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圍繞“藝科融合”的教育理念,根據建筑學專業特點,結合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將CDIO人才培養模式引入到建筑美術教學當中,并將其可行性展開分析。
眾所周知,建筑美術課程在建筑學專業的基礎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筑學科的深入學習與研究,除了要進行必要的邏輯思維訓練和提高,同時也離不開造型能力、形象思維和審美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建筑美術教育做為建筑學專業教學的基礎環節,主要是通過對空間結構、虛實層次等形象思維進行階段性訓練,逐步加深對形象空間的認識與理解。但目前建筑教育研究主要是致力于建筑學知識結構和設計問題的探索,而忽略了建筑設計屬于藝術設計的范疇,未能將美術基礎與設計基礎整合為一體,從學科交叉融合的角度去改革建筑美術的教學。
1.CDIO模式下“藝科融合”的必要性
CDIO是一種以項目設計為導向,將構思、設計到實現、運作整個周期作為載體;為學生提供理論關聯實踐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實際操作能力,成為適應行業、學科與專業建設快速發展需求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近年來,這一國際工程教育改革新成果為三十多所院校的規劃與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在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的今天,工程設計人才對于城市空間形態規劃與建筑環境的視覺審美息息相關。建筑師的藝術創新能力的匱乏不僅會導致視覺審美出現問題,更是決定新建項目的生存壽命以及城市空間形象的關鍵所在。由此,媒體時代的建筑美術教學,必須也要打破常規針對建筑設計的專業特點,進行開放的教學形式和切合實際的課程內容設置,以實踐促進教學,不斷深化建筑美術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把藝術功能與專業設計相結合,實現藝術與設計、美學與實用的高度結合。這種交叉互動的教學模式恰恰與CDIO這種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將這種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引入建筑學專業的工程教育中,既凸顯了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又解決了傳統工科教育中專業孤立建設,內容更新遲緩,理論與實踐割裂、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
2.CDIO模式下藝科融合之可行性分析
CDIO是構思、設計、實踐和運作首個字母的縮寫,CD即構思和設計,這一階段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創意和創造能力;IO是操作和實施,這一環節的關鍵是鍛煉學生的執行能力,亦即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其中前兩個階段構思與設計都與藝術密切相關,也是整個設計過程中的基礎環節。但就建筑學院專業來講,它是典型的需要通過實際工程來實現設計創意的藝術性工科專業,對應其專業特性還應附加針對性模塊。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設計意圖的表達必須依附于扎實的美術功底與人文素養,將其設計構思實現為可能。所以,建筑學教育的藝術性是不容忽視的,這也是建筑學有別于其他工科院系的顯著特點。CDIO是以產品導向為教育指導原則的,它對運作的細節沒有硬性的規范,因在CDIO框架下,工程教育被視為培養工程師能力的服務性產業,所以要與時俱進的認識其環境與服務對象的變化修正其服務手段,充分發揮其在應用體系中的導向作用。
3.目前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1)我國高等工科教育的迫切任務是培養滿足社會需求,與國際接軌的工程技術人才,然而我國工科的教育實踐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如重理論輕實踐,重視知識學習而輕視創新精神的培養等問題。建筑美術課程作為建筑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其基礎性、知識性和實用性不僅為建筑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成為了建筑系學生終身受用的一項知識技能。但從近幾十年的教學經驗不難看出,建筑美術課程的教學模式仍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建筑學專業的特殊性掌握得不夠,仍以美院式感性體驗來教學,而忽略了理工科學生的習慣性理性思維,這對于沒有任何美術基礎的建筑學專業學生,很難真正的形成良好的互動模式及快樂體驗。
(2)建筑美術課程一般設置在大一開學的前四至六周,時間短且相對集中,對于沒有美術基礎的建筑學專業的學生來講,短短的幾周限制了他們的主動學習的時間和意愿。但教學目標卻是要在這幾周之內培養做為一位建筑師所應具備的美術素養和審美能力。多年來,國內傳統建筑設計基礎教育一直延續建筑學概論、建筑美術Ⅰ、建筑設計基礎Ⅰ、建筑美術Ⅱ、建筑設計基礎Ⅱ五大門類專業基礎課各自授課,課程之間的內容容易脫節。與此同時,建筑美術課程與其它設計課程之間缺乏有序滲透與銜接;理論教育與實踐能力缺少有力架構,其中造型基礎課尤為突出。在建筑學院建筑美術課不僅僅是一門純粹孤立的藝術學科,而是與建筑學專業緊密相依的,從這個層面上講,它更多地屬于技術的、工程的,依附于設計實踐的。但目前來講,大部分的建筑院校在這一課程設計上,建筑美術課仍與建筑設計課程是脫鉤的。
3.CDIO模式下“藝科融合”課程體系的構建
首先,將美術基礎課與設計基礎課進行有效的整合。圍繞專業需求對課程內容,進行大膽的改革與創新,整合改變課程內容陳舊、分割過細和簡單拼湊的狀況,減少課程之間相互脫節和不必要的重復。綜合建筑基礎課程,使之相輔相成有機結合,改變原來互不相干各自為政的課程設置。使學生盡早的認識到美術基礎課與建筑設計課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有利于學生自主建構基本知識框架。
其次,將理論課與實踐課進行有序的整合。目前,大多數建筑院校依然沿用舊的教學模式,將設計、藝術、技術類課程獨立開設,互不聯結,教學課程體系單一,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沒有足夠的空間展示其想象力與創造性,更缺少科學性和規范性的指導原則,從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認為應將五門專業基礎課進行有序的整合,將獨立分散的課程內容進行科學的合理的整合與調配,理清模糊的教學目標,將理論與實踐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建筑設計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最后,增設選修課提高藝術修養。將已開設的但只面向藝術設計專業的雕塑課、陶藝課、中國書畫及油畫課等選修課,擴展到建筑學專業。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并非一蹴而就的,僅憑幾周的造型基礎課訓練,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目前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重慶大學等建筑院校,都不同程度的將中外美術史、陶藝、磚雕、版畫、攝影等藝術形式融入到課堂,將其潛移默化的滲透到設計課程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接觸各種藝術形式、藝術思潮,拓寬視野、更新觀念,將藝科融合的理念化解為可持續推進的教育理念,協調各專業相互交叉、相互滲透,搭建開放的專業融合體系。
藝術與科學作為人類發展的雙翼,無論是中國古代的“六藝”之內涵,還是古希臘的“藝術概念”,都深刻地體現了藝術與科學的密切關系。建筑學專業是一門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綜合類學科,它的特殊性業要求我們對于建筑美術這一基礎學科要作全面的考量。對于課程設置的改革,建筑美術應根據設計課程的需要,將CDIO這一教育模式貫穿至實踐教學當中,由原來單純的以繪畫為目的的教學模式轉換為與設計基礎課緊密結合,讓學生主動的、帶著思考去學習,將美術課程鑲嵌在設計基礎教學中,且講授的內容要與設計課基礎教學的進度和內容需求相匹配,方能滿足設計基礎課的課程需求。因此,CDIO模式下,突出藝術素養的提高與實踐工程訓練的“藝科融合”模式才是實現建筑學教育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建筑學院)
本文為2014年煙臺大學教改課題《建筑美術課程設置教學改革探析》結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