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以及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 年 5月,習近平在河南省考察時,將中國經濟目前現狀概括為“新常態”。我們要以充足的信息來面對當前可能遇到的困難,去極力適應新常態,并維持內心的平和。文章主要闡述了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業實踐能力培養的必要性,當前大學生創業實踐能力培養的問題,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業實踐能力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新常態;大學生;創業實踐能力
收稿日期:2015-08-14
作者簡介:桂 偉(1981—),男,江西進賢人,江西中醫藥大學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國在過去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間所取得的成績是舉世矚目的。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之下,中國實現了連續三十多年高速發展的神話,我國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以及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 年 5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將中國經濟目前現狀概括為新常態。他指出,“我國發展依舊處在最為重要的階段,我們要以充足的信息來面對當前可能遇到的困難,去極力適應新常態,并維持內心的平和”。
一、新常態概述
由于我國經濟增長使用的是粗獷型發展模式,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社會矛盾是不可估量的,再加上國際周邊環境給我國帶來的威脅,已使得中國經濟發展的舊有模式難以繼續。“新常態”第一次被提出是在2014 年 5 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將中國經濟目前現狀概括為新常態。[1]他指出,“我國發展依舊處在最為重要的階段,我們要以充足的信息來面對當前可能遇到的困難,去極力適應新常態,并維持內心的平和”。[2]第一次對新常態進行系統化的解釋和闡述是在2014年11 月 9 日的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發表了相關演講,并表示新常態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存在著危機,要深化改革開放的措施來適應新常態。[3]2014年12 月 5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我國已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2014年 12 月 9 日至 11 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習近平對新常態經濟的九個特征做出了明確的解釋和說明。[4]
二、經濟新常態時期高校進行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1. 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創業教育從某個角度上來說是大學生就業的另一條途徑。創業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更為主動的創業意識、培養創業大學生必需的素質技能,能夠使大學生勇于和敢于去邁出創業的第一步,并能在創業中獲得樂趣和學識。
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不僅僅為自己解決了就業問題,更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來吸納更多的畢業生,為社會貢獻出一份力量。因此,大學生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
2. 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行之路
創業教育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是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良好措施。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創業技能的培訓,更是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它是素質教育的一種體現,需要通過一系列相關的課程和實踐活動來達到大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提高,使大學生能夠有相應的創業意識和精神,在創業過程中有一定的社交和組織協調能力。創業教育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良好措施。由于時代的變遷,傳統的應試教育已經不適合當前時代的發展態勢。社會對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的需求更為急切,再加上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經濟新常態模式,用人單位更希望招聘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和勇于奮進的大學生。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改變傳統的育人思維和理念,能夠使畢業生成為我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的中流砥柱。
3. 促進大學生自我發展
在選擇職業的過程中,大多數大學生希望能夠找到一份自己興趣所在、專業所長、且發展良好的職業。但是更多的學生覺得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非常困難,大多數職業都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想法。因此,大學生除了要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之外,也渴望學習更多的創業知識和實踐技能。這樣就能夠滿足大學生的職業需求,使其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才智,擁有自己專屬的職業發展。因此,培養創業實踐能力也能夠促進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
三、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存在的問題
1. 創業實踐能力培養的環境有待完善
雖然當前各大院校都開始推行創業教育,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并沒有將創業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并沒有為大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此外,由于當前的社會大環境并沒有為大學生創業開通有利的“綠色通道”,導致大部分大學生的創業熱情降低。盡管國家在大學生創業的項目上已經頒布了一系列的措施給予扶持,但是在實際操作上,如在創業過程中的資金籌募問題,并沒有得到具體的政策的支持。
2. 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有待加強
由于缺乏成熟的創業系統知識和技能,大多數學生都沒有充分意識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的意義所在。只是因為學校對課程學分上有所規定而必須要去參與創業實踐課程和活動。高校并沒有從創業意識的培養和興趣的角度上對大學生進行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因而導致大學生普遍對自己的理念和想法不自信,也不能得到專業的和系統的支持與幫助,進而導致創業活動的成功率不高,體系不完善。大部分高校的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設置較為單一,僅僅采取講座或是報告的手段,缺乏創業實踐能力培養的系統性、創造性和規范性,也沒有與高校的特色充分結合而顯現出其優勢來。
3. 缺乏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
當前高校在招聘教師的時候,大多只關注到了教師的學歷和科研潛力,導致教師的專業領域過為狹窄和專一,并沒有充分的實踐經驗和創業能力。由于教師沒有經歷過創業活動,對于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只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而沒有現身說法的成分,導致課堂氛圍枯燥乏味,學生無法從中真正獲得創業實踐能力和意識的提升,也無法感受到創業的真正樂趣和意義所在。
四、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業實踐能力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1.明確創業時間能力的培養目標
高校創業教育的目標就是為了培養大學生創業實踐的意識和能力,能夠滿足當今社會對綜合性、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使大學生能夠成為社會崗位的創造者和貢獻者。因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首先,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其次,要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將其融入創業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培養學生開拓創新、勇于嘗試的精神,充分發揮其潛在的能力;最后,針對個性化、專業化的教學內容,針對性地開展專題培訓,尤其對于較有潛力和發展前景的創意要給予積極的引導和輔助,開展一系列高品質的講座、報告、研討來提升大學生的基礎素養。
2.改進和優化教育內容設置
大學生創業實踐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創業教育實現的,因此在創業教育的課程內容的設置與規劃中必須體現這一目標,課程需要涉及創業意識的培養、創業技能培訓、實踐能力的提升、資源的利用與整合、風險規避與應對等各個方面。此外,在創業教育的課程教學中還要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課程結構上要盡量做到層次分明、規劃合理,可以分成基礎知識、職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創業技能等方面和模塊;做到課上和課下互動、課內與課外聯系、主修和輔修承接、理論與實踐結合,使得課程教學的設計實現多元化、針對性、高效性、綜合性的目標,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
3.組織課外活動和實踐教學環節
創業教育并不是一門理論性的學科,其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性,若是大學生有充分的實踐經驗,就能夠大大提高創業的成功率。因此,高校應該舉辦各類活動來為學生提供創業實踐的機會,如舉辦創業計劃設計大賽、暑期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等,通過這樣的實踐能夠使學生將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充分運用到實戰演練過程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又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來實現自我價值。高校可以設置相對應的創業設計實踐課程,通過引人入勝的課程設計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形式上要擯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平等、開放、互動,保證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最終達到鞏固理論知識、培養實踐能力、激發創造熱情、培養創新意識的目的。高校還要不停鞭策創業教育教師個人素質的提升。實踐性教學的教師不僅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還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和閱歷,因此教師不僅要通過深造來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還要通過科研、企業掛職等來豐富自己的實戰經驗;學校還可以從企業中聘請有豐富創業經驗的專家作為客座教授、導師等,輔助大學生進行創業活動。
4.發揮校園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的作用
大學生創業在實踐過程中能對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進行一個驗證。創業教育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播創業相關的理論知識,只有結合實踐活動,才能夠稱之完善的、具有較高水準的創業教育體系。大學生創業基地的建設能夠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優質的實踐平臺和創業環境,還能夠將大學生的創業項目成功投入市場,謀取一部分的經濟收益。對于相關實踐的研究表明,通過創業基地的培養,大學生普遍能夠合理統籌基礎知識、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及積極的創業傾向和意識,因此,實踐基地對提高大學生創業實踐能力有著重要作用。通過實踐基地的建設,最終達成課堂理論教育——創業實踐基地——創業活動項目三位一體的創業教育體系。在經濟新常態的大環境下,實現大學生創業素質的提升和理論知識的積累,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
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業實踐能力培養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行之路、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有助于促進大學生自我發展、有利于實現創新型國家建設。當前大學生創業實踐能力培養存在創業實踐能力培養的環境有待完善、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有待加強、缺乏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的問題。因此,我們要通過明確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目標、改進和優化教育內容設置、組織課外活動和實踐教學環節、發揮校園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的作用等措施,提高大學生創業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董云飛,鄭麗波.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策略思考[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4,(5).
[2]池仁勇.美日創業環境比較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2,24 (9):13-19.
[3]段利民,杜躍平.創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兼對GEM模型的再檢驗[J].技術經濟,2012,(10).
[4]蔡 莉,崔啟國,史 琳.創業環境研究框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1):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