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詩集設計
造紙術作為我國古代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對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文明進程有著重要的推動,在造紙術還沒發明之前文字傳播的媒介只能以甲骨、竹簡、絹帛來代替,竹簡和甲骨過于笨重也不利用文字的書寫,絹帛雖較為輕便但在古代落后的生產力條件下成本非常巨大,不利于文字得傳播。造紙術的發明使得文字的傳播媒介變得輕便成本也,傳播的成本也隨之降低了。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造紙術的背景下,那么作為文字的最主要載體的書,在我國各個時期裝幀設計上有著重要的成就。
詩集作為書種類的重要一種,其裝幀設計也是相當重要的。此次對于我國古代詩集裝幀設計也將整體上分析在古代的文化背景和生產條件下所形成的“書籍裝幀”。書籍裝幀一定程度上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根據宋代所影印的《楚辭集注》書面使用深藍色絹料,開本是28.5x18cm,裝訂所使用的是四眼頂,字號大的每豎最多20個,字號小的是每行最多24個字。根據明代萬歷年間版本影印《杜詩選》書面使用深藍色絹料,開本是26.8x17.2cm,裝訂所使用的是四眼訂,每豎最多18個字。在詩密集排列的布局中在文字的上方作了大面積的留白,古人常在其留白處做批注。清代的《康熙版宋詞抄》書面同樣使用深藍色絹料,開本是29.1x18.2cm,裝訂還是具有我國書籍裝幀特色的四眼訂,在一張頁面中共有12行文字,一行字數不超過18個漢字。
我國的古代詩集裝幀設計,很大程度反映了當時文化和生產技術水平,列如:文字在書籍頁面中的大小及書籍所使用的印刷紙張大量使用宣紙就受限于當時的印刷技術水平和造紙技術,在傳統書籍中的字大小和現代比較起來要大的很多,現代書籍印刷紙張材料的選擇范圍則更為的廣泛。其次在印刷文字的頁面作大量的留白這點和我們民族文化中的“留白美學”是緊密聯系的,在文字印刷頁面的留白兼具審美性和實用性等特點。
現代的詩集設計
現代詩集的裝幀設計事實上是和古代詩集的一脈相承的,而造成現在的詩集的裝幀設計在和古代的詩集的裝幀設計有著巨大的差異,是在科學技術和設計理念的進步的背景下所發生的。在科學進步的背景下印刷技術和造紙技術也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使得書籍裝幀的各種材料和印刷工藝有更多的選擇性,那么隨著材料和工藝的選擇性更多書籍的形態也開始慢慢發生了變化。同時對書籍的設計理念到了近代也開始發生了變化,日本著名平面設計師杉浦康平、書籍設計家、教育家杉浦康平就提出了其著名的書籍設計理論“五感理論”講述書籍設計從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上對書籍進行整體上設計。我國的著名書籍設計師呂敬人先生在書籍設計理念和書籍設計實踐中也有非常的注重文本和書之間的聯系。
呂敬人先生在其著作《書藝問道》一書中談及如何從我國的傳統書籍設計中突破,說到書籍的設計要,“要承其魂,拓其體”,也就是說在新時代的書籍裝幀設計中創造出具有傳統文化內涵,又有時代特征的書籍裝幀設計。我國著名書籍設計師AGI(國際平面設計聯盟)會員劉曉翔先生,在2010獲得“世界最美的書”的《詩經》在設計上既有傳統的特征,這本書的封面整頁為黑底,其右上方詩經兩字。在這簡潔的設計風格中似乎看到了我國古代設計封面常使用的深藍色絹料和文字在封面中處理手段。翻開書頁,首先會看到一種由現代材料半透明紙所做成的環襯,接著是一副隱約可見的我國古代的山水畫。整本書兼具典雅與質樸,既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又表達了我國文化的傳統韻味。
增加感官體驗
書的閱讀主體是以形形色色的個人所構成的,在讀者閱讀書籍時主要調動的是人的視覺感官,隨著人對自我了解的深入,發現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僅調動的視覺感官,其他的感官也會介入在閱讀體驗當中,列如觸覺、味覺、聽覺、嗅覺。2014年周偉偉先生所設計的《穿越火焰》一書獲“2014年中國最美的書”一榮譽。該書是地下絲絨樂隊(Velvet Underground)的主唱兼吉他手,Lou Reed 所創作的搖滾歌詞集,書由兩冊構成分別為英文中文版。中文版用黑紙印銀工藝,封面是在黑紙上用印銀工藝所印的Lou Reed 頭像,內頁的文字和圖形也是在黑紙上用印銀工藝所制成。整本書非常有質感,看起來非常之“酷”,最讓人驚訝的是在書的翻閱過程中竟然會有類似于柴火在燃燒時所產生的“噼里啪啦”的聲音,這一點既貼合書名所構成的主題,同時又給了讀者新的閱讀體驗。
概念性的嘗試
現代詩集的裝幀設計一方面是“材料語言”有更多可運用的空間,在文本上也就是從詩的文字形式也有新的嘗試,我國書籍裝幀設計師朱贏椿先生就設計了一本名為《設計詩》的書,這本詩集是朱先生自己創作的幾首詩,這幾首詩運用了特殊的文字編排技巧。以字為畫,將詩的內容和文字編排聯系在一起,靠字的排列大小、長短、疏密、變形等編排技巧使得在詩集的閱讀中非常具有趣味性。
現代的詩集裝幀設計總體上是往豐富多元化發展的,如概念性的書籍設計及增加讀者感官的書籍裝幀設計,未來的詩集的裝幀設計也將為讀者提供更多的閱讀可能。
現代詩集設計的問題
就詩的本身特點而言,現代詩集裝幀的設計仍然是沿用其他類型書的設計方法,市面上所看到的詩集的裝幀的設計除了能在封面上看到差別,在其他方面是和小說、散文等其他等類別書籍的裝幀設計幾乎是一樣的,沒有考慮到詩和其他類別書籍的差異性的存在。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