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它與我們日常的成活息息相關,不但美化著我們的生活,而且還引領著我們的生活。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存在與自然的各種狀態下,換句話說,藝術是想通的。當然,在社會上難免會有人覺得藝術出身的青年都很花心,我想正是因為受到藝術的陶冶,藝術告訴我們,沒有什么不可以,也許花心也是由此而來。藝術創新是要處理好承傳、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與吸收、融匯外來優秀文明彼此之間的關系。我國的傳統文化也是在不斷改進中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藝術審美的實質就是互通有無,藝術審美中,使藝術間的審美感受相互轉換和溝通,能更好的提高藝術審美的鑒賞能力和創作質量。
引言
藝術生產本身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才從無知生產中分化出來的,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必須依據經濟基礎形成的。創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是人類藝術文明發展的靈魂。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每一次歷史性的突破無不是以創新為契機,最終流芳百世的創世之作無不是散發著杰出的創造性和自己特性的審美。而隨波逐流,將漸漸被磨滅掉自身的藝術個性特點,最終消散為過眼云煙。對與藝術的審美。這是美學領域長期探索著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眾說紛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現行只能對其普遍存在的可觀規律進行小小的研究
創新能使我們的視覺避免平庸
藝術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尺度,同樣藝術也是衡量當代人類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尺度。創造是需要藝術的美作為積淀的,如果沒有美感單純談藝術創新就喪失了藝術本身的價值。如同市場上的一些大師的驚世之作的復制品,價格幾乎已經接近于普通商品的價值了。很簡單,復制品失去了藝術創新的價值,就會淪落成為一般的普通工藝品。藝術特別是繪畫藝術是拒絕重復的,重復代表了平庸,重復可以詮釋為愚蠢。簡單的來說,如果現在的藝術家如果再去畫一幅與達芬奇的作品一樣的畫,稱之為自己的創作,是沒有任何的藝術價值的。創新是對從前的自我的一種超越,是傳統文化的一場變革,是在發展中的一種繼承。單單是在繪畫藝術創新中,摹古者是徒勞而可笑的。但凡真正偉大的藝術家都是時代的創世者、歷史的弄潮兒,他們的作品都是生命和智慧的結晶,都是美與創新的完美結合。
任何形式的藝術作品只有得到欣賞對象的接受與肯定必須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排斥之后才能逐步的被接受與認可。這是由于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必須通過鑒賞活動或是藝術批評才能得以實現,而作品是否能夠成為鑒賞活動的對象,與這幅創作作品的對于觀賞者的審美心理的接收與容納程度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先決條件,作品的審美特性只有引起觀賞者審美心理只的共鳴,作品才能對觀賞者產生相應的審美效應。至于觀賞者的審美心理,如前所述,一般都存在著某種審美規范的尺度與某種觀照創造性特質的要求的矛盾,其中前者往往成為排斥創新藝術的心理因素。
美和審美規定著藝術的本質
藝術美廣義上來說是美的一種形態,是現實美的反映,是美的集中而典型的形態。美的本質是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以及主體和客體、內容和形式上的和諧與統一。特別是在藝術創作中,美是創作者主觀與可觀、再現與表現、情感與理智、內容與形式、真與善的統一。特別在繪畫藝術中,題材的選取,是否符合時代的審美精神。筆觸的處理,在具備自身的原創精神的前提下,是否有美的特性。藝術作品是作為審美意識的客觀存在的物質載體而存在的,但是在本質上美和審美兩方面是相互對應的,沒有美就沒有審美,沒有審美也就沒有美,沒有主題的審美把握,沒就不是作為一個現實的獨立的美的形態而存在,如果對象不是作為審美的對象,也就無所謂審美的主體。審美主題是對審美對象而言的,反過來看,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題構成了一種主客體的審美關系,這種關系規定了美,也規定了審美。
藝術創新的美作為現實美的反映和審美意識的物質載體,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通常表現為可視的客觀對象和主觀的審美意向把握的對立統一。正式這個主客觀相互對應的審美關系,決定著藝術的特殊對象和內容,同時也決定著審美的特殊形式,藝術對象的特殊性規定著藝術把握的特殊性,藝術意識的特殊形式又制約著藝術對象和內同的特殊性。離開了審美關系,離開了主客體互為前提的辯證法,就既沒有藝術的特殊對象和內容也沒有藝術把握現實的特殊形式。
人類的審美意識與藝術欣賞要求這兩者的產生和發展與長期藝術實踐和特定的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喜歡新奇是人類的天性,在審美意識的長期積淀下和藝術創作活動的實踐中逐漸演化為對自身創造力的不斷反省,這就促使了主體無論是在藝術鑒賞還是藝術創作中都追尋新穎性與獨創性,一方面,在藝術鑒賞中,人們是常常在不知不覺中以鑒賞對象是否與某一類審美經驗相一致來作為判別作品的優劣的一個重要標準的。正是這些審美經驗在不斷積存過程中的提煉概括,構成了一定的審美規范。另一方面,在藝術創作中,創作這也無時無刻不把獨創性作為創作的首要的標準。
藝術創新和審美相輔相成
藝術創新的特質是審美,尤其是霉素繪畫的藝術創新,它的存在與發展充分體現了人們追求美的發展歷程,其作品更是滿足了不同時代的人們各自不同的審美需要。正是因為如此,就決定了藝術創新特別是繪畫藝術創新,先被歸為視覺藝術的范疇,這是它自身的一種特質。換句話來說繪畫藝術,無論創作者畫什么,怎樣畫,用什么畫,都是在造型藝術這一各大的框架之內。
然而,繪畫藝術的審美性,同樣也是藝術創新的一種特殊形式,藝術領域的創新是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創意創新,雖然本意都是指自身的一種發展,破除舊的,重塑新的。一般意義上講的創新,往往是通過現實使用價值上來評判的。創新如此,藝術創新也應如此。由此可見,藝術創新是需要具有時效性的,這是要求我們去力爭做到價值的創新。藝術的創新既要有創新的一般概念,又要體現自身獨特的個性特征。例如,創作理念的創新和表現手法的創新。不“美”的“創新”決不是藝術。更談不上藝術創新和繪畫藝術創新。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總會存在一些自詡藝術家的人,打著藝術的旗號,打著創新的幌子,制造著丑陋的“藝術”。在藝術品市場里,確實存在不美反丑的“藝術品”其價格被無限的放大,而且仍然存在不斷增長的趨勢,然而這些種種的丑陋的創新無法擺脫被歷史所遺棄的命運。同一般商品一樣,藝術作品,特別是繪畫藝術,它更是為了滿足人們精神需要,它的價值屬性就是審美的特性。繪畫藝術作為一種反映精神世界的產物,也必須具備物質存在的基礎和條件,這就體現在于它的審美功能。如果一幅可能連自己看了都會害怕的繪畫作品,又怎么能稱得上是藝術呢?所以,這些失去或部分失去審美功能的“偽藝術”,值得起我們無論是藝術批評還是藝術創作觀念上的警惕。
不難看出,任何形勢的藝術創新都必須建立在美的前提之下,為什么那些令人恐懼或讓人感到厭惡的作品不能稱為藝術品呢?因為它一開始就失去了藝術的本質前提—美,同樣也就背離了藝術品的本真。“美能夠喚醒人類生命體的健康和精神上的和諧,’藝術創作中,特別是繪畫藝術的創新創作,必須秉持美這個大的前提之下進行創作。作為視覺藝術而存在的造型藝術品,它必須以可以成為審美的對象而存在的,即所有的設計作品首先應具備讓人能夠產生美感的特征。也就是說審美是由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的關系而共同存在的。只有能夠讓審美主體產生了共鳴或美感時,審美的客體才能夠體現自身的價值。如現代很多繪畫創作者并沒有對藝術有著較為深刻的理解,創作出讓人們無法理解的作品,讓創作者厭惡,甚至聯想到死亡,毫無美感可言,就更談不上藝術創新。
綜上所述,如果讓人感覺不到“美”的創新,都無法談及是創新,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特別是繪畫藝術創新。美的藝術必須能夠引起人類生命主體有益性的整體和諧與統一。正如我們平常所說的能夠讓人賞心悅目,陶冶情操,令人陶醉。
(作者單位:山西應用科技學院)
作者簡介:劉瑋(1988-)男,山西太原人,碩士,山西應用科技學院藝術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