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教師要充分認識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了解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探索和開發幼兒語言發展的潛能,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探索和開發幼兒語言發展的潛能,對幼兒語言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幼兒有話敢說、有話就說、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會說。因此,教師就要在幼兒教學中,注重語言運用情境的創設,為幼兒提供真實豐富的語言運用情境。
關鍵詞:幼兒語言;發展特點;教育環境;語言交往;語言發展
收稿日期:2015-09-14
1.注重語言運用情境的創設
(1)為幼兒創設寬松的語言運用情境。語言教育活動首先要為幼兒創設寬松的心理氛圍。它體現了教師對幼兒的尊重,體現了師幼之間的平等和諧關系。當幼兒說話中出現錯誤時,教師不要急于糾正而打斷幼兒的話,要成為傾聽者,激發幼兒表達的積極性。讓幼兒在一種平等、寬松、和諧的環境中大膽表達、快樂表達,可以樹立幼兒的自信心,使幼兒在寬松的語言交往過程中,語言逐漸完整規范,促進幼兒語言的健康發展。
(2)為幼兒提供真實豐富的語言運用情境。真實豐富的語言運用情境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關鍵,真實豐富的課堂教學情境有助于幼兒的語言學習。因此,要結合教學的實際,創設幼兒樂于參與的環境氛圍,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我們對幼兒進行教學時,就要盡可能地運用直觀的教學方法。在現代化教學的背景下,我們運用多媒體強大的再現功能,創設身臨其境的教學環境;特別是在意境優美的詩歌散文教學中會發揮顯著的優勢,再現詩歌散文的畫面動感,引發幼兒共鳴,調動幼兒的情感和思維,對打破幼兒單一的思維習慣有重要作用。
(3)為幼兒提供創造性運用語言的環境。創造性的語言環境是《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年—2022年)》所提出的幼兒“想說、敢說”的環境,是幼兒可以隨時大膽提問的學習環境。選擇幼兒感興趣的、有一定生活經驗和語言經驗的內容,引發幼兒質疑、爭辯、討論、交流,大膽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在傾聽、表達中提升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幼兒聽得多了、說得多了,自然就會有一定的印象,再掌握的時候就會簡單很多。培養幼兒說話,開闊幼兒接受語言知識的范圍;在聽的方面,刺激幼兒主動聽說的意識。這樣為幼兒提供創造性運用語言環境的教學方式,能有機結合幼兒語言的聽說內容,讓幼兒始終保持學習的興趣,從而鍛煉和提高幼兒聽說的能力。
2.注重能引發幼兒“對話”的語言環境的創設
在語言教育環境創設上,能引發幼兒與環境互動,與材料互動,使幼兒想說、敢說、有機會說,使環境和材料與幼兒真正形成“對話”的關系。
(1)創設能引發幼兒“對話”的墻飾。教學中,我們體會到墻飾的布置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深化教育的主題內容,有利于讓幼兒很快地進入學習的狀態,激發幼兒對話的興趣。因此,我們要對幼兒園的墻飾空間進行最大限度的開發,對設施設備的外側涂畫有利于引發幼兒語言學習興趣的主題內容,直接感化幼兒,吸引注意力,逐步激發幼兒語言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應變過去一成不變的靜態墻飾布置為有目的、有計劃地不斷更換的動態墻飾布置,同時,要讓幼兒參與其中,成為墻飾創設的主人,這樣幼兒才會對墻飾感興趣,愿意與同伴交流,介紹自己的作品或搜集的資料,評價同伴的作品,欣賞和傾聽同伴的講述,真正實現幼兒與墻飾的“對話”,教師幫助幼兒在自然狀態下不斷感知和積累日常語言詞匯、中心話題交流等方面的語言材料,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
(2)提供能引發幼兒“對話”的材料。創建真實的語言情境,有利于提高幼兒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獲得豐富的語言經驗,促進幼兒表達的欲望,有效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要認真研究幼兒的年齡特點,組織教學活動要符合幼兒的特點,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當幼兒在操作、游戲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時,教師不能簡單地直接給予答案,而是讓幼兒借助操作材料自己尋找答案,并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同伴。通過和同伴交流,通過聽、看、模仿,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培養幼兒“想說”的欲望,逐漸達到“我想說”“我敢說”“我會說”的目的。
總之,語言作為交流工具,是幼兒學習的對象,也是學習的工具。《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我們幼兒教師要認真學習幼教理論,深入研究幼兒學習的特點,探討幼兒語言發展的規律,積極創設幼兒語言發展的良好教育情境,采取多種教學方式,通過創設身臨其境的教學環境來刺激幼兒內在活動動力,積極引導幼兒參與教學互動的積極性,運用多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輔助幼兒語言教學,有效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和運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