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是近來比較火熱的一個話題,民宿設計自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對于此次舟山東極島·青浜老村委民宿改造設計來說,“本土化”一詞是項目與當地文化、景觀等方面關系的前提,而“人情化”則是表達建筑師設計意圖的關鍵所在,這之中關聯著頗多富于匠心的策略與細節以及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文章敘述了此次改造設計如何在符合“本土化”的外在條件下,表達“人情化”的內在堅持。“本土化”與“人情化”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最終完成交匯。
筆者對此次舟山東極島民宿改造設計著重關注的概括來講就是“本土化”與“人情化”,前者是項目與當地關系的處理方式,后者是建筑師內在所著重堅持的。兩者相互影響,密不可分。
舟山海島民宿改造設計
1.背景
2015年國際海島旅游大會組委會舉辦了2015年舟山群島海島民宿創意設計大賽,旨在促進舟山海洋新區建設,助推海洋旅游經濟發展。同時,引入海島民宿話題,以海洋休閑旅游文化為背景,積極推進海島民宿的規劃開發和建設。
2.民宿概念
“民宿”一詞發端于日本,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閑房間,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及農林漁牧生產活動,以家庭副業方式經營,提供旅客鄉野生活之住宿場所,其形態在世界各地環境與文化的不同而略有差異。
3.海島民宿設計
筆者認為此次舟山民宿設計對于促進舟山群島旅游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為了能更好地向游客展示舟山文化,民宿提供的不僅僅是住宿的功能,它更是海島文化的載體,起著向旅客展示海島文化的作用。筆者希望此次設計的民宿能以一種親切、充滿人情味的方式向游客展示舟山的本土文化。
(1)舟山東極島介紹
舟山市位于浙江省東北部,是中國最大的海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基地,素有“東海魚倉”和“海鮮之都”之稱,舟山港灣眾多、航道縱橫、水深浪平,是中國屈指可數的天然深水良港。現今已發展成為海洋經濟強市,亦是一座海洋文化名城、海上花園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級衛生城市。
東極島地理位置獨特,地處舟山群島最東端,位于東經122.4度,北緯30.1度之間。東至兩兄弟嶼接東海(12海里外為公海),南至黃大洋接洋鞍漁場,西至岱巨洋,北至嵊山漁場。東極諸島遠離舟山本島,距沈家門45.5公里,陸域面積為11.7平方公里,擁有大小28個島嶼和108個巖礁。
(2)項目現狀
青浜島隸屬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東極鎮。此次改造的項目為東極島·青浜老村委,建筑建造年代不久,從南到北由三幢建筑連接而成,建筑面積約650㎡,建筑最高層數3層,非島上傳統的木結構與石材外墻的建筑。基地位于青浜島海拔較高處,基地西南方即為大海,具有很好的觀景視野 (見圖1)。
本土化的建筑空間
1.本土設計
建筑設計大師崔愷先生曾經指出,“本土”的概念有三層涵義。其一是環境的概念,就是腳下的這片土地。其二是文化的概念,就是生長于這片沃土之上生生不息的文化,它既代表古老文明,又呈現于現代生活。其三是空間的概念,就是建筑的地域性和場所感。崔愷先生還指出,本土設計不是鄉土主義,主張文化的創新,反對保守與倒退,建筑不是個人的作品,而應屬于土地。在此次項目中,筆者所追求的正是在滿足民宿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設計更多的具有創新意義的供人以交流的空間,使民宿能更全面地向旅客展現出舟山東極島的本土文化,筆者認為一個好的本土化的空間不僅僅反映先人的智慧與文化,更要反映今人的智慧與生活。本土化要適應地方客觀條件,而不是包裝上看似穿了本土的外衣。
講到本土文化,自然得談一下文化真實性。在旅游學的語境下,文化真實性是指旅游者能體驗到的真實的地方文化。筆者認為這點非常重要,此次設計中所想體現的自然也是舟山東極島真實的本土文化。
2.本土化的建筑空間在此次項目中的實現
吸引旅客觀光的最大原因是當地獨特而不可替代的景觀與文化,因此民宿設計需融入當地景觀,體現當地文化。筆者希望通過此次民宿的改造設計,使建筑與舟山東極島的景觀融為一體,更進一步的則是希望通過建筑的介入使某些當地景觀、文化中隱含的的物質得以顯現出來。
在對項目進行改造設計前,筆者認真考察了當地建筑材料與構造,以及漁民的生活生產方式等等。當地傳統建筑常采用石材作為外墻,為抵御海風建筑外墻常有480mm厚,內部結構則采用木結構,與浙江其他地方的民居在內部結構上類似(見圖2)。而此次需要改造的建筑由于建造年代不久,主樓外墻采用480mm厚的石墻,建筑結構則為磚混結構。(見圖3)
由于此次需改造的建筑并非地方傳統建筑,改造的主要思路是,如何使建筑成為體現傳統東極海島民居氛圍的民宿。
(1)立面改造
設計第一步便是去除建筑表面的水泥砂漿粉刷層,還以建筑石材外表的本真,展現出粗獷、樸實的一面。此外考慮到客房采光以及觀景的需求,適度增加建筑南立面的窗戶面積,并輔以木質格柵,在符合采光需求的基礎上使建筑立面更為統一和諧。當然民宿氛圍的塑造遠遠不止對立面的改造,更能體現出當地獨特的居住氛圍、景觀以及文化的是建筑的內部與外部空間改造。接下去的設計思路也正是設計難點便是思考如何從空間層面來反映東極島的本土文化。
(2)院落空間改造
此次改造的建筑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具有一大一小兩個庭院空間(見圖4)。“有宅必有園”可以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這種傳統一直延續了幾千年,從而形成一種典型的住宅類型——四合院。這種住宅模式最大的特點便是以空間院落為中心,而此院落是內向的、封閉的。由此可見,院落對于居住空間來講自古就意義非凡。此次改造的建筑存在的院落自然成為設計需要認真考慮的地方。北面較大的院落中原有一棵女貞樹,為了保存原建筑空間的生活痕跡,此樹作為本土的物象之一得以保留。筆者做的僅僅是在場地東側增加一條長廊,從而使原本稍顯消極的院落空間變得更為積極,院落更具有空間感,同時也能更好地聯系起南北的建筑。此外,在院落西側結合建筑外墻與新加入的雨棚設計了一個半室外半室內的的吧臺空間,以此將院落的功能性進一步提高(見圖5、圖6)。此院落的改造所體現的本土化建筑空間的地方便在于在保護場地原有的一些留有場地記憶的物件的基礎上,加以現代空間設計的手法與功能的適當補充來強化空間的本土化感受。此院落空間的改造便是立足本土的理性主義思考的結果。
(3)客房改造
住宿對于民宿來說無疑是最基本的功能,在客房空間設計時,總體思路仍然是從本土化的角度出發。大部分墻面和天花板選用當地常用的樟木,木材對時間相對敏感,具有與人相同的地方:自然性與溫情性,因而十分適宜用于室內以給人溫馨感。客房其中的一面墻體則保留建筑原有的石材,這種將石材以少量形式展示出來,是一種陌生化的過程,而正是這種陌生化使得石墻被注意,被人重新認識。原建筑窗面積對于客房來說顯得太小,因而加大了窗面積,使更多的陽光能夠灑進房間,照在石墻上。這里體現的本土化的建筑空間的地方在于通過對建筑材料的選擇、刪減以強調本土材料,并在此基礎上改善原本空間的不足之處。此外,在室內裝飾方面,力求簡潔,僅以具有當地特色漁繩作為裝飾物置于石墻上,并在其他墻面上掛以當地的漁民畫,以此直觀地向旅客展示舟山的本土文化。(見圖7)
人情化的建筑空間
1.建筑人情化
芬蘭建筑設計大師阿爾瓦·阿爾托指出,理性本身在現代建筑的初期并沒有錯,這一階段已成過去。問題是理性化發展還不夠深入,在最近的現代建筑階段不是要反對理性主義傾向,而是要將理性的方法從技術領域轉向人文和心理學領域。其本人設計建筑時首先考慮的便是人心理的要求,其次才是其作為建筑師個人的想法。
現代建筑的空間具有多功能、多層次的特性,它往往可以集交往、休閑、娛樂、購物、教育、文體等于一體。人們往往在室內又希望得到室外的清風、陽光;在室外時又希望遮風擋雨;在公共場所又希望得到安寧……面對這種建筑空間的特性,建筑師應認真研究人的行為機能,以滿足人的多義性功能要求為基本條件,在此基礎上考慮人與人的情感交流與人情味的體現。
日本建筑設計大師隈研吾曾經對建筑界發出過提問:“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義,不刻意追求視覺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滿足占有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現什么樣的建筑模式?”目前,象征意義與視覺需求似乎已經成為建筑的使命,但筆者認為建筑最為重要的應是關乎的體驗的空間以及建筑與環境的關系。而這兩點歸納起來便是建筑該具有的人情味,即人情化的建筑空間。
不管是阿爾瓦對于理性主義的定義還是現代空間多層次的特性,亦或是隈研吾提出的問題,筆者認為這三點能通過建筑人情化來解決,建筑以人為本,對人、對自然展現一種親切的態度,這樣的建筑在滿足現代人精神需求的同時達到與環境和諧發展。
2.人情化的建筑空間在此次項目中的實現
(1)公共空間改造
此次民宿改造設計除考慮旅客的住宿需求外,在公共空間設計方面也花了很大精力。筆者在北端主樓中設計了一個上下一共兩層的書吧,此書吧空間上下兩層互相貫通,上層為相對安靜的閱讀區,下層為更加開敞的休閑區,陽光能從上下兩個維度灑入書吧,人們的交流也不止于一個平面內,而是增加到一個立體的空間內。此外書吧內種植適量綠色植物以增加自然情趣。在建筑材料的運用方面,天花板采用當地木材,室內桌椅、書架等均選用木材,墻面則為體現本土文化的石材。整個空間設計以人的心理需求為出發點。滿足人們既希望待于室內休息、閱讀又希望得到室外的清風、陽光;既希望得到公共空間又希望得到安寧的需求。書吧空間成為輕快、明亮又充滿自然趣味的人情化的空間,游客能感受到的不是視覺上的富麗堂皇,而是濃濃人文氣息與獨特的文化(見圖8)。
(2)觀景空間改造
建筑不遠處即為大海,原有建筑部分二層屋頂可上人,此處是極好的觀海平臺,但欄桿已破損。出于對游客觀海心理的需求,筆者設計了一個多層次的觀海空間。首先在南側一層屋頂平臺上加建一部鋼結構樓梯,其次修繕二層屋頂平臺的欄桿,最后再在北側主樓最西面(即可觀海的一面)設計一個觀海的灰空間。三個觀海處通過樓梯互相連通形成一個豎向層次豐富的觀海空間。此外在建筑中設計了一條曲折的觀海步道,步道時而處于室內,時而處于室外,以此增加空間趣味性。這樣一個立體的多維度的觀海空間想必會成為旅客愿意停留的場所,人與人在此觀海空間中相遇、相識,出于人對觀海的需求而設計的此類型空間,自然會成為一個人情化的空間。(見圖9、圖10)
結語
此次舟山東極島民宿改造項目獲得了2015舟山群島海島民宿創意設計大賽“民宿設計優秀獎”。此次設計是筆者對本土化與人情化的建筑空間的一種嘗試與探索,需要指出的是本土化與人情化兩者本身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上文所舉的空間的例子也只是著重強調了其中一方面的特點,實為本土化與人情化兼而有之。
本文最重要的兩個關鍵詞——“本土化”和“人情化”,前者是筆者順應建筑所處的客觀環境而不斷在設計中展現和表達的,后者是筆者基于人的感情需求而在設計中精心布局和引導的。兩者相互促進,也相互制約,不斷交疊纏繞,最終交匯于一體。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