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5-09-21
好書不厭百回讀,在這個寒假,我重新讀了管建剛的一本教育專著《不做教書匠》。管老師著眼于教育和教師的現狀,引用了許多真實而鮮活的經典故事,飽含熱情地詮釋了他對民族、對祖國無限的熱愛,對教育的無限憂患,對教師的無限希望。
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管老師將教師的工作狀態分為三大類:把教育的事當作學校的事來做,把學校的事當做自家的事來做,把自己的事當做教育的事來做。看著那米黃色的封面,感悟著那高屋建瓴的教育真諦,聆聽著那諄諄的教誨,我對人生和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教育是一株愈發蒼勁挺拔的大樹,有許多“教書匠”正整裝待發,走向教育的春天。我愿讓自己成為綻放在窗外梢頭上的那抹新綠,行走在已經來臨的春天里。
一、勇于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
記得“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有個永恒的誓言就是甘心一輩子當他的教書匠。那么管老師又為什么建議我們“不做教書匠”呢?管老師意味深長地說:“教師對教育的態度就決定了教師的高度。”把教育的事當作學校的事來做,這樣的老師其實與教育的關系比較遠;把學校的事當作自家的事來做,這樣的教師是老黃牛,任勞任怨,但不去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思考,不知道教育人生的真義在哪兒,他們就是“教書匠”; 把自己的事當作教育的事來做,這樣的教師看上去也忙個不停,但內心異常輕盈、活潑,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教書匠”中“匠”這個后綴,含有 “有手藝的人”之意,但更多只是指一種用來求生的重復、機械、單一的技能。所以管老師提醒我們要從“教書匠”升為“卓越的老師”。在教育的境界上將自己的一言一行逐漸和教育融為一體,將教育的事看成是自己的事,將自己的事看成是教育的事,以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以牽引整個教育的生命之舟不斷前行。
二、溫暖孩子的心
非常欣賞管老師的一段教育箴言:“教育,是精細得連上帝都輕輕呼吸的工作。一個教師,能否和學生進行心靈的交換,將是教書匠和一名真正的教師之間的標志性的分水嶺。”教師只有時時觸摸到學生柔軟、溫暖的心,才會感受到教育的神圣與偉大,才會不遺余力地用智慧去守護純真的心靈,塑造純真的心靈,美化純粹的心靈。
曾有個叫張X的學生,上課特別愛做小動作,字寫得特別的潦草,平時上課喜歡說一些冒尖的話。
在一次語文課上,別的學生都在讀書,他左手拿著小刀,右手拿著一支鉛筆,淘氣地用刀子在鉛筆上劃來劃去,一不小心,把右手的食指劃了一個很深的口子。于是我領著張X,快步走下樓,向醫務室跑去。到了醫務室,校醫給他的手指消了毒,用紗布包好,我們才回到了教室。從那以后,張X好像換了一個人,課堂上非常自覺,還積極回答問題,字也寫得端正多了。
蘇霍姆林斯基說:“對人由衷的關懷,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真正的教育,往往就是蘊藏于那些很小很小的舉手之勞的幫助之中。
感想三:改進教學傳授的方法。
管老師特別地叮囑我們:“要走出‘教書匠’的行列,不要做機械重復的事,要做出靈氣來。”有人調侃說:“我看世界多變幻,世界看我卻依然。”教書匠就是這樣,以不變應萬變。這不是沉著鎮定,而是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的心態。我們在平日的工作中,一定不能老是重復,要善于反思,不斷改進工作。
有一次,班里一位較差的學生,在一次語文素質教育檢測中沒有取得較為滿意的成績,原因是把黑板上的那句“同學們復習學過的三五專題”,理解成第三專題和第五專題,結果漏掉了第四專題沒有復習。我了解之后,意識到很多學生對于常用的標點還沒有很好地掌握。課文上的很多概念即使重講一遍,學生也是沒有興趣的,于是,我就把深奧的概念化知識變為生活中比較常說或常見的生活現象,來促進學生的理解和對知識的運用。在“頓號、逗號和分號”并用時,有的學生容易混淆,我就采用了形象比喻的方法。告訴他們:“分號相當于你的爺爺奶奶,逗號相當于你的爸爸媽媽,頓號相當于你和弟弟。爺爺那一輩的輩分最大,爸爸那一輩是第二層次,你和弟弟輩分最小。”就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把表示并列的標點用法弄清楚了。
只要你用心,就會產生智慧的火花,不管什么工作都能做出創意來。一旦做出創意來,工作也就充滿了趣味和激動人心的快慰,那是走出“教書匠”之后的成功喜悅。
馬卡連柯說:“教育工作中沒有小事,最好的教育工作是不可忽略細節與小事的。”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認真做教育只是個“教書匠”,用心做教育才能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不斷進入人的心靈,才會持續影響人一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