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寺金塔寺石窟是以早期佛教藝術為主,始建于十六國時期的北涼,甚至早于中國“四大石窟”的開鑿。馬蹄寺金塔寺石窟造像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同時又融合了佛教教義,對中國佛教石窟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本文主要就馬蹄寺金塔寺石窟文化背景、造像概況、以及藝術特征進行了簡要的探討。
前言:馬蹄寺金塔寺石窟群地處張掖市,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金塔寺是馬蹄寺石窟群的一部分,馬蹄寺金塔寺石窟藝術主要源于印度石窟藝術,又結合中國當時多民族共處的社會生活風貌,就形成了北涼石窟藝術,深刻影響著中國佛教藝術的發展。
馬蹄寺金塔寺石窟文化背景
石窟寺是佛教僧侶進行宗教傳播修行活動的重要場所,屬于寺廟的一種。石窟寺的開鑿始于公元1世紀初,印度西北部的佛教信徒們用希臘雕塑藝術的風格結合佛教教義,在石崖上開窟鑿洞,雕塑佛像,繪制壁畫,最早的石窟寺由此形成。隨著我國絲綢之路的開通,佛教文化東傳,到了北涼時期,北涼統治者沮渠蒙遜為統治教化平民,大力推行佛教文化,只有平民都信仰佛教,麻痹思想,才能安于被統治,而社會環境的動蕩不安使平民渴望生活安定,需求精神依賴,所以這一時期佛教盛行。石窟寺是佛教傳播的主要形式,于是全國大興土木,修建佛教修行場所,統治者用造像、壁畫、建筑等方式傳達佛教教化教義,在制造一種佛學神秘感的同時使人們更加相信佛的力量,而祁連山境內質地松軟的紅色沙石崖也為開鑿石窟創造了很好的自然條件。正是由于統治者的大力支持和倡導以及張掖地域優勢,沮渠蒙遜統治時期北涼都城張掖,建立了皇家寺院金塔寺,并由此中國開始開鑿規模化石窟。沮渠蒙遜的統治管理手法與佛學的興盛有著必然的聯系,用佛教來統治和管理平民,也成為以后的統治者慣用的手法,佛也成為統治者的權威象征。
馬蹄寺金塔寺石窟造像概況
馬蹄寺金塔寺石窟主要用石雕、泥塑和石胎泥塑的手法來塑造佛、菩薩和飛天三種藝術造像,但馬蹄寺金塔寺石窟所在的紅色沙石崖,石質松軟易風化,所以現存的各個石窟造像,除很少一部分為石雕外,絕大多數為泥塑,這也是中國石窟藝術的一大遺憾。
馬蹄寺金塔寺石窟內,佛主要有立佛、倚坐佛、交腳佛以及結枷跌坐佛,佛像面相圓潤上眼瞼呈弧線,下眼瞼呈直線,上嘴唇較厚,鼻梁高聳,身穿通肩袈裟,服飾衣紋凸起立體感十足。菩薩主要有供養菩薩、脅侍菩薩、思維菩薩,高鼻深目,眉眼細長,體高肩寬,手法簡練概括,神態各異,造型生動。在金塔寺西窟窟內四周和頂部都是壁畫,中間平頂部分畫了兩排飛天,采用的是大型高肉雕技法,立體感強,衣紋服飾色彩以石綠、黃、白等色為主,坦露上身,下神著裙,面朝外側,大多凌空飛舞,姿態多樣,頗有情趣,這種大型高肉雕技法,是馬蹄寺金塔寺石窟造像的一大特色,是中國石窟藝術中的精品,被譽為“東方飛天之精華”。
馬蹄寺金塔寺石窟造像藝術特色
隨著佛教的深入傳播,石窟藝術在不同歷史時期和地理環境下呈現出不同面貌,我們也可以在現存的石窟藝術中發現其發展和演變的歷史脈絡。佛教藝術隨著絲綢之后從印度傳到中原地區后,中國石窟藝術更是集儒、釋、道藝術于一體,更是既保留了印度佛教藝術特點,同時又結合中國的文化,表現了中國人對佛教教義的理解。
馬蹄寺金塔寺石窟藝術以宣揚“佛教教義”為它的創作中心,在創作實踐上與現實社會生活緊密結合,通過對各種不同類型的佛的形象的藝術化塑造,表達人民對極樂世界的向往及和平安逸生活的渴望。佛像面目圓潤,身體健壯,體現的是北方民族強健的體格,馬蹄寺金塔寺石窟佛像頭上的肉髻,針對漢人頭發平直的特點做的高肉髻,摒棄了印度鍵陀羅式的多作卷曲式肉髻,更加貼近生活。飛天塑像主要集中于金塔寺的第二層和第三層,飛天都是彩塑,衣紋服飾是由石綠、黃、紅等色彩勾勒涂畫,形態活潑可愛,神態安靜,雙臂張開,面帶微笑,充分體現出佛國極樂世界的安詳。石窟佛像裝束也是各具特色,金塔寺石窟的飛天和菩薩裝飾有六七種,并且很少有相同的。綜上,馬蹄寺金塔寺石窟造像具有更健全的想象力、更豐富的造型、更大膽的表現和構圖設計能力,具有很高的審美意趣,對中國石窟藝術造像提供了很高的研究價值。
充分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是馬蹄寺金塔寺石窟造像的最大特點,馬蹄寺金塔寺石窟造像,充滿著民族的現實主義成份,幾乎完美地顯示出純粹的民族精神和面貌特征。因與現實社會風貌的相結合,民族性的真實感削弱了宗教性的神秘感,造像通過真實和典型性的形象,替代了原來印度佛教人物的形象和神態,形成了馬蹄寺金塔寺造像獨有的風格特征。尤其是“形神兼備”和“以形寫神”的傳統藝術表現方法,值得我們更加深入探討學習,對我們現、當代藝術創作都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結語
馬蹄寺金塔寺石窟群標志著當時中原地區佛教文化的盛行,從石窟群我們可以看出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多民族共處的大融合。在石窟造像上,馬蹄寺金塔寺石窟造像藝術線條簡練道勁,色彩淡雅明快,人物創造貼近群眾,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民族化的真實感超過了宗教性的神秘感,形成了時代特色鮮明的馬蹄寺金塔寺石窟藝術風格特征,顯示出中國早期石窟藝術的高度成就,引導了中國石窟藝術的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河西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河西學院2014年校長科研基金項目“張掖馬蹄寺石窟寺(群)藝術研究”成果(項目編號: XZ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