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品是一種通過語言等行為表演的藝術形式。小品產生幽默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是源于人物的表情、動作,也可以是對話等。本文主要從預設和顧曰國所提出的禮貌原則,分步驟對小品《小棉襖》中的對話進行分析,旨在對小品中的幽默的產生機制有更清晰深刻的理解。
關鍵詞:幽默;預設;禮貌原則;小棉襖
收稿日期:2015-09-02
作者簡介:林 敏(1988—),男,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
德國哲學家弗雷格在其著作《意義和指稱》中,首先將預設 (presupposition)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提出。目前,雖然各派學者對預設的認識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但在預設的本質、表現等許多重要問題的認識上已經取得了比較一致的看法。在語言學中,預設是指句子成立的先決條件,話語中包含的一種假設,通常不必明說。
作為對“合作原則”的必要補充,語言學家利奇在1983年提出了禮貌原則,但對中文對話的解釋力可能略有不足,因為其立足于西方語言和文化。1992年,顧曰國在其論作《禮貌、語用與文化》中立足于中國文化,總結了與漢文化有關的禮貌準則對中文對話具有更強的解釋力。主要包括現代的“禮貌”與中國古代的“禮”的關系以及禮與語言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下禮貌準則:①貶己尊人準則。②稱呼準則。③文雅準則。④求同準則。⑤德、言、行準則。通常情況下,在一個對話中,雙方都會遵循禮貌原則,但在某些情況下,對禮貌原則的違反則是為了產生某種言外之意,這種言外之意能造成幽默效果,幽默也往往由此產生。
小品作為幽默形式中的代表,也是通過各種預設和語言原則,來進行幽默表演,從而達到取悅觀眾的效果。
一個小品通常由首先上場的演員把小品的背景通過各種形式告訴觀眾,也就是在接下來的對話環節讓觀眾更清楚對話的前提、預設是什么。其實這種對話前的預設在現實生活中并不需要這樣繁瑣的“明示”出來,但在小品中觀眾作為并不參與到對話中的一方,“預習”對話背景的方式無疑會讓觀眾更容易“偵測”到即將發生的笑點。而在小品《小棉襖》中,整個小品包含了兩個預設,因此需要分別介紹給觀眾。但在幽默正式開始之前的背景介紹階段,通常只能通過一些比對話更簡單的方式產生笑料,比如,滑稽的稱呼、夸張的表情動作等。首先登場的“女兒”先告訴觀眾的第一個預設,即“自己在戀愛中,男朋友過年要來家里”,這個預設是小品的主預設,因為其反映了小品“父女情”的主題。緊接著上場的“員工”告訴觀眾第二個預設,即“自己去家中收棉襖”,為此預設。
正常情況下小品中的角色如果在同一個預設之下,雙方都遵循禮貌原則的情況下是不會有太多幽默之處的。但整個小品在一個關鍵的節點上通過兩個同音異意詞“取”和“娶”來制造幽默效果。“員工”是來“取衣服的”,而在父親心中,自己的女兒就是自己的小棉襖,因此“父親”以為是“女兒”的男朋友要“娶”自己的“女兒”。所以也可以說是一個“誤會”,讓雙方在不同的預設下進行了同一個對話,對話的雙方對此一無所知,而觀眾早已看穿了“一切”,接下來的幽默似乎順理成章。
首先“員工”向“父親”開價,希望“取”走棉襖,而在“父親”看來這對“女兒”的婚姻來說無疑是一種很大的不尊重,買棉襖的那種直白的開價方式,“貨比三家”“要多少”等表達方式在“父親”的對話預設下無疑是不可接受的,而“員工”對“父親”的反應也大惑不解,因為“父親”的反應在“員工”的對話預設下顯得不可理解。
這個小品的幽默也主要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在接下來的“男朋友”和“父親”的情節中同樣是預設和對話的錯位。對話的雙方都在各自的預設下遵循著禮貌原則對話,但由于兩個人對話的預設是不同的,因此在一方看來合情合理的對話卻在另一方看來是不可理喻的。沖突和矛盾也由此產生,隨著沖突的逐漸升級,最終在預設和對話重新回歸各自對應的位置時劇情終于真相大白,小品中各方的矛盾得以化解,此前的幽默在此時成為鋪墊,歡樂的笑聲轉化為了感動的淚水,“父女情”的主題得到了升華,小品在溫馨團圓中落幕。
預設和禮貌原則是幽默產生的影響機制,通過對預設和禮貌原則的合理構建及運用,能讓語言幽默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弗雷格.弗雷格哲學論著選輯[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1.
[2]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4):10-17.
[4]束定芳.中國語用學研究論文精選[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