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質檢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社會工作,它維持著市場的規范、有序發展,保障著人民群眾及市場各方的合法權益。“十二五”期間,我國的質檢工作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了極大的進步和顯著的成效,搭建起了基礎的質檢信息化平臺,這顯著提高了我國質檢工作的效率與質量。在未來的“十三五”期間,信息化建設依然是我國各項事業的基本發展方向之一,而且信息化的建設要盡可能與“惠民”相結合,這無疑就給我們質檢工作的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信息化技術為基礎,進一步提升質檢工作的綜合效益,是我們當前應當著重研究、探討與實踐的問題。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實際工作與學習經驗,對質檢工作進一步展開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并主要就“十三五”時期質檢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重點提出了部分探討性建議,以期能對我國質檢工作事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 十三五;質檢;信息化;必要性;重點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084
[中圖分類號] TP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6)21- 0161- 03
信息化是整個時代發展的主基調,我們的各項事業都必須要不斷向信息化靠攏,提高信息化水平,以不斷優化我們對社會、對人民群眾的服務質量。質檢作為關系市場規范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社會工作,在未來必須要以信息化技術為基礎,不斷改進工作模式,提升質檢綜合效益,實現真正的惠民、利民。
1 質檢工作進一步展開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在信息化技術的支持下,廊坊檢驗檢疫局的工作在“十二五”時期可以說是實現了質的飛躍。在這期間,質檢系統搭建起的基礎信息化平臺,拉開了與傳統質檢工作質檢的距離,實現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這使得質檢工作的效率變得更高,過程變得更透明,質檢工作成果的利用效率也有所提升。同時廊坊檢驗檢疫局依托河北局開發的信息化系統,對內實現了辦公無紙化、服務智能化,對外實行無紙化報檢、無紙化通關、直通放行,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縮短了通關流程,便利了廣大企業。另外,廊坊局根據自身業務工作需要開發了ERP數據采集監管系統、河北局法制綜合管理平臺、進出口腸衣生產加工風險評估系統等三個信息化系統,這三個系統的運用大大的提高了監管效能。但客觀來講,廊坊檢驗檢疫局的信息化建設水平與社會信息化技術水平的發展并不同步,甚至可以說是相當落后,其具體體現在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深度不夠深,工作模式與信息化體系協調、融合程度較淺,這對質檢工作在未來的發展造成了阻礙。為此,在“十三五”期間,廊坊局還必須要在河北局的指導和幫助下,進一步加強自身信息化建設,引進更加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并以信息化技術為支持,不斷改進工作模式,使檢驗檢疫工作與信息化技術實現真正的完美結合,以提升檢驗檢疫工作的綜合效益,促進市場規范有序發展,更好地服務廣大進出口企業。
2 “十三五”時期質檢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重點
2.1 加強硬件革新與新技術的引進與應用
信息化的建設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硬件層面,另一個是軟件層面,其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前一階段的質檢信息化建設中,雖然實現了基本的硬件普及,但其中很多的硬件在今天看來都已經非常落后,從專業的角度來講就是運行速度非常慢,不能支撐先進的應用,難以處理大量的數據,我們知道大數據和云計算在未來將成為信息技術的絕對主流,而且會對質檢工作帶來極大的影響,但如何硬件不能支持,則一切都是空談,所以“十三五”下的質檢信息化建設首要的就是應當加強硬件革新,合理的配置新硬件設施。
其次,要加強對新技術的引進與應用,如前面說到的大數據、云計算等等,它們都可以在質檢工作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還有就是軟件的開發與應用,這會涉及到具體的工作內容,總之就是要根據質檢工作的實際需求,以提高質檢效率和質檢質量為目標,來進行軟件開發與應用。
2.2 以信息化技術為基礎改進質檢工作模式
其實,對于質檢工作而言,信息化所涉及到的技術問題都不是問題,因為已經有現成的技術可以應用,質檢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基于信息化技術來改進工作模式,實現質檢與信息化的高度結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質檢信息化的價值意義。
以檢驗檢疫信息化建設來說,應結合進出口商檢、動植檢、衛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以及執法等的特定行政對象,來進行相關工作信息的采集與記錄,利用早已普及的數據庫技術,來建立專業的業務數據庫,打造小范圍內的“大數據”,以服務和促進于質檢及其他工作。當然,這個過程也還涉及一些原則和技術性的東西,例如這些數據要邏輯層面做到集中,而在物理層面又要分散,在采集的時候要多元化,使用的時候要相互關聯,同時還要做到有效發布、高效更新、共享校驗,構建一個完整、完善的質檢工作信息數據體系,全面推進質檢及相關工作發展。
同時要以信息化技術為基礎,完善其他方面的工作制度與工作模式,例如依靠信息化實現對企業的動態質檢監管,擴大質檢監管工作范圍,在缺少信息化技術支持的情況下,這或許很難實現,但有了信息化技術作為基礎,則會輕松許多。還有信息化追溯機制的建立,如市場中發現了質量不合格的產品,能夠立刻追溯生產企業、生產時間、生產批次,并快控制、速召回其他可能存在問題的同批次產品,對事前、事中、事后進行統一動態監管。還應當利用真正的宏觀大數據背景和云計算技術來建立質檢預警系統,對可能發生的事件進行預測,評價事件等級,提前擬定預案,從根本上提高質檢工作的效率與質量。
2.3 加強質檢信息化安全防范
我們都知道信息化技術具有各種各樣的優勢,如數據傳播速度快、開放程度高、智能化水平高等等,但其缺點也非常明顯,而且非常令人擔憂,那就是安全問題,如病毒和黑客的入侵,都可能導致數據信息被破壞或是泄露,這對質檢信息化建設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威脅,因此“十三五”期間的質檢信息化建設必須要加強安全方面的防范,要能夠全面確保自身的信息安全,具體應當分兩個方面的工作進行,其一是加強安全方面的管理,其二是加強技術安全保障。
在安全管理方面,質檢信息化建設必須要健全崗位責任制度,明確信息化技術條件下的工作責權劃分,嚴格實行個人賬號登錄,限定權限等級,防止越權操作,禁止登陸或使用其他程序應用,不能添加外部設備,如優盤、無線WiFi等,記錄賬號操作細節,便于責任追究。
除了要加強安全管理之外,還要加強技術方面的安全防范,例如網絡加密技術、網絡訪問控制技術、防火墻技術以及內外網分離技術等等,其中內外網分離技術一般用于內部系統,可以有效保障內部系統的信息安全,但在實際的質檢工作當中,之類系統可能非常少,因為內外網隔離雖然保障了系統的安全,但是也使得系統的云計算、大數據能力大大降低,所以最多的還是考慮前三種安全防范技術。同時,還要定時進行數據庫備份,備份最好是采取異地備份的方式,進一步提高數據的安全性,以便在最不理想的情況下進行數據信息恢復,盡量減少數據信息損失。
2.4 加強信息化人才引進與培訓教育
質檢工作的信息化建設與運行時技術含量非常高的一項工作,必須要有對應的人才作為保障,尤其是在人本理念下,我們更要重視對信息化人才的引進與培訓教育。一方面要吸收年輕、新鮮的信息化人才血液,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對在職質檢工作人員的信息化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信息化技術能力,使他們能夠成為質檢信息化建設的有效人才保障。
3 結 語
信息化建設是提高質檢工作效率與質量的重要途徑,在“十三五”期間我們應當基于質檢“十二五”建設基礎,進一步提升質檢信息化水平,在硬件、軟件、大數據、云計算以及工作模式等方面進行建設與調整,實現質檢工作與信息化的高度融合,提升質檢工作的綜合效益,促進市場規范有序發展,保障群眾權益。
主要參考文獻
[1]支樹平.加強質檢信息化建設 提高質檢信息化水平[J]. 信息化建設,2011(10):6-9.
[2]沈國海,胡錦文. 質檢信息化水平評估體系設計與運行總結[J]. 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4(12):148-150.
[3]張明,王連印. 現代質檢的信息化力量——我國質檢信息化建設十年回眸[J]. 信息化建設,2012(2):30-33.
[4]尚進. “十三五”信息化建設應以“惠民”為主線[J]. 中國信息界,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