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是一種潮流前端的快速成型技術,其主要的工作方式是執行預定程序,通過逐層打印或者粉末熔鑄的方式來快速構造形體,大大提高了制造模型的效率。3D打印技術便捷高效精確的特點使其廣泛的應用于各個領域,該技術投入到高職藝術教育中后,其自身不可比擬的優點會使藝術教育的效果得到極大的提升。
3D打印技術教學應用展望
3D打印技術革命性立體化的打印模式給人帶來了耳目一新的全新體驗,在拓展人們視野的同時還發人深思。大大加強了人們主觀意愿實現的可能性。在實際的藝術創作中,運用三維數字模型的方式可以對最后的成型效果進行更直觀有效的檢驗。3D打印技術可以實現多樣化的結構體現,不論鏤空、雕花、交叉、層疊或是其他更為復雜的結構,增材料制造可以人已成型。3D打印技術還有利于精確控制成本,因為采用的是三維數字化模型,其中的材料大小,結構體現,作品的重量體積等一系列參數都有清晰的體現。當前,3D打印技術已經被納入了教育領域內的學科建設體系,將學生的一些限于紙面的構思魔術般的具象化為實實在在的物體模型,讓抽象世界飛入現實,在沖擊學生的感官認識的同時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學習效率,提高教學效果;同時也大大拓展了學生想象力的邊界,豐富了其潛在的創作力,也為以后的實踐能力打下了夯實的基礎,與“大眾創新、萬眾創新”的口號遙相呼應。同時也為國家培育了3D打印技術的人才,促進了3D打印技術的長足發展,國家工業領域的制造水準及產品研發水平都將因此受益。3D打印技術是一新興市場,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該市場可以吸收大量就業,同時為創業人員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藝術專業學科中3D打印技的創新應用
受制于設備與技術,在傳統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很多很好的想法以及方案僅限于紙面,不能通過實驗輔助的方式進行驗證,久而久之,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力也會受到削弱。革命性的3D打印技術帶來了新的契機,其自身無可比擬的快速成型方式可以流暢高效的呈現學生的各類想法與方案。在處理有機形與肌理等模型時,3D打印技術具有十分明顯的有時,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可以盡情揮灑自身的各類奇思妙想進行試驗,極大了鼓舞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力,拓寬了學生的想象力邊界。在諸如建筑設計、服裝設計、珠寶設計、家具設計等藝術設計中,3D打印技術是無法替代的現代手段。通過3D打印技術可以將動畫角色快速成型,惟妙惟肖的呈現可以很好的幫助動畫專業的學生對作品進行更深層次的加工,優化二位平面中難以發現的細節,增進改動部分便于灌注情感,同時也有利于進行實體結構的數據分析與檢測。3D打印技術還可以幫助平面設計專業的學生進行模型展示及制造藝術品。美術專業的學生也可以借助3D打印技術,通過將作品具象化,從美術模型中得到的反饋中不斷的精進自己的藝術及設計水平。廣告設計中3D打印技術的運用也較為常見,通過三維空間的模型設計,使廣告展示與周圍環境更加和諧自然,既突出了設計的主題內容,又能產生別具一格的視覺效果,使行人的印象更為深刻。平面廣告一般是根據創意的需求對作品進行設計展現,這就要求最后的展示作品能夠與特定的環境相互融洽,以此完成廣告的效果。
藝術教學中3D打印技術的應用
1.DIY教具
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般使用語音結合圖片的形式進行知識的傳授,這類模式往往過于概念化,停留于課本,缺乏感官刺激,不能留下深刻印象。即便使用實物化道具,其種類也是較為單一,或者不適用于課堂教學。3D打印技術的出現極大拓展了傳統多媒體教學的方式,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以根據需要DIY教學道具,在知識傳授過程中進行實物化展示,帶來視覺沖擊力,加強學生的印象,也提高了教學效果。
2.通過快速創建實體模型提升認知
3D打印技術通過快速模型塑造,將主觀想法快速輸出為實物,有助于學生理解抽象概念,也能刺激學生的主觀性,在對自我創意與方案的快速檢驗中,極大的提升認知力。同時,通過對自我創意的模型輸出中,進行觀察、檢測以及最后進行校正,在不斷反復的過程中加強自信,也能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3.作為課堂交互和協作學習工具
3D打印技術數字化的特征可以完美銜接互聯網技術,可以很好的實現課堂交互以及協同學習,把課堂上教學互動的一切都交給想象力。舉個例子,在雕塑設計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自己通過3D打印技術的部分雕塑為題目,交由學生進行數據分析,也可以通過網絡查找雕塑的初始狀態,學生們可以三兩成組共同研究分析,直至最后都打印出自己的作品。在課堂上就可以清晰直觀地對教師與學生的作品進行全方位的對比,對比的過程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發現自己在作業過程中的問題,提高了自己對3D打印技術的認識。因此,這類交互式的方式不僅生動活潑,同時在競爭氛圍下也能較好的培養學生的小組協作能力。
結束語
可見,3D打印技術是未來教育行業發展的強大引擎,其培養的大量3D打印技術的專業技術人才是我國21世紀科技飛速發展的基石。開拓進取,與時俱進,從學以致用到學能所用。學生是未來的希望,愿更多的教育界人士能培養出更為高精尖的專業化人才。
(作者單位:武漢交通職業學院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劉靜,武漢交通職業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