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政法類中職生的價值觀發生了明顯改變。樹立怎樣的價值觀,以及如何開展價值觀教育成為當下政法類學校的一個重要任務。本文首先分析了現階段政法類學校價值觀教育狀況,并且找出了影響政法類中職生價值觀教育的因素,就政法類中職生的價值觀教育問題提出了幾點看法,以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政法;中職生;價值觀;教育
收稿日期:2015-09-16
1.影響政法類中職學生價值觀形成的主要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最能反映出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基本狀況。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是青年價值觀塑造的第一環境。孩子的價值觀只有通過家庭教育才能更好地“內化”,并轉化為積極的行動。我們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家庭中存在的不和諧因素會嚴重地影響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家庭倫理失范成為影響青少年價值觀轉變的重要原因。
(2)學校因素。學校是青年學生成長的基地,也是正確價值觀塑造的基地。但是由于我國的教育是以升學率為主要評價標準的應試教育,使得學校不得不圍繞考試、升學這個“指揮棒”轉,道德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在中小學校中不被重視。中小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被掩蓋在激烈的考試競爭和強大的升學壓力之下,進入中職學校之后學生的學習壓力減小,價值觀傾向逐步表現出來,形成癥結。可見,中職生的道德與價值觀教育在中小學就出現了斷層問題。單單靠中職教育的三年來補充是難以奏效和解決的,社會轉型時期對中職學校德育與價值觀教育的沖擊非常大。大多數中職學校是由政治課或思想品德課老師教育來塑造學生的價值觀。教師沒有對社會問題進行探討,所教的內容針對性、實效性不強,對急劇變化的社會及學生思想了解甚少,因而失去吸引力也達不到所要的教育效果。其次,由各類文化課、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通過“身教”來實現,且因為是無形的、分散的、隱蔽的而被忽視。
(3)學生自身的因素。在政法類中職生中主要有這樣幾種情況:一是他們大都是來自本地區的非重點初中、高中,文化課底子都相對薄弱。二是大部分農村的學生經濟條件差但學習較好,上中職的目的就是為了在政法系統內就業,改變家庭的經濟狀況。由于學生文化課底子相對薄弱、家庭經濟條件和學校德育工作“疲軟”,使他們在價值觀上表現為“功利化”與“實用化”,這也是中職生價值觀形成的主要因素。
2.對政法類中職學校職業價值觀教育內容的建議
政法類中職學校在進行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時要根據政法行業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對中職學校德育工作和價值觀形成具有指導意義。
(1)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政法工作中的主導地位。作為將來參加政法工作的學生,學校一定要教育他們牢固樹立黨的領導的理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做出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就給政法類中職學校的價值觀教育指明了教育方向。
(2)培養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的精神。第一,教育學生牢記“立警為公,執法為民”的宗旨,明白“為誰掌權、為誰服務”這一根本問題。要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以群眾利益為最高利益,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第二,提高服務意識,甘當公仆。在工作中樹立和強化服務意識,把依法維護人民權利、解決人民困難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第三,外樹形象, 內強素質,文明執法。在工作中改變某些干警給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提高素質,文明執法。
(3)突出政法行業價值觀教育。第一,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始終牢記政法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是為人民謀利益的,必須做到:職務為民而立,權力為公所用,確保人民賦予的權力不會成為牟取個人利益的工具。第二,消除“功利觀”,樹立正確的行業價值觀。堅決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 實用主義的侵蝕,不為名利所誘,更不為享受所動。第三,要忍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教育學生要在工作、生活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注意檢點自己,經得住清貧的考驗,不做違背道德和法律之事,在孤獨中磨礪自己,在寂寞中鍛煉自己。
參考文獻:
[1]吳約啟.略論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4).
[2]林少菊.家庭倫理失范: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J].倫理學研究, 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