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5-09-11
初中化學是將學生引入化學世界的第一步,具有極強的啟蒙功能。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讓他們感受到化學的精彩,同時注重對學生觀察、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讓他們更好地認識化學、理解化學。
一、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因材施教具體表現為初中化學教師要注重對不同學生興趣點的挖掘,根據學生的特點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不同,他們對知識接受能力也不同。對于那些接受能力比較弱的學生,教師要耐心解答,同時還要啟發他們的化學思維。
例如,在學習“物質的燃燒條件”時,教師可以通過鐵的燃燒條件,對學生進行啟發:為什么鐵只能在氧氣中燃燒而在空氣中卻不能。教師可以鼓勵那些知識接收能力較差的學生回答。對于學生的一些回答,教師并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先讓學生自行討論研究物質燃燒的條件,當他們通過討論確定了說法之后,再一一解釋。
針對學生討論中提出的問題,教師要進行分析,給予他們明確的解釋,這樣才能加深他們對化學的理解。學生由于理解能力不同,他們對問題的看法也不同,教師要從學生的特點出發,因材施教,這樣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聯系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神奇
化學是一門基于生活而衍生出來的學科,很多化學知識都是為解決生活中問題而存在的。將初中化學課堂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學會用化學思維來解決問題,更加讓學生體會到化學知識的神奇。
例如,生活中很多人都會得胃病, 教師可以通過這一生活案例引出酸的性質。得胃病的人不能吃什么東西?如何才能治療胃病?教師可以先提示學生胃酸的主要成分是鹽酸,然后讓學生根據對酸性質的分析,想出治療胃病的辦法。酸的性質有很多,能使指示劑變色,能與堿、某些鹽發生反應。在這里,中和胃酸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是與鹽反應,因為堿的刺激性太強,會損傷腸胃。因此可以得出結論,胃藥的主要成分是某種能與鹽酸反應的鹽。
化學知識可以為生活服務,將化學與生活聯系起來能夠增加化學的趣味性。
三、利用實驗,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
現代教育學對教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充分發掘學生的動手能力,單憑死記硬背是很難學好化學的。實驗室初中化學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只有學生親身經歷了,才更容易記住實驗現象,能夠更好地理解化學。
例如,教師在教學“配置氯化鈉溶液”時,可以準備好器材,讓兩位學生到講臺上實驗,其中一名學生負責做實驗,另一名學生負責觀察和補充。做實驗的學生不停地往玻璃杯中添加食鹽。剛開始食鹽會溶解,后來水中產生了沉淀。這時候,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這些沉淀是什么?如何讓沉淀物消失?有的學生回答升高水的溫度,有的提出加入更多的水,這時候教師就可以順勢提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后期,教師還可以帶著學生到實驗室進行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氯化鈉溶液配制和粗鹽的提純實驗。
自己動手既讓學生開動了腦筋,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及思維能力,同時還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初中化學中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
四、重視科技,發揮多媒體在教學的作用
當今社會是科技的社會,信息化時代早已到來,很多學生對科技、網絡的理解甚至超過了教師。將科技運用到化學教學中,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將枯燥的文字以靈活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更加直觀地觀察、認識,并且理解這些化學內容,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
例如,在學習“金屬的性質”這一章節時候,由于學校的條件有限,教師不可能將金屬所有的性質都通過實驗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而多媒體教學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網上搜索不同金屬與酸、堿、鹽反應的視頻,還有金屬與氧氣反應的視頻、焰色反應的視頻等。教師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如此多的實驗,也就是說無法制造反差氛圍,而多媒體教學能讓學生在同一窗口中觀察到一種金屬同時與氧氣反應。
現代媒體還能通過生動的聲音、動畫等形式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印象深刻。對于很多課堂上無法完成的實驗,多媒體都能還原實驗內容,讓學生身臨其境。
總之,化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化學教學不是為分數服務的,初中化學課堂更應該追求有效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和科學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探究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