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空間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以人為的尺度感知的空間形態。通過分析現今學生街的空間形式、基本形態,以街道的美學、環境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等為理論基礎,從美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具體闡述了商業街道空間的美學特性和心理學效應。注重人在街道空間的步行空間和行為方式,提出理想的街道空間和設計方法。
1.安豐街現狀
(1)空間狀況:安豐街是位于鞍山市遼寧科技大學周圍的一條連接大學教學區與住宿區的生活性街道,街道兩側以餐飲類商業為主,主要服務于大學生和周圍居民,是學生和居民生活就餐的主要空間。整個街區以黃色為主色調,外街道商鋪沿線性排開,賦予了整個空間延續性、導向型和封閉性的空間特性。
(2)交通狀況:安豐街是一條非機動車車行道,主要是大學生、商業人員、周圍居民以及辦公人員使用。但是由于車輛的到處停放,占據了大量的街道使用空間,使人流大量的涌入內部街道,存在交通擁擠的情況。
(3)景觀環境:良好的景觀空間是吸引人流的重要方式,安豐街附近的綠色景觀較少,所以應該科學合理的規劃景觀環境。
2.街道空間形態
街道空間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以人為的尺度感知的空間形態。空間形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街道的空間特性和環境意義,為人類塑造了各種不同的空間活動場所。街道作為一種生活空間場所,它不僅僅交通通行的手段,更是人們交往與交流的開放空間,是集交往、休閑、娛樂、商業于一體的公共生活空間。街道空間分為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這些空間的交替組合共同形成了街道空間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但是在現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人們更多的重視其功能,而忽略了它存在的空間效應、美學效應,街道漸漸失去了它所帶來的生活意義,淪為一種交通工具。
3.街道的美學特性
(1)街道寬度:蘆原義信在《街道的美學》中提出街道寬(D)與高(H)之比,當D/H約等于1時,高度為間距勻稱,D/H越大,越有遠距離感,一定的比例會帶來最為舒適美感。安豐街街道兩側建筑高度多為兩層,與街道寬度比約為1:1,陽光可以通過建筑照射到街道上,形成豐富的光影效果。
(2)休憩空間:楊·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一書中將人們的戶外活動分為: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三種,這三種活動在安豐街上同時發生,促成了街道空間的形成。
街道空間包括積極空間和消極空間,積極的空間會給人帶來停留感,反之則帶來逃離感。我們在處理街角空間時,要注意積極空間的營造,多營造一些街角灰空間。
(3)景觀
街道周圍的環境設計也至關重要,良好的景觀環境才會引起人們的駐足和觀賞,任何空間的組合都需要圍合和分隔,它是限定空間的重要手段。安豐街道路兩旁有很多枯樹坑,我們可以加以利用,在周圍做成座椅的形式,大家可以在此休息停留。同時我們可以結合原有的地形的高差,在內、外街道做一些分散人流的小型廣場,環境小品等增加環境的景觀特性。
(4)街道與周圍建筑的處理關系
建筑與街道的過渡空間處理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高度與寬度關系,合適的比例會讓人感覺舒適,兩旁建筑太高,會給人壓抑的感覺,街道會處在建筑的陰影之中。另一方面則是建筑與街道的位置處理關系,在街道處經常會出現一些陽角空間和陰角空間,這些空間對街道空間處理有重要的意義。
建筑的風格也影響街道的美學特性,街道設計時要考慮周圍的建筑風格,努力做到風格一致。進行設計時我們要注重與其它藝術門類的融合,在美化生活空間的過程中,注重滿足人們對公共空間審美需求,使公共藝術在觀者內心產生更直接、更純粹的共鳴,塑造更怡人的共享空間,讓人們共享美的資源。
4.心理學效應
(1)街道心理
心理學效應是指人的某種行為或心理引起他人相應的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包括消極和積極兩個方面,正確認識和利用心理學效應對我們今后街道的設計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現今,街道缺乏細節設計,人們的街道生活日益減少,對人行為心理的忽視,街道空間的忽視,致使現在的街道多以簡單、枯燥的形象出現在生活中,讓人產生消極的情緒。
(2)街道空間
蘆原義信在《外部空間設計》一書中,運用格式塔心理學和當代建筑設計理論,結合人的活動和心理需求,將街道空間分為消極空間和積極空間,而衡量這兩類空間的主要標準是街道能否促進人們公共活動的開展,促進積極的人際交往發生。
(3)人的空間行為
盡管人們可能不重視空間,空間卻影響著人們并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空間感受是人們通過第一知覺向內心傳遞的一種心理感受,最直觀的是通過視覺、觸覺和聽覺。比如一個封閉的空間,總會給人一種窒息的感覺,想要逃離,但是有窗戶和門時就會感覺這是一個私有空間,這是一種空間建筑空間所帶來的心理感受,街道作為公共空間,其開放性與私密性的劃分所帶來的心理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結束語
學生街作為高校周圍日益活躍的一種街道形式,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給人們的身體和心理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在設計時我們應該考慮眾多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力求營造一個滿足使用要求、創造適宜的空間尺度、符合大眾的審美評判標準、滿足使用者的精神需求等的街道。
(作者單位: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