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大學生中不乏貧困的學生群體,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得到了高校及社會的高度重視。國家、高校對相關群體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的資助政策,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如貧困生界定問題、主觀色彩問題、復雜心理情況問題等,從而導致真正貧困的學生沒有得到資助,相對條件好的學生卻得到了。這樣就使得國家、高校原本的資助理念沒有達到,這也暴露了許多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及誠信方面的問題,這就為輔導員在資助管理工作方面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需要我們認真思考解決對策。
關鍵詞:高校;貧困大學生;資助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23.193
0 引言
自從高校實施擴招政策以來,大學生招生數量呈幾何式增長,高校收費制度的改革,高校貧困生的數量也急劇增長。貧困大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的學生群體,他們的生存和發展成為了國家重視、社會關心、家長操心、學校擔心的問題,國家、高校對相關群體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的資助政策,如何做好高校貧困大學生的資助管理工作,是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考慮的問題。
1 高校貧困大學生在資助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核對貧困生真實信息難度大
高校對外地考生的家庭情況真實性的核實難度很大,有些學生不是真正困難,但因為拿到了當地民政局的公章憑證,開學時就能作為貧困的依據。所以,對貧困生的真是信息的核查,出現了不嚴謹的現象,甚至導致學生認為只要有當地民政局等出具的蓋有公章的家庭經濟調查表就能認定為貧困生,也導致“虛假貧困生”這種特殊且不正常的群體悄然出現。這種現象的產生,導致真正貧困的學生沒有得到資助,相對條件好的學生卻得到了,這樣就使得國家、高校原本的資助理念沒有達到,反而助長了虛假認定的歪風。
1.2 資助體系存在一些缺陷
我國現在的資助體系非常多元,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例如:獎學金的評選方式比較不利于貧困生,因為貧困生大多來自教育欠發達的農村、山區,在文化成績方面相對基礎薄弱,達不到獎學金的成績標準,同時,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也承受著因為貧困導致的生活壓力,也會影響學習成績。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導致讀書期間的貸款無法償還,商業銀行不愿意也不敢為貧困大學生發放貸款。
1.3 評定資助項目等過程中缺乏嚴謹性,輔導員、班主任缺乏對學生的了解
高校輔導員、班主任是對學生貧困認定的主要負責人,即使在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下,也無法避免少數同學產生分歧意見。由于輔導員、班主任缺乏對學生的了解,加上需要聽取班干、寢室長的意見,更有部分真正貧困的同學因為個性原因,不愿意把自己的情況公之于眾,都導致了評選的過程中無法真正踐行三公原則。
1.4 高校貧困生在獲得資助時的復雜現象
誠信助學一直是高校極力倡導的,但有些貧困生拿到助學金,不是為了幫助學業,而是過上揮金如土的奢靡生活,請客吃飯等現象時常發生;有些班級采取了一人拿獎全班享用的政策,這完全違背了助學金的原則;有些班級甚至要求學生在拿到助學金的同時,“義務”捐出一部分用于班費,這也是與國家政策相違背的。
2 針對問題,有如下對策
2.1 完善基礎認定工作,考慮建立貧困生動態檔案庫
在高校認定貧困的依據主要來自于有當地民政部門蓋章的家庭經濟調查表,我們可以督促當地民政部門對申請者的家庭經濟有明確調查認證,并且如實的出具相關證明,對弄虛作假的“偽貧困生”做出相應的懲罰措施,從基層,根本性的保證家庭經濟調查表的真實性。
高校貧困生數據庫要每學期更新,這樣就會打破“終身制”的局面,把經濟條件改善的同學移出數據庫,近期經濟有困難的同學加入數據庫,把機會留給更需要的學生手中。貸款的學生要優先考慮貧困程度,給予適當的幫助[1]。
2.2 開展感恩、誠信思想教育,并督促同學之間相互監督
感恩、誠信意識是經過長期的宣傳教育、循循善誘的引導和培養才能產生,這不是與生俱來的技能。高校在培養大學生感恩、誠信意識的時候,可以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如:重大節假日的大型相關慰問活動、志愿者服務等,還可以舉辦相關班會、座談會;高校還可以舉行相關感恩、誠信主題的辯論賽、社團活動等,這樣就能把感恩教育逐級滲透到個人。使學生認識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珍惜個人的信用記錄,對自己今后的人生旅程非常重要。
大學生要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班主任在做好相關的民主評議同時,同學之間要互相監督。這是由于學生們平時生活學習在一起,只有他們之間才最真實的了解彼此的情況,因此必須在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的基礎上開展貧困生的認定工作,做好民主評議,確保貧困生認定的真實性[2]。
2.3 完善高校勤工助學機制
薪酬低、崗位少、層次低是勤工助學系統的現狀。高等院校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應提高勤工助學得報酬。在貧困大學生勤工助學的同時,能滿足他們基本的生活、學習需求,這不僅尊重勤工助學的貧困生,也是對他們能力的認可。
其次,要擴大勤工助學崗位的設置,并注重崗位職能多樣化。
最后,要對勤工助學工作提高層次,注重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而不是以往單純的勞務型。
總而言之,貧困大學生的問題困擾著每一所高校,作為高校思政工作一線的輔導員、班主任,應該著力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實現高校相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讓更多的貧困大學生得到應有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朱楠,王碩鵬.淺談輔導員對當代高校貧困大學生的資助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考[J].學術探討,2014(11).
[2]吳宏宇.淺談貧困生資助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赤峰學院學報,2011(04).
課題名稱:貴州民族大學貧困生認定和資助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陸潞茜晉(1990-),女,苗族,湖南靖州人,碩士研究生,貴州民族大學旅游與航空服學院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