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分析徽州傳統民居修繕技藝現狀的基礎上,探討其修繕技藝的保護及傳承。
1.徽州傳統民居修繕技藝的現狀
(1)匠諺口訣的失傳
傳統的木構件制作通常使用的是杖桿及竹簽,由于這兩者的形狀及尺寸更不相同,因此,木匠在制作的過程中,會根據現場的情況,對每一個木構件進行辨別,制作對應的竹簽以標明刻度,至于尺寸位置的把握,主要依靠工匠的經驗及口訣。但伴隨施工圖紙的出現,尺寸的位置有明確的規格規定,匠諺口訣的實用性受到沖擊,用竹簽與杖桿進行標量也被逐漸遺棄。傳統工匠學徒時,匠諺口訣失學習中的重要內容,但如今,年輕工匠對此一無所知,或者一知半解,這算是徽州傳統營造技藝傳承中的一大損失。
(2)修繕技藝的喪失
伴隨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這幾年,筆者發現,在傳統建筑施工過程中,現代化機械工具的使用已經完全取代傳統修繕技藝。從發展的角度出發,建筑施工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以及節省勞動成本,有賴于機械工具的使用。據筆者調查發現,大部分工匠與施工單位并不排斥引進或使用機械工具。照此情形,倘若不采取必要措施,傳統修繕技藝必將喪失。
(3)現代建筑材料取代傳統建筑材料
在明清時代,由于石材材料的稀缺,在進行地基施工的時候,主要的建筑材料是片石,更早使用的是用陶土燒制天溝瓦。伴隨時代進步,石材材料已經普及,碎石填補成為主要的施工方式。從筆者的調查走訪中發現,陶天溝已經取代傳統的錫管,而且錫管通常被安置在天井院內,此種做法大大影響了建筑的整體性樣貌。出于防水與降溫的目的,在鋪設屋面時,大部分工匠們都會使用橡膠防水卷材等現代材料,雖改善了屋面防水性能,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加快傳統的望磚望板鋪設技藝的消失。明清時期,墻體砌筑使用最多的是灌斗墻,灌斗墻使用的是薄磚,但由于這種傳統磚規格較大,燒制時難度大,因此,大部分人家已經不再生產此種磚,即便有,材料大多是從外地購買,已經達不到制作灌斗墻的磚的質量,敲擊也沒用金屬聲,磚質量的改變,也影響了磚雕的技術效果,實在令人感到可惜。現在大部分為單磚墻,此做法較為簡單,一層一層破縫疊砌即可。磚雕材料早期在(攀城),泥質細膩,且過漿,磚質地非常好。
2.傳承及保護徽州傳統民居修繕技藝的有效措施
從當前情況上看,對于徽州民居的保護,大都只是停留在文物建筑保護的層面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角度上看,徽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保護相對較少。但是,在社會高速發展的形勢下,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都會對徽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產生較大影響。如果不加以重視,任其發展,徽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將被慢慢遺忘,乃至遺失。所以,徽州傳統民居修繕技藝保護這一工作,由不得半點懈怠。
(1)針對徽州傳統民居修繕技藝的保護
徽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工匠,經過多年修繕經驗的沉淀,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方面,有自己獨到的心得體會。在對民居結構特點的研究以及施工流程的把握,都非常準確迅速。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匠諺口訣及工具材料使用的前后順序,都形成了一套獨特的修繕體系。該內容是研究、保護以及傳承徽州傳統民居修繕工藝的重要部分。因此,其內容的完整性以及統一性,都要加以保護。
第一,徽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古至今,每一個階段的修繕建筑,都有其顯著特征。針對這方面的保護及傳承,可以通過文字、圖片、圖紙,對各時期營造技藝特征的概括與總結,對徽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歷史發展概況進行梳理,此外,可以利用走訪調查、文字記錄、視頻攝像等現代科技,將徽州工匠在營造過程中總結出的匠諺口訣,通過文字、影像等形式保留下來,以供后人觀摩學習。
第二,在徽州,大部分傳統民居在歷史前進過程中,都遭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損害,能夠完整保存下來的,可謂少之甚少。為此,針對這一小部分的保護,我們可以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及先進的設備,通過影像、聲音、文字等形式記錄下來,以便有據可查。針對大部分已經出現損害的民居,以及已經失傳的修繕工藝,可以通過走訪一些目擊者,通過其口述,利用現代化的三維動畫技術,通過動畫演示出來。
(2)徽州傳統民居修繕技藝的傳承
目前,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以及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名錄中,僅有兩位三雕技藝傳承人被列入了傳統美術類傳承人。尚無有關徽州地區傳統營造技藝的傳承人。據筆者調查發現,大木匠、石匠以及磚匠是徽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中起主導作用的,他們技藝嫻熟,但年事已高,一部分工匠生活貧寒。因此,相關部門應采取相關措施,加快國家級以及省級營造技藝類傳承人的認定工作,讓他們老有所依,老有所靠,得到一定的保護。對于人才的重視,也是對于徽州修繕技藝傳承及保護的重視。
首先,存在部分工匠不愿將全部技藝傳授給徒弟。針對此種現象,筆者通過詢問得知,這與大部分工匠的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有一定的關系。而對于愿意無私傳授自身技藝的工匠,要給予一定的現金鼓勵。此外,對于掌握技藝的老工匠們,為其老年生活無憂,應及時發放相應的補助,提高其生活質量。另外,要從輿論等方面,提高工匠身份地位,體現其價值。
其次,充分利用市場優勢,將徽州傳統營造工匠與其充分結合起來。文物保護施工單位牽頭,建立工種齊全、工藝精湛的營造隊伍。并在研究總結徽州傳統民居修繕技藝的基礎上,培養出新的工匠繼承人。
結語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導入,伴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相繼開展,傳統建筑修繕技藝傳承人被列入保護范圍,并得到眾多關注。我國傳統建筑中的一些技藝已隨著時間的演進而流失,如果任其發展而不加以保護傳承,那么將會是我國傳統修繕技藝的一大損失。因此,保護及傳承徽州傳統民居修繕技藝,任重道遠。
(作者單位:四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