育課程,高校自己的教師采用傳統教材在課堂上講授相關的知識。但高校教師本身的創業經驗不足,課程模式封閉,教學內容陳舊,教學受師資、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僅憑書本知識無法取得較好的教學目標。創業大賽模式,是指在學校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國家、省市的各項創業大賽,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教師的指導,進而達到創業教育的目的。但比賽機制的設計,僅能使小部分參與學生受益,而大多數學生無緣參與,無法滿足“雙創”背景下的大學生創新人才的培養需求,也無法營造大學創業教育的氛圍。
創業教育是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并最終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因此,現有的“傳統教學+創業大賽”模式無法滿足大學生創業綜合素質的培養。而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大量創新型人才做支撐,大學生無疑是這股支撐力量的主體,大學生的知識優勢、科學精神、競爭意識和創新能力從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國家的創新能力。因此,高校應積極嘗試新的模式,從“供給側”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參與創業學習的機會。
2 “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教育模式研究
面對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應努力構建以“創業社團+創業大賽+創業課堂+創業實訓+創業孵化”為主線的、以“學者型企業家”和“企業家型學者”為教師團隊的貫穿“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思維的創業教育模式。構建上述創業教育模式,需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2.1 “創業社團+創業大賽+創業課堂+創業實訓+創業孵化”為主線
2.1.1 “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社團
構建“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社團,形成常態化、梯度型學生創業組織架構。學生社團是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大學生創業社團因其廣泛參與性、自主性、個性化、協作性、實踐性等特點,彌補了課堂教育缺乏自主實踐的不足,在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創業發揮著重要作用。
構建“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社團,是指在學生社團中,以“互聯網+”為項目策劃、以“眾創空間”為機制和場所的學生創業社團。以“互聯網+”為項目策劃,意思是創業需要項目做為支撐,“互聯網+”創業,最難的并不是“互聯網”的這一部分,而是“+”號后面的那部分。形成什么樣的產品,或者提供什么樣的服務,才是項目的重要內容。以“眾創空間”為機制和場所,意思是在項目的思考、交流到形成過程中,需要創業團隊組織架構、資金和場地,而“眾創空間”正好滿足了學生社團創業項目的需求。“眾創空間”不僅僅是物理上的空間,而是物理、資金、人才、機制上的空間。“眾創空間”滿足了學生社團資金和場地的需求,同時以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形成的常態化、梯度型學生創業社團,也滿足了“眾創空間”人才方面的需求。
因此,“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社團,目的是形成以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形成的常態化、梯度型團隊、以“互聯網+”為項目策劃的、以“眾創空間”為機制和場所的學生創業社團,使學生的創業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2.1.2 “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大賽
構建“互聯網+”創業大賽,引領學生創業思想。雖然國家、省市的各項創業大賽,從比賽機制的設計上看,僅能使小部分參與學生受益,而大多數學生無緣參與,但大賽本身所起到的引領、示范和宣傳作用,是其他手段無法達到的。一般來講,參賽項目要求能夠將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行業產業緊密結合,要求水平比較高,加上社會資本、風險投資專家的參與,使得創業大賽更像是一個個項目的“路演”。通過高水平的年度創業大賽,可以展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成果,同時激勵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
2.1.3 “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課堂
構建“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課堂,系統化建設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高校雖開了創業教育課,但由于創業實踐性強,需要具有綜合性知識,而教師恰恰缺乏創業經驗,由他們單獨講創業是否合適值得思考。“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課堂,就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使得學校學生在課堂上以MOOC、SPOC等線上形式系統學習創業知識,這時候,高校教師起到組織、交流、輔導等輔助作用;在校外,結合社會上的“眾創空間”創業實踐,同時和創業導師線下面對面交流,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在社會資源方面,例如阿里巴巴公司的“外貿圈”、“全球速賣通大學”和敦煌網的“敦煌大學”等,均是國際貿易專業很好的創業課堂。
“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課堂,高校一方面需要構建“政-校-企”合作平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另一方面仍應加強自己的創業輔導教師團隊的建設。創業輔導教師的職責應為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線上或線下的交流,檢查學習情況,要善于引導、鼓勵和指導學生創業。
2.1.4 “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實訓
構建“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實訓,全方位建設綜合實訓平臺。高校可以通過在校園建設創業實訓室,例如國際貿易實訓室、商業銀行實訓室、證券交易實訓、商戰沙盤等打造創業實訓平臺。目前國內很多大型軟件供應商在實訓軟件上發展的較為成熟,例如“用友VBSE”,是用友新道針對財會類專業為學生提供高仿真的企業工作環境而制作的財務處理流程教程;網中網的“財會商圈”,是以3D技術,仿真現代商業社會的供產銷及工商、銀行、稅務等外部環境,同時配套了實際商業環境中,讓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商業社會,多維度地體驗企業的實務流轉、內部控制、角色分工、工作交互,從而幫助學生融會貫通所學知識,并全面提升自我的溝通交流、組織協調、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為學生走向社會搭建無縫對接的橋梁。
但創業實訓不僅僅指通過3D技術在校園仿真教學實訓,還應該依托企業、“眾創空間”等孵化基地,由高校教師組織、帶領學生進行參觀學習。通過參觀學習。可以使學生了解從原料到產品的生產流程,再到銷售實現的管理過程,因此可以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拓展實際的知識面,在專業知識和人才素質兩方面得到鍛煉,從而為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盡快適應工作要求打下良好基礎。
2.1.5 “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孵化
構建“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孵化基地,滿足學生的創業需求。結合我國目前“眾創空間”現狀,本文將“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教育模式分為兩類:以高校為主體運營管理的“產品驅動型” 互聯網+眾創空間和以社會(企業)為主體運營管理的“混合驅動型” 互聯網+眾創空間。
以高校為主的“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教育模式,其特征是指“眾創空間”總部在高校,結合社會資本。高校重在產品研發和大學生創業教育,社會資本重在項目投資參與和投資回報的結果,其實質是重在大學生創業教育,兼顧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高校的優勢是研發技術等軟實力,選取一批有市場價值的成果,從高校內部相關部門合理認定后,到取得政府相關部門的資金、政策支持,同時考慮通過眾籌、PE、VC等形式引入社會資本,以互聯網為手段,完成“產品+資金+政策”的匹配過程,將會使這種類型的眾創空間更加充滿活力,運行更為有效。
以社會為主體運營管理的“混合驅動型” 互聯網+眾創空間,其特征是指“眾創空間”總部在“社會”,結合高校資源。可以細分為“金融業制度創新型”、“跨境電子商務”和工業制造企業產業升級等“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教育模式。企業本身就從創業而來,因而是創業的“老手”。以社會為主體運營管理的“混合驅動型”互聯網+眾創空間,其主要目的在于“項目孵化”。而項目的孵化,從開始到推出市場,均與“互聯網+”和“大學生創業教育”相結合,從項目報告、立項到資金籌集、項目孵化、營銷、實習工作、文件管理等具體工作。創業最后的結果不是都100%成功,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套很好的創業教育模式被保留和延續。特別是互聯網巨頭與大學的共同辦學,積極推動微課堂教學。而企業將自己鏈條的一部分放到大學,例如電子商務、研發設計等,帶動大學生參與到真實創業中去,激發大學生創業熱情,同時打通了“從大學課堂到企業實踐這一條路”,產生了一套很好的創業教育模式。
2.2 培養“學者型企業家”和“企業家型學者”充實教師團隊
本文“學者型企業家”的概念是指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有創業成功經驗的企業中高層。但一個現實的問題是,真正的企業家是短缺的,其特征之一是企業家本人會更多地會專注于本行業,時間也很難與“定期”的講授安排相匹配。因此,符合“學者型企業家”特征的應是大型企業中層,其本人也具有非常深厚的創業知識,加之其崗位肩負著“團隊培養”的責任。“企業家型學者”,是指在高校教師隊伍中,具有以往創業的經歷,或者對未來創業具有很濃厚的興趣的教師。
培養“學者型企業家”和“企業家型學者”充實教師團隊,面臨的具體問題是:由誰來建設、誰來負擔費用、能力水平如何認定以及如何監管等問題。
目前存在的困境是主要在于創業導師身份面臨認同危機,創業導師選聘培養機制不完善,選聘上的創業導師仍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原有的工作領域,因為大多創業導師本身選聘上來,本身就是依靠其原有工作領域的成就。
因此,建立創業導師選聘培養機制、建立創業導師人才庫、創建創業導師工作室和創業導師團隊,組織開展多形式的創業教育培訓和指導活動,建立創業導師培訓管理平臺等將是未來培養“學者型企業家”和“企業家型學者”充實教師團隊重要的工作。
2.3 貫穿“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思維
“互聯網+眾創空間”是具有我國特色的供給側改革,而“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教育模式則是在教育領域探索一條科學的大學生教育教學和就業創業的新模式。
構建“互聯網+眾創空間”的“創業社團+創業大賽+創業課堂+創業實訓+創業孵化”,建設“學者型企業家”和“企業家型學者”為教師團隊,均需要探討出一套合理的“政府+高校+企業”的運營機制。
政府重在監管和搭建平臺,高校重在科研和教育,而企業重在應用和實踐。三者的有機結合,需要一套完整的考核評價體系,因此,政府創業投入、監管、退出的全流程操作,包括考核目標、考核評價、考核結果、淘汰機制等內容,將是未來更加深入的研究目標。
3 結 語
本文分析了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現有模式的主要弊端,提出了構建以“創業社團+創業大賽+創業課堂+創業實訓+創業孵化”為主線的、以“學者型企業家”和“企業家型學者”為教師團隊的貫穿“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思維的創業教育模式,從而將創業教育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培養出更多創新型創業人才。
當然,“互聯網+眾創空間”創業教育模式的構建所依賴的外部環境因素是絕不能忽視的,例如法制建設、知識產權保護、高校科研機構事業編制改革、金融改革、官本位價值觀思想的改變以及“工匠精神”的培養等。但這些已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圍,在此不再贅述。
主要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號)[Z].2015.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7號)[Z].2016.
[3]喬輝,吳紹棠.眾創空間對創業孵化器功能影響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5):112-113.
[4]郭璇. 眾創空間的創意共享機制研究——信息共享理論的視角[J].編輯之友,2015(11):45-50.
[5]鄒麗.眾創背景下創業環境完善機制分析[J].中國商論,2015(32):78-81.
[6]黃彥菁,孫麗江.眾創空間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建設的金融支持體系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5(11):49-52.
[7]蓋寧.眾創模式在中國的發展現狀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5(32):249-250.
[8]徐小洲,梅偉惠,倪好.大學生創業困境與制度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15(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