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廣州作為中國的南大門,是清朝重要的通商貿易港口,在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之下,經濟和文化上得風氣之先,市民思想也日益開放,審美情趣也發生了改變,傳統花鳥畫也在不斷向現代化發展,一種有別于中國傳統繪畫的廣州外銷畫適時興起。嶺南地區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畫家不再對主導的江南文人畫跟風效仿,融入西方繪畫技法和理論,迎合時代審美標準,開創獨具嶺南風情的繪畫風格,這種變革的發端就從嶺南地區的居巢居廉開始。他們突破傳統文人畫的一般程式,開始師造化,重寫生,將視野放入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大大擴充了花鳥畫的繪畫題材,強調個性的表達,在他們的影響下,嶺南花鳥畫拉開了由古轉今的序幕。
上追徐崇嗣,近師惲南田
中國沒骨花鳥畫在發展的過程中,自宋代花鳥畫和清代惲南田的花卉點染之后,當屬活躍的就是“海派”和嶺南地區的居巢居廉了。二居繪畫遠宗北宋徐崇嗣沒骨花鳥畫法,近得惲南田清麗賦彩,后流寓廣西期間,汲取蘇孟麗堂、宋光寶繪畫之養分,以寫生為本,開創撞水撞粉法,形成二居獨特的嶺南風格。
中國花鳥畫在五代、北宋時期,曾出現“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之說,形成了黃家濃艷富貴的勾勒填色法和徐熙之孫徐崇嗣閑情野逸的沒骨畫法。在傳統的中國畫中,線一直備受推崇,線是中國畫的重要表現語言,然而沒骨畫法的出現極大得豐富了中國畫的內容,畫家需要運用顏色來塑造客觀物象,在作畫過程中用筆的筆力與物象的自然形態相結合,表現出對象的不同色感和質感,而不是一種軟弱無力之感。這種弱化墨線,強調色彩的繪畫方式在當時無疑是具有非常大的挑戰性。至清代初期,惲壽平另辟蹊徑,發展創新沒骨花鳥畫,給中國畫壇注入了新的生機,其獨特的繪畫風格引起當時巨大關注,一時效仿者眾多,形成了“常州畫派”。
惲壽平(1633-1690),初名格,字壽平,字正叔,別號南田,江蘇武進人。惲南田的沒骨畫受宋元文人畫的審美情趣影響,上宗徐崇嗣,兼收各家之長,所畫花卉,很少墨線勾勒,用色著染,筆法工整含蓄,設色古拙淡雅,清麗明艷。二居對惲南田的作品十分仰慕,在自己的作品上有時提款“仿惲草衣”“仿鷗香館用筆”“私淑南田”“法南田翁”等,居巢還將自己的畫室也名為“鷗香館”,說明了二居非常推崇惲南田的畫法,并反復臨摹學習。在居廉的作品《玫瑰湖石》當中的提款“仿鷗香館用色,戊子年朝為丹五仁兄有道鑒正,隔山樵子居廉”,圖中色彩淡雅清逸,頗有惲南田風韻,加之撞水撞粉,更為獨到。
清人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提到:“惲氏點花,點后復加以:粉筆帶脂,染筆足之,點染同用,前人未傳此法,是其獨造。如菊花、鳳仙、山茶諸花,脂丹皆以瓣頭染入,亦與世人畫法異。其枝葉雖寫意,亦多以淺色作地,深色讓主筋。”惲南田的這種沒骨點染之法已與徐崇嗣有所區別,豐富了沒骨花鳥畫的技法與內容,惲氏不用勾出輪廓而是直接用顏色輕快自然得將植物形態寫出,用筆簡潔文雅,色澤豐富而高逸,二居吸取惲南田之長,結合宋人雙鉤和沒骨設色,保持了惲南田的清新妍麗,在用色上加強了水的分量,更顯清秀水靈。
此外,居巢居廉不僅對惲南田沒骨花鳥畫心摹手追,對其影響更深的是承襲“寫生正統”。
他認為,畫家只有對客觀對象的細致觀察以及獲取對物象的深刻感受才能描繪其神態。二居吸收宋人雙鉤又繼承南田沒骨,注重寫生,以嶺南鄉土動植物為題材,加之輕快柔和的用筆和清新自然的用色,加強水分的運用,水色交融,使畫面盡顯清新水靈,生動活潑之態,在此基礎上開創了獨樹一幟的撞水撞粉法,其繪畫保持了傳統文人畫的高古輕逸,吸取徐崇嗣沒骨畫法精神,繼承并發揚了惲南田寫生正派,得宋孟之筆意,集眾家之長而自成一格,將沉寂已久的沒骨花鳥畫重新挖掘再創造,把撞水撞粉法發揮到極致,澤惠后世。
獨具匠心的“撞水撞粉”法
撞水撞粉法是二居對沒骨花鳥畫技法的再次創造和發展,他們繼承了惲壽平以色彩為主的繪畫語言,以水為媒介使墨與色得到稀釋、溶解,相互交融碰撞而達到的一種色彩滲化,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所謂撞水,即是趁顏色未干之時,將水從向陽的一邊注入,使水和顏色沖擊聚集到背陽的一邊,如此注入水的地方被沖得淡而白,干后就會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以達到一種光影漸變效果。而“撞粉”法則是作畫時趁畫未干時注入粉,用筆將畫架起使之稍稍傾斜,讓顏色聚集到一邊,使不溶于水的粉質浮于畫面之上,此法多用于繪制花瓣花蕊和昆蟲的軀體,來表現一種輕靈透明的質感。撞水撞粉法其獨創性就在于突破了以往工筆畫層層積染的局限性,巧妙得繪制出光色交融,氣韻生動的畫面效果。
居巢1847年的作品《荔熟蟬鳴》,作于可園時期,畫面中濃密的葉子下掩映著一串鮮紅飽滿的荔枝,圖中的葉子運用了明顯的撞水法來表現光線照耀下的明暗關系,用水將還未干的花青沖擠到葉子的邊緣,加以控制就可以表現出葉子中的凹凸感,荔枝則用朱砂罩染,加入藤黃進行撞染來表現其體積感,刻畫入微的黑色鳴蟬落在荔枝上則提高了整幅畫面的生動性和自然情趣,充滿了果熟蟬鳴的夏日氣息。畫中的葉子和荔枝安排得疏密有致,虛實相生,并從果紅葉綠的顏色對比上增強畫面效果。從居廉的作品《南瓜花·螽斯》中可以看出撞水撞粉法已經被運用得非常嫻熟,圖中的南瓜花和兩只蚱蜢位于畫面中的視覺中心,昆蟲的頸部和腹部經過白粉的點染和沖撞顯得更為立體,與兩只翅膀的輕薄靈動形成強烈對比,增強了整個畫面的生動活潑之感。其次,作者非常注意葉子的陰陽翻轉而產生的顏色深淺不一,經過水的輕輕流動,流淌過的地方就會顯得很亮,而聚集到邊緣的地方就會很暗,這樣不需要更多的顏色渲染就可以自然得表現出葉子的虛實關系,造成很強的明暗關系,經過沖撞和堆積的輪廓線也與葉子渾然天成,毫無呆板雕琢之意。從此圖可以看出,居廉的撞水和撞粉并非相對獨立而言,二者有時是同時出現,在撞水的過程中可以注入粉,注入粉之后還可以再進行撞水,以此來豐富畫面的趣味性,這也是二居運用撞水撞粉的獨特和創新之處。
二居以沒骨花鳥畫為突破口,繼承南田遺風,經過潛心研習獨創撞水撞粉法,這與其生長在溫潤雨水充足的嶺南是分不開的,具有嶺南野趣的花鳥魚蟲激發了二居的創作欲望,運用撞水撞粉法將嬌艷欲滴的花卉表現得清秀靈動,將活潑動人的草蟲描繪得栩栩如生,又或許是嶺南充足的陽光帶給二居的靈感,每一片葉子,每一片花瓣都具有強烈的斑駁感。二居在迎合時代審美情趣的基礎之上,徜徉在嶺南的風土人情之中,這種獨具嶺南風格的繪畫為清末花鳥畫壇注入了新的生機,二居在繪畫藝術上的變革精神也激勵著一代代的嶺南畫家不斷創新進取。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