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朋友圈中熱傳一篇文章《不要讓華為跑了》,文章大意是說,華為終端公司去年已成東莞第一納稅大戶,華為未來的發展重心可能會從深圳遷到東莞,深圳對此要高度重視。盡管華為公司回應稱沒有將總部搬離深圳的計劃,但這篇文章仍是有價值的,至少它能激起人們對于一座城市如何留住企業的思考。
對濟南而言,總部經濟雖有發展,但都是以“山字頭”為主的企業,由于歷史及政治原因,這些公司一般不會離開濟南,但在跨國公司、央企方面,濟南的吸引力并不高,實際上,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濟南的國際化程度。
企業為何逃離城市?
一家企業愿意在某個城市扎根,通常是因為這里有成熟的投資環境、優惠的稅收和人才政策,它讓企業家覺得投資性價比很高。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接受新華社采訪時,曾解釋當初為何選擇深圳——深圳1987年頒布的“18號文件”以及后來的“22條規定”等好政策、好服務營造了良好環境,為企業成長創造了空間。

反之,一家企業為何“逃離”某個城市?常見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一是高房價透支企業未來,企業辦公成本水漲船高,員工生活負擔也顯著增大;二是公共服務不到位,醫院、學校、商場等配套設施不足,政府原本承諾的政策沒落實;三是地方政府制定了一些不太合理的政策,或以不恰當的方式影響了企業經營。
這幾年,一些企業搬離某個城市,很重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經濟結構的調整,一些高耗能勞動密集型產業外遷甚至停產,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另一個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很容易重走“土地財政”的老路,輕視實體經濟。房地產太多了,又缺少大塊工業用地,企業發展的空間就小了。如果缺少長遠的決策智慧,甚至讓實業家的生存空間因房地產而日漸逼仄,最終會影響一個城市未來的發展。
審視公共服務理念也很重要。無論企業規模是大是小,地方政府都應該一視同仁,不能厚此薄彼。相較于給大企業“錦上添花”,服務好中小企業或許更關鍵。九層之臺,起于壘土,所有大企業都是從小企業慢慢成長起來的。為中小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自然會吸引更多投資者,一旦形成良性循環,不僅原先的納稅大戶不會輕易出走,還會成長出更多前景廣闊的新型企業。
早在2002年,一篇題為“深圳,你被誰拋棄”的萬字長文,就曾關注一些大企業搬離深圳的現象;如今,“別讓華為跑了”再度引發了人們對深圳的討論,并提出了新的問題。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正視發展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充分了解企業的訴求,穩步快速地推進改革,才有可能像當年那樣轉危為機,創造新輝煌。
一篇“別讓華為跑了”就是一記警鐘,但警鐘并非只為深圳而鳴。對房地產行業形成“路徑依賴”,公共服務的欠缺,高房價對企業對人才的擠壓,是很多地方在發展和轉型中的通病。各地城市管理者都要思考的是,如何制定科學的發展思路,如何在公共服務方面不斷細化,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才能真正留住企業,留住人才。
濟南的總部吸引力
2016年4月18日,中國銀行山東省分行在濟南舉行揭牌儀式。中國銀行山東省分行是省內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也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銀行。相關人士表示,從國有銀行到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其山東省內管理總部全部設在濟南,濟南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也更有底氣。
中行山東總部回歸濟南,某種意義上印證了濟南這些年發展總部經濟的成果。
山東鋼鐵集團、山東黃金集團、山東省商業集團、山東中煙工業公司、山東高速集團……總部設在濟南的大型企業,有不少都能躋身全國500強,但這些企業主要是原來駐濟企業或省內的企業集團,跨國公司或央企總部入駐的沒有幾個。
在記者的了解中,不少濟企當家人表示,山東企業大多守成穩重,有將總部從當地遷出的想法并不多,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濟南沒有企業總部出走現象。前身是基建工程兵部隊的中建八局,1998年把總部從濟南移到了上海浦東。據了解,中建八局南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開拓長江以南的市場,對于一家放眼全國的企業來說,濟南對于南方市場的輻射似乎受到了限制。
把目光從全國收回到身邊,作為環渤海經濟圈重要中心城市,濟南可以找到發展總部經濟的另一條思路。像魏橋集團、濰柴動力這樣已經具有較大規模的企業,如果把總部設在濟南的話,相比濱州、濰坊來說,對企業的品牌塑造和發展平臺,還是會有不同的意義。
“讓人家把總部遷來,需要我們主動靠上去做工作。”濟南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征說,濟南要想發展總部經濟絕不能抱著幾家駐濟企業吃老本。對周邊和國內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企業集團,濟南應鼓勵其從建立功能性業務中心、研發機構開始,發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總部經濟。
據了解,目前,濟南CBD核心區及其輻射區已入駐重點企業近450家,其中以中石化山東分公司、中國人壽山東分公司等為代表的省級區域總部16家;以山東能源集團、高速集團、中煙集團、魯信集團等為代表的省級總部近30家;以北京銀行濟南分行、中航物業濟南分公司等為代表的市級區域總部40余家;以濟南市城投集團、中潤集團等為代表的市級總部近百家。
“濟南是省會城市,是山東省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區域性金融中心,這些都是吸引企業總部入駐的優勢。”一位城市研究專家表示。
如何保證從濟南發展起來的企業不出走濟南?浪潮可視為濟南構造營商環境的一個樣板。業務已經延伸到32個國家和地區的浪潮不僅把濟南當作過去的發家地,也視濟南為今后的發達地。究其原因,還是濟南的科研環境讓其有了走向世界的實力。
中國創新型城市、中國軟件名城,濟南的這兩個稱號不只是空洞的掛名,在科技立項上還能得到實實在在的政策支持。目前國家信息存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就設在浪潮,國家級企業重點實驗室的落戶也增強了浪潮的科研家底。浪潮在全球一共有11個工業園區,其中的5家都設在濟南。
然而,濟南發展總部經濟也有不足之處,“目前濟南沒有形成良好的產業聚集效應,這是發展地區總部經濟較大的障礙。”王征認為,當前應該放大科研優勢,通過扶持龍頭企業,提高產業綜合配套能力,形成全市的支柱產業和骨干企業群體。在此基礎上,吸引外地相關企業總部或研發中心、銷售中心、生產基地落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