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是中國傳統建筑空間組織形式最重要的空間原型。本文從空間構成即“物質構成形態”和影響庭院建筑的中國傳統思想即“精神形態”兩方面對傳統庭院的空間形態進行闡述。發掘傳統庭院建筑的獨特魅力。
形態的概念
《新華詞典》將“形態”解釋為“①事物的狀態或表現形式;②語言學中指詞的內部變化形式”。《辭海》對其的解釋為“形狀和神態”。從以上定義可知,形態不僅是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表現方式與組織關系,此外還有神態、情態之意。簡而言之,形態研究包括兩個方面,一指物體的可識別性,二指物體蘊涵的神韻。外在的形式與神韻的結合產生最終形態,與形式相比它承載著更多的是事物的動態特性,它更能全方位的描述事物組成與變化。所以形態是形式被認知后的產物,以一種思維圖像方式存在,逆向也可說是,被物象化了的存在于人意識中的概念。
中國傳統庭院的空間形態
類型分析:(1)以群體組合構成分類。庭院建筑營造的基本手法是圍合。傳統建筑中,“間”是平面布局的基本單位,由“間”構成一間間建筑,建筑形成庭院,庭院組合為院落,一個院落為一進,再以進為單位,沿著軸線組群,步步深入,形成庭院建筑群。
傳統建筑群組合方式有兩種:一靜態的合院空間,如四合院等;另一種是動態的園林,采用自由式布局。a.中軸對稱的合院,這種形式多運用于面積小,功能單一的小型合院。在多進院落組合的庭院,不同功能的建筑單體按照橫縱向軸線嚴格遵守禮教等級制度進行布局。b.自由式布局的院落空間通常是由廊、墻或其它景致相聯而成從而圍合出若干個院落空間。其追求自然情趣,因地制宜。互相滲透,互為因借,常見于園林型庭院。
(2)按庭院界面的圍合程度分類。一進院落又稱基本型院落,這種院落的特點是有正房,兩側各有一間耳房,正房對面是倒座,它的間數與正房相同。二進院落是以一進院落沿縱向擴展而成的合院,通常是在東西廂房的南山墻之間加隔墻,將院落空間劃分為內外兩重隔墻,合攏處設以供出入的二門。三進院落是在二進院落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般是在正房的后面加一排后罩房,后罩房與正房之間形成狹長的后院,后院與中院之間通過正房和東耳房盡端的信道來溝通。四進院落是在三進院后面加一排后罩房。四進院落是典型的深宅大院。
中國傳統庭院空間的構成
1.點線面的有機構成
四合院的空間構造合理利用了點線面的均衡構成,并在空間構成中利于借、分、隔等設計方式達到空間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的整體布局效果。
2.單體、圍合、景觀的有機構成
單體,即建筑的房屋,是最重要的庭院實體元素。單體建筑本身所具備的功能、規模、性質會影響甚至決定整個庭院的氣氛與形態營造。墻,是一種連續的塊面實體它起到了界定范圍的作用。廊,在庭院空間中的作用有兩點,一把不同單體建筑串聯起來,二用來圍合與界定不同功能的庭院劃分。照壁,其主要功能對內遮擋空間,保持私密性,對外擋風,裝飾。是庭院空間最具有傳統特色的元素。植株,山石,水體等也是庭院的景觀要素,它們的使用可以豐富點綴整個庭院空間,營造空間意境。且他們對庭院內部的微循環也起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影響中國傳統庭院發展的思想因素即“精神形態”
任何建筑形式的存在都有其文化結構的支撐與詮釋,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天人感應”、“天人合德”、“因任自然”的天人關系思想對建筑影響甚為深遠。
1.“天人感應”與方位的象征性
“天人感應”這種天人關系認為是天生育了萬物安排它們的命運,[4]這種理念使得人們把天奉為神,皇帝被認為是天之子,所以他的宮殿就等同于神的居所即宇宙,于是皇宮就如同于宇宙一般而誕生。相應的便出現了守護宇宙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其目的無非就是要模仿天神居住的宇宙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天人合德”與軸線
“天人合德”的思想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天人”若要“合德”便需要在人的社會生活中建立一個有秩序有道德的宇宙,受儒家思想影響,人類秩序其實質就是倫理關系、等級制度。為了建立這一秩序“禮”便在宮院和宅院的布局中出現了。為了建筑布局的秩序和禮的實現,軸線式布局手法便在建筑中應運而生。
3.“因任自然”與院落
“因任自然”是中國傳統的道家天人關系思想。他們主張人應當返回到自然中去,在他們心中,自然是有靈魂的自然,是與人的精神相感通的,為了達到這種心物一致,物我合一,人們便創造出院落—一個合用的露天環境,目的是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自然宇宙”以達到與自然物我合一的主觀愿望,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4.“中庸”與布局內向性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遼闊的土地,寬廣的河流培育了中華名族對待事物的那種內生中庸的人格態度。“中庸”因而成為了建筑群體組合的空間布局法則。在庭院建筑中“中庸”表現為向心而筑,不求外顯,內斂含蓄,傳統建筑中往往把精華,高潮處放到后面,前面只是樸實的墻面。
當代的我們應該在傳統的營造觀里吸取養分,延續其精華,把具有傳統中國特色的建筑營造方式更好的應用在解決當下建筑面臨的具體問題中去。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
作者簡介:呼曉婷(1991-)女,漢族,山西太原人,在讀藝術碩士,研究方向: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