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在幼兒的學習生活當中是不可缺少的,對于幼兒的成長和今后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幼兒以積極的態度參與活動,通過音樂教育體驗美、感受美、表達美、創造美,從而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緊緊抓住“情”字,激發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的“趣”,引導幼兒多方位地感受音樂、表現音樂,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幼兒;音樂;情趣
收稿日期:2015-09-21
作者簡介:唐 妍(1982—),女,江蘇泰興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幼兒音樂教育是對幼兒進行的音樂啟蒙教育。教師根據幼兒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年齡特點,創設充滿美感的音樂環境,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讓幼兒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在積極的情緒體驗中豐富情感。
一、“趣”的引導
1.創設音樂環境
音樂環境必須充滿美感,讓幼兒在美好的環境中參與音樂活動,增強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利用活動室墻面創設賞心悅目富有童趣的音樂環境,對孩子產生直接的音樂形象感染。
2.滲透穿插名曲
選擇富有美感的中外名曲音樂穿插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以形成名曲音樂環境。在晨間接待時,可以播放音樂《玩具兵進行曲》,讓幼兒伴著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午睡時,播放優美靜謐的《搖籃曲》,伴隨幼兒漸漸進入甜蜜的夢鄉。這些名曲組成的音樂環境,以悅耳的旋律豐富幼兒對音樂的感知。
3.歌舞感染幼兒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彈奏優美的曲調,激發幼兒學習的愿望。孩子們看了、聽了以后,也躍躍欲試。有時還可把歌詞編成有趣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然后再把故事唱出來。在音樂活動中,我以熱情、優美的動作感染幼兒,把音樂活動的氣氛渲染得積極活躍。
二、“情”的感染
1.啟迪思維,體驗情感
在學唱歌曲時,我首先讓幼兒感受曲子、理解歌詞,充分調動幼兒的視聽覺、感知覺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對音樂進行多方位、多層次的感知、體驗,從而讓幼兒將對音樂的情感表達出來。
在實踐中,我發現許多音樂作品都能構成一幅畫,我嘗試采用根據歌曲作畫的方法,幫助幼兒進一步體驗和表現音樂的情感。如歌曲《好朋友》,小朋友學會歌曲后,創作出了許多妙趣橫生的作品。有的畫出幫好朋友扭紐扣,有的畫出了幫好朋友梳頭的畫面,有的還創編出了歌曲以外的內容,如幫好朋友系鞋帶,跟好朋友做游戲等。根據歌曲作畫,調動了幼兒的聽覺,促進了幼兒正確把握、體驗、表現音樂情感的能力。
2.創造動作,表現情感
“動”是幼兒的天性,目的是讓幼兒去聽、去表現。動作表現可以進一步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還可以使幼兒在動作中更好地去感知、表現音樂。因此,我在音樂活動中特別強調創造動感、調動情感,引導幼兒以自我表現的方式投入音樂活動中去。
在歌表演《拉拉勾》中,我先啟發幼兒講講自己的好朋友是誰,有沒有跟好朋友生過氣,生氣時是怎么樣的。由于這些都貼近孩子的生活,他們個個暢所欲言。接著,我又鼓勵孩子聽音樂創編動作。孩子們在講講做做中受到啟發,創編了許多生氣時的動作,有的跺跺腳,有的翹著嘴,有的背對背,每一個孩子都專注地投入活動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不僅啟發幼兒根據自己對音樂的感受來表演動作,還幫助引導幼兒用自己的動作記憶歌詞,表達對音樂的體會。在歌表演《辦家家》中,我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想象來做動作。當表演到“我來做爸爸”時,有的小朋友說:“爸爸很神氣,應該挺起胸,叉著腰。”表演到“我來做媽媽”時,小朋友爭著說:“媽媽很溫柔的,應該雙手像娃娃一樣。媽媽很甜的,應該笑瞇瞇的。”
我深深地領悟到,抓住幼兒的年齡特點,注重音樂活動中的“情”和“趣”,對培養幼兒的音樂感受能力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覺得孩子們不只是學會了一些歌曲和舞蹈動作,更重要的是孩子們真正成為了音樂活動的主人,創造能力得到了發展,歌聲和動作也表現出了自己的個性風格、精神面貌和表演特色。
參考文獻:
[1]葉向.試談幼兒音樂情感的培養 [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 (5):318-319.
[2]王懿穎.學前音樂教育 [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許卓婭.幼兒園音樂教育與活動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