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召開以來,中國改革的頂層設計已經到位。從執政黨生存和發展來說,反腐敗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在這里就不難理解“不作為要比亂作為好”的說法。不過,反腐敗運動既遏止了官員的“亂作為”,也遏止了官員的“作為”。改革需要官員有所作為,否則改革的舉措無從落實。
他認為,解決和克服政府不作為的問題,首先要做到改變從分權到集權,這一方式轉變中很多官員不知道如何作為的想法,使得地方政府、企業和社會能夠有最大限度的發揮職能功效。
其次,要為改革提供法律依據,要清理舊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既為改革清除障礙,也為改革提供法律依據。
再次要理清反腐敗運動與人才激勵之間的關系,為官員能夠有所作為提供動力。
最后,要處理好改革與民意之間的關系,要從長遠的角度看待問題,就如同新加坡政府所做的一樣。改革不能被少數人的利益和民意所挾持。正如毛澤東曾經說過的,“政府既不能當人民的大老爺,也不能當人民的尾巴。”
“如果改革方案實行不下去,不能為社會提供實在的改革成果,社會對改革和政府的不信任會降得更低,政府的壓力也會更大。可以說,改革方案能否實施下去,也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重在執行’,已經成為中國改革的硬道理。”鄭永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