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各界對教育的不斷重視,繼而出現了高職教育校企協同合作模式。在校企的協同合作下,加快了高職教育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從而推動了企業高效的發展,贏取了更多的經濟效益,實現了高校與企業的雙贏。然而,高職院校與企業協同合作也面臨著一定的現實困境。因此,本文對校企協同合作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實現校企協同合作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障礙;路徑
收稿日期:2015-09-14
作者簡介:王 冠(1981—),男,天津人,天津大學在讀研究生,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實驗師。
高職院校的教育任務是將學生培養成具有某一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人才。為了實現這一教育目標,逐漸出現了校企合作教學模式。
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發展,慢慢顯現出一些弊端,高職教育校企協同合作面臨嚴重的障礙,阻礙了高職院校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高職院校與企業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努力實現校企雙邊交互合作的深入發展。
一、高職教育校企協同合作的現實困境
1.高職教育主體聯動缺乏動力
由于學校與企業對教育的功能不同,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學校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各項技能,是執行的主體,而企業只是起到輔助作用。學校與企業作為教育環節中的兩大主導因素,應該主動承擔各自的責任,積極配合,實現雙贏。然而,在實際教育過程中,無論是學校還是企業都表現出職責權利不一致的現象,尤其是企業過度追求自身的整體利益,全然不顧自身承擔的教育責任,導致校企合作教育嚴重缺乏積極性,大大降低了高職教育的效率與質量。
2.高職校企合作教育缺乏剛性制度
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注重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幫助學生以后更好地就業。為了切實了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加強校企合作,通過企業專家的指導,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但是校企合作尚未建立相關指令性條款,對于一些違法行為也沒有明確的懲罰制度,在這種情況下,導致校企合作沒有規范可言,學校與企業不會盡職盡責做好自己本職的工作,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3.高職教育人才協同培養缺乏平臺支持
高職教育校企協同合作是否高效直接取決于校企是否進行深度合作,如果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那么取得的教育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只有在學校與企業的共同參與下,才能實現對高職人才的科學有效培養。另外,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也是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庇護下才得以實現的。地方政府作為地方財政資源、政策資源以及信息資源,能夠對高職教育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給高職院校提供一些大型的教學設備和雄厚的資金支持。然而,我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除了缺乏必要的法律規范和制度保障外,最主要的是缺乏穩定的校企合作平臺。一方面,高職院校由于缺乏專業的技術教師,對于一些大型設備沒有掌握實際操作能力,因此導致對設備的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企業與高職院校的合作仍然不夠深入,不能參與到專業建設、課程安排以及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由于這些弊端的影響,導致高職院校不能培養出真正具有高技能、高素質的專業復合型人才。
二、高職教育校企協同合作的有效路徑
1.通過橫向關聯取得協同效應
要想實現協同系統的相互作用,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就是加強橫向關聯,將協同合作中的關系相互關聯起來,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合作效果。因此,在高職教育校企協同合作中,首先,加強學校領導與企業高層領導的關聯度。例如,將企業的領導者擔任學校人才培養的管理者;而學校的領導擔任企業的管理者。利用這種辦法,能夠加強雙方的相互了解,增加學校與企業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為校企協同合作奠定一定的默契基礎。其次,加強教學與培訓的關聯度。為了不斷豐富高職教師的實際工作經驗,提高教師的操作技能和水平,鼓勵高職教師深入企業一線進行頂崗實習。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教師能夠清楚掌握實際操作的流程,有效強化教師的實踐技能,以后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服務;企業派遣相關的技術人員深入到學校內部,全程參與教學指導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并從實際工作的角度給予相關建議。
2.重視企業主體地位和利益訴求,實現利益共享
校企之所以能夠和諧友好地進行協同合作,是因為兩者之間存在相同的利益追求。學校能夠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專業技術人才,為企業注入新鮮的血液,促進企業長遠穩定的發展,幫助企業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而企業為學校提供大量的資金幫助以及設備援助,為高職教育的順利開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通過企業的及時反饋,高職院校能夠明確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因此,對學生的培養更具有針對性,培養出一大批社會生產急需的專業技能人才,從而實現高職院校長遠的發展。由此而見,學校與企業是一種相互依賴、相互生存的和諧關系。因此,在校企合作中,高職院校應該為企業多爭取一些利益,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通過以上方式,能夠顯著增強企業對學校的依賴度,實現企業與學校的互利雙贏,推動高職教育校企協同合作的持久。
3.積極打造實現“產、學、研”協同的平臺
我國幾乎所有的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都是以項目的形式展開的,一旦項目結束,校企合作也就終止了。因此,高職院校應該積極鼓勵教師選擇與企業的技術需求相關的科研課題,給教師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進行企業的技術研發、產品的升級改造以及技術革新等內容。在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充分激發了企業的熱情,積極與高職院校進行協同合作,促進校企聯合攻關的長效協同機制的建立。校企之間的協同機制能夠有效調動校企雙方的能動性,更好地實現校企合作的協同發展服務,更好地促進校企合作。
4.政府當好實現校企合作協同的“媒介”
地方政府作為當地最主要的管理部門,是促進校企良好合作的重要媒介。因此,各級政府應該發揮自身積極的作用,建立相應的機構,專門負責協調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實現校企之間積極有效的合作。同時,政府應該加大政策的力度,將各種政策具體落實到位,確保企業的合理利益。例如,為了確保校企合作有足夠的資金作為支撐,國家應該盡量加大財政扶植的力度,也可以制定相關政策幫助校企合作征集社會資金,還可以直接參與補助,對于校企合作減免財稅。另外,政府可以積極調動廣大社會力量,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給予校企合作充足的推動力。由此可見,政府在校企協同合作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有效結合能夠推動校企協同合作的進一步深入。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職教育校企協同合作能夠切實提高學校的教育水平與質量,同時也能夠有效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達到雙贏的局面。但是在合作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一些不可避免的障礙。因此,必須通過一系列有效路徑,找到雙方合作中的弊端,并及時調整過來,實現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科學合理的協同合作,進一步加快高職院校的發展,實現企業更多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曾東升.整體性治理視角下的校企協同合作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 2015,(23).
[2]張 露.高職院校政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創新研究[J].職業時空,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