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少蘗型水稻(Oryza sativa L.)品種為研究對象,選擇人工撒播播種方式,設置了2(Z1)、3(Z2)和4 kg/667 m2(Z3)3種不同的播種量,研究不同播種量對水稻生理生態指標的影響。結果表明,分蘗數隨播種量增加而遞減。光合作用方面,在孕穗期,隨著播種量增加,高密度群體凈光合速率顯著降低,Z3和Z2處理比對照Z1分別減少34.08%和9.44%;在齊穗期,高密度群體Z3和Z2處理凈光合速率顯著低于對照Z1,Z3和Z2分別比Z1降低9.50%和6.70%,表明高密群體具有較強的自身調節能力。建議少蘗型水稻品種直播可以通過增加密度的方式獲得高產。
關鍵詞:水稻(Oryza sativa L.);直播;光合速率;播種量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3-6042-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23.007
Abstract:Using rice(Oryza sativa L.) with less till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direct seeding as the sowing method,setting up 3 different sowing amount[2 kg/667 m2(Z1),3 kg/667 m2(Z2),4 kg/667 m2(Z3)],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owing amount on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indexes of ric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reflected that the tiller number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wing amount. The results of photosynthesis showed that high density group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the booting stage. But In the full heading stage,the gap greatly reduced benefit from its own self regulating 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we suggest that rice with less tillers using direct seeding can increase the density for maximizing yields.
Key words: rice(Oryza sativa L.);direct seeding;photosynthetic rate;sowing amount
水稻(Oryza sativa L.)直播省去育秧、拔秧和栽秧等環節,在整地后的大田里直接播種,具有省工、節本、高效等突出優點,特別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直播稻面積迅速上升[1-3]。然而當前直播稻生產中普遍存在一播全苗難、雜草多、易倒伏、產量不高以及穩產性差等問題。特別是為了達到一播全苗,生產中農戶刻意提高用種量,有的農戶用種量甚至任意加倍,以致分蘗期苗峰值高且難以有效控制,群體過大造成的田間密閉、植株瘦弱等問題極易誘發病蟲害和倒伏,導致直播稻大群體、增產少[4-6]。要想達到直播稻高產穩產必須有一個較高質量的群體結構,合理的播種量是直播稻構建優質群體的基礎[7,8]。前人對分蘗能力較強的水稻品種配套的直播栽培技術已進行了相關研究,然而對少蘗型水稻品種的直播栽培鮮見報道,本試驗以少蘗型水稻品種為研究對象,選擇了人工撒播播種方式,設置了3種播種量,研究不同播種量對水稻生理生態指標的影響,旨在為少蘗型水稻直播栽培優質群體的構建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5年5-10月在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南湖試驗站內(北緯30°28′,東經114°25′)進行,該區海拔高度20 m,處于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型氣候帶,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 080 h,日平均氣溫≥10 ℃的有效積溫為5 190 ℃,年降雨量為1 300 mm左右,年蒸發量為1 500 mm,無霜期230~300 d。水稻類型為黃棕壤發育的黃棕壤性水稻土,屬于潴育水稻土亞類,黃泥田土屬。試驗田肥力均勻、田面平整、排灌方便。
供試水稻品種為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提供的佳兩優28及廣兩優476,于5月14日浸種催芽,5月18日播種,對少蘗型水稻品種佳兩優28設置3個播種量水平,分別為2(一般直播稻用種量,作為對照)、3、4 kg/667 m2,處理編號分別為Z1、Z2、Z3。重復2次,小區面積為40 m2。孕穗抽穗期建立水層,結實期間歇灌溉。小區四周筑埂并用塑料薄膜包裹以防止水肥滲漏。小區間設置水溝, 保證小區單排單灌。
1.2 測定項目
1.2.1 莖蘗動態 各處理中均隨機選取2個0.5 m2矩形區域,對其范圍內直播稻定點考察莖蘗數,于6月2日開始,每隔7 d考察1次,直至莖蘗數穩定。
1.2.2 葉綠素含量 采用乙醇提取法測定葉綠素含量,測定時取倒1葉(劍葉)。
1.2.3 凈光合速率 在分蘗期、孕穗期、齊穗期和灌漿期,用便攜式光合測定儀LI-6400測定各處理5片劍葉凈光合速率。
1.2.4 生物量 在分蘗期、孕穗期、抽穗揚花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時期每處理取3株代表性植株,將植株地上部分按莖、鞘、葉、穗分開,于105 ℃烘箱中殺青30 min,在80 ℃下烘干至恒重,冷卻至室溫后用1/1 000電子天平稱干重。
1.2.5 考種、測產 水稻成熟時,每小區以5點取樣法,取2 m2統計有效穗數。按平均有效穗數取10穴植株,測定水稻有效穗數、每穗子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同時,在去除保護行后進行人工實收,計算實際產量。
1.3 數據處理和分析
數據采取Excel 2013收集整理,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播種量對少蘗型水稻分蘗動態的影響
由圖1可見,不同播種量對少蘗型水稻群體分蘗增長和消亡的趨勢影響明顯。Z2、Z3分蘗增長到達分蘗盛期的速度較對照Z1提前了7 d,達到高峰苗后分蘗死亡速度也快于對照Z1。Z1、Z2、Z3有效分蘗數和成穗率分別為3.01、2.29、1.33和60.3%、47.4%、34.6%,表現為隨播種量增加而遞減,各處理間差異均顯著。
2.2 不同播種量對少蘗型水稻齊穗期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由表1可見,少蘗型水稻齊穗期葉綠素a和葉綠素b含量均為Z1最高,播種量增加1倍時,Z2處理比對照Z1葉綠素含量a與b明顯減少,但當播種量繼續增加1倍時,Z3處理與Z2處理葉綠素a、葉綠素b含量均無顯著差異。
2.3 不同播種量對少蘗型水稻株高及干物重的影響
由表2、表3可知,對少蘗型水稻生長的主要生育期進行干物質取樣調查,發現少蘗型水稻處于分蘗期時,3種處理表現差異不明顯,從孕穗期開始Z3處理單株明顯比Z1、Z2瘦弱,株高低,葉干重小,且Z3處理的植株多為1~2個分蘗,可能是由于密度太大,群體間個體相互競爭影響,光溫和水肥資源有限,限制了個體的生長。
2.4 不同播種量對少蘗型水稻凈光合速率的影響
播種量對少蘗型水稻不同生育期凈光合速率影響不同。由表4可知,在分蘗期和灌漿期,增大播種量并未對水稻凈光合速率產生明顯影響。在孕穗期,隨著播種量增加,高密度群體凈光合速率顯著降低,Z3和Z2處理比對照Z1分別減少34.08%和9.44%。在齊穗期,高密度群體Z3和Z2處理凈光合速率顯著低于Z1處理,但是減少的幅度大大縮減,Z3和Z2處理分別比對照Z1降低9.50%和6.70%。由圖2可以看出,高密度群體具有很強的自身調節能力,能逐步恢復光合作用的能力,直至齊穗期達到接近Z1處理的水平。
2.5 不同播種量對少蘗型水稻產量及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表5可見,不同播種量對少蘗型水稻群體分蘗增長和消亡的影響明顯。Z3處理產量最高,達709.9 kg/667 m2,比對照Z1高11.3%;Z2處理次之,產量達649.4 kg/667 m2,比對照Z1高1.8%。可以看出,在播種量增加1倍的情況下,增產并不顯著;而在播種量增加2倍的情況下增產效果明顯,分析直播稻各產量構成因素可見,有效穗數和結實率的增加是增產的主要原因。
3 討論
產量形成規律一般以主莖和一次分蘗成穗為主,二、三分蘗成穗較少,且不能充分灌漿,結實率低。由于目前多分蘗、大穗型水稻主要通過二、三甚至多分蘗成穗,生育期和灌漿時間較長。但對于直播稻群體較密,全生育期較短,且后期易早衰,因此無法保證二、三次分蘗充分灌漿,導致結實率整體下降。因此,直播栽培模式下,選擇多蘗型水稻需要大肥、大水的條件下才能獲得高產,但是有倒伏和病蟲害的風險。本研究中發現,孕穗期高密度群體的凈光合速率低主要是由于群體過密,個體植株相對瘦弱導致。而高密度群體具有較強的自身調節能力,加上群體基數大,因而依然能夠獲得高產。鑒于此,本試驗選擇少蘗型水稻,通過合理密植,增加單位面積基本苗數,且通過主莖和一次分蘗成穗,可以大大縮短灌漿時間,提高結實率。根據本試驗研究結果,建議少蘗型水稻品種直播可以通過增加密度的方式獲得高產。
參考文獻:
[1] 張洪程,龔金龍.中國水稻種植機械化高產農藝研究現狀及發展探討[J].中國農業科學,2014,47(7):1273-1289.
[2] 曾雄生.直播稻的歷史研究[J].中國農史,2005,24(2):3-16.
[3] 孫統慶,楊洪建,李 杰,等.江蘇直播稻發展歷程回顧、弊端分析及其對策探討[J].中國稻米,2014,20(6):5-9.
[4] 李木英,陳 關,石慶華,等.播種量對直播早稻群體質量和產量的影響[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32(3):419-424.
[5] 王丹英,章秀福,陸玉其,等.浙江省直播稻的產量差異分析和發展趨勢探討[J].中國稻米,2010,16(1):23-26.
[6] 蔣明金,馬 均,孫永健,等.播種量和氮肥運籌對直播雜交稻光合生產力及氮素利用的影響[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15,41(5):516-526.
[7] 程建平,張旅峰,吳建平,等.播種量與氮肥運籌方式對直播早稻生物學特性和產量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10,49(10):2362-2365.
[8] 曾 山,黃忠林,王在滿,等.不同密度對精量穴直播水稻產量的影響[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4,33(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