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關中傳統民居為研究對象,對其平面布局和空間組織形式進行探析,并分析關中民居的造型特點以及裝飾手法,淺析目前住宅建設中存在的文化流失與關中傳統民居的繼承與發展。
關中傳統民居
中國傳統建筑是民族特色和國家歷史發展的重要考證,它是一個時期的人在一個地域內長期積累下來具有區域特色的建筑。其中作為陜西眾多傳統民居最具代表性的關中傳統民居,經過千百年的變遷,以自己古樸恢宏的建筑風格,在中國的民居建筑中自成一派。關中地區地勢平整,村落巷道間較為挺直、寬廣,主、次街巷形成的線路通往每家宅院,戶戶毗連、密密匝匝、夾道布置、成片而居,形成居住群落。它具有平面布局緊湊、用地經濟、選材與造建質量嚴格、室內外空間處理靈活以及裝飾藝術獨特等特點。
關中傳統民居與我國北方和中原地區的傳統民居一樣以四合院為基本型制, 所不同的是大量中小型民居,用地狹窄,大多在9——10米左右。其中位于陜西關中平原東北隅的韓城黨家村傳統民居,其保存完整的家祠、城堡、風水塔、哨樓等具有明、清特色的建筑,成為我們考究當時歷史文化傳統的重要資料。黨家村的主要街巷符合關中傳統民居坐北朝南的空間布局,并隨著時間的推移,構成了網狀的空間道路體系。黨家村大量保存著明清所建的民居一百二十余處,大部分屬于北方四合院的一進院式。雖然空間布置與北方相近,但融入了陜、晉的特點。關中地區的民居構架以其嚴格的等級關系、明確的軸線關系、狹長的院落布局以及縱向推進的空間院落,形成了不變的模式。
關中傳統民居的組成規則
關中傳統民居建筑屬于內向型注意隱私的封閉式空間模式,目的是營造靜謐、安全的居住空間。
1.平面布局
關中傳統民居的平面布局緊密、規整、對稱,大部分選用細長型沿豎軸布置空間的方式。以主廳為中心,輔助四周的廂房也稱夏房,向縱軸延伸的布置方式。其主要模式分為: 縱向向多進式、獨院式、橫向聯院式等?!吧钫⒄?、封閉”是關中傳統民居的主要特點。這樣布局不僅能夠節省用地,還可以解決炎熱、透風、檔陽和室外排水等功能。為解決廂房的光照效果不及庭院,采用傾向院內的單坡式屋頂,這種方法可使東西兩側夏房高聳的屋脊能有效的為室內提供較多的遮擋區域,并能夠在防風沙襲擊的同時調節內部氣溫。并且室內的布局方式也嚴格的受宗教禮儀、等級制度的約束。隨著庭院的進深推進,大廳的高度也隨之提高。供下人使用的門房處于最接近門口位置,接下來是廂房,正房處于院落的最高位置以統領全局。房屋的高度與院落的結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倫理秩序。
2.結構造型
關中傳統民居的結構特點就是單坡屋頂式的“房子半邊蓋”。屋頂面向院子一側,以過廊作為過渡空間,遠隔院內的一邊則為實墻。其作用除了分隔護院、防御寒冷空氣及建筑排水外,還有另外一個宗教含義,就是期待經由坡頂流向院內的雨水,也有“財運”聚于內院之意。
關中傳統民居建筑的構架方式大都以木結構為基礎,并作為主結構承擔著屋頂的重量,主要形式分為抬梁式和穿斗式構架。墻面有著支撐自重并分割空間和圍護結構的作用。
關中民居巧用組織多樣、外觀精巧圖案的檐廊、透花窗格等元素使空間相互滲透,使狹長的四合院,處于精致優良的木構架中。而由于房、道、庭院之間相互貫通,不但給室內外空間相互延展創造前提,也造成了一種有條理的連接以及擴充空間的效果。
3.空間組織
關中傳統民居由于呈窄長院式,室內空間窄小。一般一戶占地面寬9——10米左右,兩邊夏房進深不超過3米, 多為三或五開間, 每間寬約三米。中間庭院寬3——4米, 便呈窄院式。而一些民居占地略寬時, 也多加大廂房進深, 或在廂房前加柱設廊, 庭院即呈窄院。這是關中傳統民居的主要特色。進深小,空間局促,這也是廂房會采用半坡屋頂的原因之一。由于庭院的面積窄小,無法大面積種植綠化,所以人們通常會在窗檐和欄桿等地方擺放綠植?;蛘咴谕ピ褐虚g、角落開辟一小片花園,使得天井小院充滿舒適、安靜的生活氛圍。
關中傳統民居布局層次分明,開放性和隱秘性相結合,形成了虛實相間的內部組織結構。這種深沉型和完整性的內部空間使封閉的庭院不會太過封閉和壓抑,在空間的處理上具有鮮明的地方傳統色彩。
4.裝飾圖案
關中民居外表樸實,但是裝飾豐富。墻體多以夯土墻面上抹麥草泥和白灰,青磚瓦和松木結構為主,局部通過磚雕、木雕和石雕等裝飾手法來美化細節,并注重門樓的雕刻。其細部構件主要是門窗、屋脊、壁面、欄桿等部分。
木雕的藝術大都集中在門窗的裝飾部位。門簪,是門扇上連接門框與連楹之間的構件,在逐漸發展中,形成了圓形、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樣式,并以花卉紋樣裝飾正面。在門窗扇的花欞分隔上,通常采用如壽字紋、寶相花、回行紋、卷草紋等植物、動物裝飾題材。而門扇的實木樘部分,又會刻有人物故事,取材不一,一般為眾所周知的典故,更出現了拐子龍和草龍的裝飾紋樣。關中民居中少有綠化和水景的裝飾元素,因此這些精致的木雕和磚雕、花欞隔扇,填補了綠化水景的缺失。而文字額和雕刻紋飾與中國其他傳統民居相同,“諧音造圖、圖必吉祥”,內容偏重讀書和耕種。
磚雕,帶有關中古樸、壯美等的地域文化特色。磚雕在脊獸、墀頭、神龕、影壁和浮雕壁畫中廣泛使用,一般民居在屋脊、挑檐、花墻、瓦當、滴水、脊飾等,甚至通風空洞都以各種鏤空圖案裝飾。墻面是磚雕的主要雕刻部位,有廊心墻磚雕、院墻磚雕、山墻磚雕、檐墻磚雕等類型。影壁是裝飾的主體,多采用“福、祿、壽、喜”和“忠、孝”等文字或者如“梅蘭竹菊、鶴、蝙蝠”等蘊育吉祥的動植物裝飾題材等。美化空間的同時,也體現了家族的信仰和期許。
石雕主要在門枕石、柱礎石、天心石、上馬石和拴馬樁等上精雕細鑿。裝飾題材多樣,從琴棋書畫到吉鳥瑞獸,動物紋樣與植物紋樣穿插結合,手法精細,生動傳神,蘊育吉祥。其中關中石雕的一大特色即為拴馬樁。矗立門前,圓雕刻畫出活靈活現的圖案造型,既標志主家身份,又有避邪、鎮宅之意。
對關中傳統民居進行現代傳承的重要意義
在如今勢不可擋的全球化趨勢中,創造者要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如何發揚民族的文化精髓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關中傳統民居建筑裝飾紋樣部分沿襲了漢代畫像石和畫像磚的遺韻。在造型上,運用美的形式法則和圖案式的表現,融入自己主觀的想象,使其具有一定的裝飾性。這是當時人們對先代的傳承。
中國傳統民居作為華夏民族物質與精神文明的載體,其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創造力。關中傳統民居是適合于本地區的社會、地理、文化、經濟、氣候等方面才蘊育而生,在選址、整理環境和營造空間、平面布局、建筑手法和特色構造等方面的處理手法,對現今的鄉村建設和規劃中,有著不可忽視的應用價值。將傳統與現代相融合,既能提高創新力,又能保持中華傳統建筑理念的繼承與發展。
在受“無思想”、“大眾文化”的影響下,傳統建筑逐漸淡出現代社會的行列,歷史保護和城市更新始終處在不可調和的地步。而更為甚的是城市的擴張帶來的經濟效果讓當代社會忽略了傳統的理念與技術,這勢必會產生更多新舊沖突的問題。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那么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就會面臨消失。在對韓城黨家村的實地調研中,新舊建筑的差異一目了然,本地人逐漸離開,追求高科技的城市生活,傳統建筑文化逐漸斷裂,新建民居已沒有了舊建筑的印記?,F在,如何正確的對傳統民居的地域特質分析,如何為現代區域建設提供理論幫助,如何繼承與發揚傳統建筑,是目前為止最為迫切解決的問題。
結語
關中傳統民居無論是在中國傳統民居建筑中,還是在全世界的傳統建筑中,都具有相當的影響力。近年來在這一方面還有待深入研究。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性發展的一系列與地域環境和當代文化氛圍相融合的建筑形式,在現代的民居建設規劃中提取其文化內涵和歷史韻味是亟待解決和思考的問題。
(作者單位:西安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