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正進入 “三期” (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疊加的新時代。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新型核算技術與管理模式,已然成為推動我國財會事業發展的全新力量。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提出和實施對財會人才的普及和能力提升迫在眉睫,與此同時,大環境的巨變促使在經濟活動中將扮演重要角色的會計人員,必須應對新經濟業務與新技術應用的雙重挑戰。
[關鍵詞] 高職院校;財會;仿真;虛擬實訓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115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6)23- 0213- 02
0 前 言
會計專業是國內目前在校生最多的第一大專業。絕大部分本科,高職院校及部分綜合性較強的中職學校,都開設了會計專業。會計是一門集理論性與技術性于一體的應用型學科,有很強的實踐性。高職院校作為輸出會計人員的主要基地,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教融合為途徑。高職財會專業教學要與經濟形勢緊密結合,做到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風險判斷能力和管控能力;建立基于高職會計專業知識、會計技能的培養目標,培養路徑等,離不開創新型實踐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環境:“沉浸式教學”這種以學生為重心,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實現了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設置情景、協作研究、師生互動、知識建構的目標。“真賬真做”,“把企業搬進校園”虛擬現實智能技術的應用,營造了實踐教學的高仿真環境,學生能得到真實的崗位體驗,在仿真的業務流程、票據單證、業務規則中,充分的得到能力的提升。
1 高職院校會計實踐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多所高職院校的調查發現,各院校在會計實踐教學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①部分高職院校未能做到真正地為職業而服務,仍然以學科教育為導向,課程設計與內容選擇均為年化的“小本科”;②缺乏如何將以知識為中心轉變到以能力為中心,培養出符合實際崗位需求,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適應面廣的會計實踐教學方案;③實踐課程體系設置中,無法打通各門課程或各學科專業之間形成的知識孤島和技能孤島;④會計類專業實踐教學手段比較落后,缺少會計崗位工作教學環境,忽視綜合素質能力的鍛煉;⑤因會計工作的特點,各高校建立的校外實習基地,通常實踐教學效果不太理想;⑥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忽視了綜合能力考核;⑦缺乏技術技能型實踐師資隊伍。⑧缺乏專業綜合實踐教學手段與平臺。根據會計專業建設規劃和發展目標,結合企業財務崗位對人員的職業崗位要求,以財會綜合實訓體系建設為主線,強化信息技術、科技手段與財會專業的結合。
2 建設財會實訓中心
財務綜合實踐教學平臺的總體設計目標就是通過仿真與全真結合,實訓與實用并舉,建立基于多專業支撐,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位一體,工學結合的多層次、體驗式的綜合性實訓基地。培養現代社會所需的高潛質、具備全局觀的實用型財務崗位人員,為企業輸送合格的財會人才,為雙創落地政策提供財務人員的保證,提高學校雙師素質與雙師能力培養能力,服務地區人力資源培訓事業,為區域經濟轉型提供保證,為國家的四個全面建設貢獻力量。財會虛擬仿真中心的建設分為實訓室環境建設和實踐教學平臺建設。
2.1 實訓室環境建設
2.1.1 物理環境建設
物理環境的設計要使學生有一個接近或仿佛置身于企業的實際環境中的感覺,使學生自覺調整自身不同于課堂上課的狀態。在環境布置、設備配置、文化氛圍、管理模式等方面要力求與實際相一致,充分體現規范性、先進性和實效性,形成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在實踐教學中,使學生有機會親身經歷和了解現代企業生產組織管理的全過程,能身臨其境地感受企業的文化與氛圍。
2.1.2 網絡及硬件準備
財務綜合實踐教學平臺是一套軟件系統,在使用時需要的基礎設備就是計算機及網絡環境。其次為了進行信息的公布和交流互動,投影、打印設備、電話傳真設備及擴音設備的投入使用能給整個實習帶來更好的效果。
2.2 建設財務綜合實訓平臺
財務綜合實踐平臺的建設包括實踐教學管理平臺、課程運行平臺、仿真經營管理系統、教輔資源等組成。
3 科學的建設好財會仿真實訓中心
借鑒人才培養的“調研”、“構建”、“創新”三個階段分步實施,根據三個階段達到的不同水平,確定建設路徑和方案。①為確保構建的實踐教學系統的先進性和實用性,需要組織多維度、多層次調研,包括同類院校調研,本地用人單位調研,行政事業單位調研,不同類型大型企業調研等。通過調研掌握企業用人需求特點,精準扶貧,針對本校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實踐教學方案,校企合作開發行業案例,培養緊缺行業特色財會人才,服務社會經濟發展。②構建以能力為導向的“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目標打造分層遞進的課程實驗(手藝)、創新能力實驗(藝術)和職業能力實驗(科學)組成的的實踐教學平臺體系。③基于校企合作開發教學案例、配套教材,通過互聯網把相應成果在職業教育體系中推廣,打造財會專業名師團隊。培養現代社會所需的高潛質、具備全局觀的實用型財會類崗位人員,為學校不斷積累教學資源,同時服務區域經濟,創造社會價值。
主要參考文獻
[1]呂秀娥,張海曉.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校內仿真實訓體系研究[J].財會通訊,2011(15).
[2]金文.仿真實訓系統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