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作為西方的先進藝術在十六世紀開始流入我國,由于傳統文化、名族精神等與我國的藝術精神有著較大的區別,在融入我國文化的過程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國幾代藝術家對油畫不斷的研究、探索下,中國油畫逐漸形成了具有我國文化特色的藝術,成為了我國文化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針對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對中國油畫發展的作用進行探析,希望有利于我國油畫行業的發展。
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一些高科技技術不斷地被運用到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中,使獲得圖像的途徑越來越便利,從發展方面來講,繪制油畫的發展空間將會逐漸減小,中國油畫要想得到長久的發展,就必須不斷地完善自身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現代社會的需要,把油畫的運用范圍拓展到其它的領域進行發展。其實,在西方油畫流入我國時,存在著許多藝術家對油畫進行研究、探索,努力地將其發展成為具有我國文化特色的中國油畫,并且對西方的油畫進行改善,通過削弱西方油畫對實際生活的模仿功能,轉化為具有我國特色的油畫文化。
我國藝術家對西方油畫的改善
通過資料查詢,西方油畫在早期流入我國是在明朝萬歷年間,一些西方傳教士通過油畫的作用和價值,逐漸加強了油畫在我國的影響,在早期我國藝術家對油畫進行了解后,已經開始出現中西繪畫融合的傾向。例如:近年來,在澳門發現的《明代武將像》,其中就具有我國特色的線條勾勒外形;在澳門圣母雪地殿中的部分筆畫,通過我國獨特的勾線技法進行描繪。這種在我國藝術家不斷嘗試中西文化融合過程中的油畫,一方面擁有西方油畫材質的美感,另一方面又擁有中國畫的特色,由此可見,油畫在流入我國早期階段,中華的傳統文化精神就開始對西方油畫進行轉變。
西方油畫在融入我國文化藝術過程中的碰撞
中國的繪畫藝術在早期受儒、釋、道思想觀念的影響最深,尤其是莊子所宣揚的“道”,是一種生活態度,指的是在追名逐利的過程中,希望得到精神上的自由、解放感受道的過程,也就是對藝術的探索。我國古代的中國畫在對生活的觀察和對生活的各種變現與西方的油畫有非常大的區別,古代的中國畫講究用心去體驗、觸摸、感覺自然萬物的景象,從而達到“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而西方油畫講究的是以理性的、科學的態度去對自然萬物的景象進行分析,這就導致了西方油畫和我國古代的中國畫之間的矛盾。西方油畫不可能通過直接融入到我國,必須要進行必要的改善,對西方油畫進行合理的改善是十分重要的,否則西方油畫就會在我國產生呈現一種畸形的面貌。在清朝時期,在我國被聘用的意大利畫家郎士寧和法國畫家王致誠就面臨過這樣的遭遇,他們使用掌握的西方油畫技術進行繪畫,但是,繪制出來的畫完全是屬于西方油畫的類型,引起了當時我國古代皇帝的不滿,要求他們必須以中國的審美觀結合西方油畫的技術進行繪畫。讓郎士寧和王致誠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當時為了滿足皇帝要求進行繪畫的作品,呈現了另外一種油畫表現方式,在以后油畫在我國的發展中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價值。另外,由于西方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引起的一些沖突。
中華傳統文化精神促使中國油畫的形成
在清朝晚期,當時政府的改良派開展了“洋務運動”,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派出了許多留學生對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管理制度、文化藝術等進行了全面的學習。在清朝末年,被派出去學習油畫的留學生陸陸續續地回到我國,這批人根據學習、掌握到的油畫知識,創建了專業的藝術學校對西方繪畫藝術進行正確的傳播,比如:林風眠在杭州創建的藝術專科學校,徐悲鴻在南京創建的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等,這是中國油畫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一次重要的變動,極大地促進了人民群眾對繪畫藝術的認知。當時,引起了一股向西方國家學習的潮流,造成了部分人民群眾照搬照那的行為,但是,仍然有不少人不滿足于模仿西方油畫的形式,對中國油畫的長久發展進行了未雨綢繆,展開了對西方油畫融入到我國文化中的思考,經過我國幾代藝術家的不斷努力,西方油畫和我國古老的中國畫在精神內涵、表現技巧等方面進行相互碰撞、相互摩擦,終于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中國油畫。
結語
綜上所述,油畫作為西方先進藝術流入我國,與我國本土的文化藝術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在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影響下不斷地進行探索、創新,終于形成了中國油畫。在中國油畫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該堅持走民族化的道路,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張揚(1980—),湖北武漢人,碩士,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設計專業基礎教學,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