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是啟蒙教育的重要時期。在小學教學中,教師將中華傳統文化滲透在里面,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讓傳統的中華文化在學生的心中深深扎根,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積極向上的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小學思想品德課(以下簡稱“品德課”)更是可以作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將傳統文化寓于德育內容之中,會使德育更生動活潑,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產生“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討如何在小學品德課堂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如何在教學中傳播傳統文化。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小學品德課;學習興趣
收稿日期:2015-08-25
在小學教學中,通過反復的學習、思考與實踐,筆者開展“導入激趣——體驗明理——激情導行——拓展踐行”為主要環節的品德課堂教學模式,在授課過程中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筆者發現這一教學模式能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師生的人文素養和文化底蘊,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弘揚與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教師在導入環節中,可以緊扣教學目標,圍繞教學內容,選取優秀傳統文化的要素,通過視、聽等教學手段呈現給學生,渲染濃厚的文化課堂氛圍,產生情感預熱,形成“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藝術效果。
比如,學習“江山如此多嬌”一課時,教師在導入時可以配樂吟詠詩歌,并提出問題:下面的詩句反映的是祖國什么地方的景色?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杭州西湖)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大明湖)
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時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這是一首懷古詩。憑吊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烏衣巷的繁華鼎盛。)
這樣的導入先聲奪人、營造聲勢,讓學生自然而然感受到我們的祖國不僅有壯麗的河山,而且還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2.注重體驗,感悟明理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新課程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在教學中,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教師在品德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應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興趣愛好等特點,將他們的需求作為教育的切入點,注重讓學生體驗,把“大”道理講“透”,把“空”道理講“實”,把“死”道理講“活”,以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對傳統文化的關注,使其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明白道理。
3.激發情感,內化導行
在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應繼續抓住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以“情”為線索,適當地運用“以境激情法”“以情激情法”“榜樣感染法”“以理激情法”等方法,促使學生“情動”,在探究交流中產生思維碰撞和心靈溝通,從而促進與推動學生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質的形成,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行為習慣,最終完成提升與內化,實現“知”與“行”的統一。
比如,教學“勿忘國恥”一課時,我借助多媒體播放電影《甲午風云》的片斷。學生觀看后,深深感受到:一個國家如果政府腐敗,老百姓就會飽受屈辱、任人宰割。同時也對保衛祖國、浴血奮戰的鄧世昌等民族英雄充滿了無限崇敬愛戴之情。在課堂尾聲時,我帶領學生齊唱國歌,引導學生暢談自己的學習心得。
4.拓展延伸,評價踐行
課堂教學的結束不等于教育活動的結束,品德課的真正使命不是在課堂而是在課外。教學過程的延伸,必須進入這第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以身邊的文化資源為基點,以生活中的文化現象為背景,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及時點撥導引,和學生共同評價,將傳統文化的教育延伸到課外、滲透于實踐。
教師可以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舉辦各種形式的傳統文化學習活動。如組織《三字經》《弟子規》背誦大賽;開展“古詩詞朗讀會”;舉辦“頌英雄故事賽”;組辦“硬筆書法大賽”等活動。這些活動將教育延伸至課外,讓學生在汲取并領略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獨特魅力的同時,產生對祖國文化精髓的認同感、傳承的使命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思想品德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1.
[2]張應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陳江風.中國傳統文化導論[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