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外各國都很看重的一門學科,它教人們為人處世的準則、培養辨別是非的能力,使人成為人。本文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具體內容的基礎之上,著重從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四個方面闡述初中思想品德課有別于其他課程的特殊課程性質。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課程性質;重要性
收稿日期:2015-04-20
作者簡介:薩仁高娃(1989—),女,蒙古族,本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第八十一中學思想品德教師。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課程,說它古老是因為古今中外都有各式各樣的思想品德教育,說它年輕是因為其隨著時代的發展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現今,中國正處于改革的關鍵時期,初中思想品德課越來越受重視,它有別于其他課程的特性也日漸突出。
一、思想性
思想品德課并不是一門單單教人知識的課程,還是一門使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學科,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課不得不說的一個特性。現代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指導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再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逐步引導和實現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
有學者曾將人類價值取向劃分為三個方面,即經驗價值取向、規范價值取向、終極價值取向。實際上,目前的德育也可以劃分為三個方面:日常行為規范、倫理道德原則、信仰價值追求。根據課程標準中對思想性的解讀,我們可以將思想性劃分在信仰價值追求的行列。
世界觀是人如何看待客觀世界以及人對人與世界關系的認知。在初中階段,隨著學生文化知識的不斷豐富,其抽象思維開始占主要地位,但是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依附于具體的形象,屬于“經驗型”。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獨立地思考,以使其形成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
價值觀是人在為人處事世方面的是非判斷標準,是做出選擇的認知準繩,對人們日常行為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它與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關系密切,是依靠世界觀和人生觀來實現的。如若沒有普適性的價值觀,個人價值就無法實現,社會就不可能朝著健康、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
初中學生所掌握的科學知識逐漸形成體系,能夠理解一些比較復雜的關系和聯系,所以他們開始用批判的觀點看待周圍的事物,但這種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還不是很成熟,很容易片面地、表面地分析事物。因此,教師一方面要發散學生的思維,鼓勵創新,另一方面又要耐心引導,幫助他們克服在獨立思考中可能產生的偏向。
人生觀是人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等問題的根本看法,要回答人為什么而活著,人生有什么意義,人應當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應當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等問題,生死觀、價值觀、幸福觀等都是其體現。初中學生的心境活潑簡單,對周圍現實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很關心,對人和事都充滿好奇與熱情,容易產生對偶像或偉大事跡的崇拜情結,甚至會因此形成人生志向。當然,初中學生雖然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理想,但他們的理想還不太穩定,容易受外界影響。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開始認識并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以后將要做什么事,從事什么樣的工作,自身想要做點什么,如何將理想變為現實。
二、人文性
人文性是筆者認為最具有人情味的一點。以前,教師在進行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更注重教學的政治性,給學生灌輸大道理,使課堂枯燥而又脫離現實生活,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新課標較于舊課標更加突出人文性,那么,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對新課標的認真研讀,發掘出思想品德課中的人文元素,結合現今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特點,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觀、是非觀。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更多地了解青少年特點。一方面,了解現在青少年之間的流行趨勢,例如,他們聽誰的歌,崇拜什么偶像,喜歡什么電視、電影,甚至玩什么電腦游戲等。這樣更容易把握住現代初中生的脈搏,在課堂教學中吸引他們的眼球。另一方面,實施學科交叉教學。也就是說了解學生在其他科目上都學習到了哪些知識,將他們熟悉的、喜歡的東西,融合進我們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中,在調動興趣的同時,也幫助他們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引導學生分辨是非,合理掌控生活與學習。
不僅如此,教師還要著重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幫助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千古流傳的良好道德品質與精神,將學習的欲求內化到其內心,表現在行動中。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的使命與責任,從對自己負責開始,慢慢過渡到對班集體、對社會、對國家甚至于對世界的責任。
三、實踐性
思想品德課直面學生現在和以后的生活,思想品德課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過更好的生活,我們所做的努力都是為此而奮斗,因此,我們的課程也就必須具備這樣的性質。生活就是不斷地實踐,如果沒有實踐性,思想品德課的價值和意義也就無法體現。
實踐性不僅僅是結果的實踐,在我們的教學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實踐也是很重要的方式。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漸漸開始發揮作用,但是感性的認識依舊占有很大的作用,我們要努力讓學生在感性認識中漸漸學會抽象的思維方法,這就需要大量的實踐體驗,坐在那里記憶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讓學生在有限的空間里,盡可能多地體驗,盡可能多地思考。
因此,在日常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還要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將理論知識用于日常實踐,真正做到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檢驗理論,從而提升學生的辯證思維和動手能力。
四、綜合性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綜合性很高的課程,以初中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基礎,考慮到不同階段學生的不同特點,注重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的雙重主線,綜合了諸多的內容,分層次分階段地安排思想政治教育,有機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國情等方面的內容。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自我意識逐漸增強,自我個性日漸凸顯。初中思想政治課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注重初中學生的身心健康,解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的實際問題。因此,在這一階段,教師需要在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引導他們學習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以及提高判斷是非曲直的能力,在學生心中確立法律、道德的約束準繩,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愛國情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從初中開始,學生開始漸漸步入社會,同時隨著心理的發展,獨立的欲望也漸漸強烈,在他們的成長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要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困擾,同時也要幫助他們學會保護自己,為學生以后的生活做好準備。這就需要涉及各方面的內容。
在課程設計中,按照學習正確處理與自我、與他人和集體,以及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這樣的順序,關注的范圍漸漸擴大,涉及的內容也漸漸增多。教師要幫助學生更好地生活,就要考慮到真實生活中學生所要面臨的問題,而這些問題肯定是多方面的,涉及很多學科的,所以,思想品德課要想實現自身的價值,就必須具有綜合性的特征。
參考文獻:
[1]荊學民.人類信仰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2]檀傳寶.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3]蘭文杰.中學教育心理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