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肯德基使用了6個翅膀8條腿的怪雞做雞翅!”很多人應該在朋友圈看到過這樣聳人聽聞的傳言。由于不堪長期網絡謠言的困擾,2015年6月1日,肯德基拿起法律的武器,將3家公司隸屬的10個涉嫌造謠的微信賬號告上法庭,除了要求立即停止侵權行為、賠禮道歉外,還向每個被告要求100萬至150萬元人民幣的賠償,總計要求賠償350萬。
日前,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對這起名譽侵權案件作出一審判決,這十個微信公眾號所隸屬的三家公司不僅面臨著60萬元的賠償,還需要在騰訊、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的新聞版塊進行賠禮道歉。
十微信公眾號被叛賠償60萬元
“我朋友的父親是某銀行的一個高層領導,他有幸參觀了肯德基的養雞場,發現每只雞有6個翅膀8條腿,身上全被插滿管子……” 在這篇文章當中,采用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相結合的敘事方式,伴隨著設問、反復、對比的修辭手法,并配上網圖,通過“他人對肯德基廠真實的探訪,客觀地披露肯德基廠的內幕”,以及作者自身的“思考”、“評價”,最后加上夸張的標題——《昨晚剛發生的,現在事情嚴重了才播出來,趕緊通知家人吧!!》,文章中稱肯德基所供應的雞肉食品不僅為激素雞,而且為沒有毛和多個翅膀、多個腿的“怪雞”。
原告肯德基稱,“截至4月底,我們發現微信公眾號上有4000多條相關內容,其中超過130個賬號的帖子閱讀數超過10萬。而文章所述內容早在2008年就被媒體評為‘八大離譜事件’之一。”
由于不堪網絡謠言的困擾,肯德基一紙訴狀將三家公司的10個涉嫌造謠的微信公眾號告上法庭,并要求共計350萬元賠償。肯德基認為,6個翅膀8條腿的“怪雞”,“烤熟的雞肉有活蛆”,這些聳人聽聞的字眼,極大地刺激了公眾的神經,破壞了肯德基的品牌形象。涉案文章內容與事實完全不符,并造成餐廳在各地銷售急劇下滑,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信賴,給原告造成了重大的商業損失,侵犯了名譽權。
據《人民法院報》報道,庭審中,原告舉出多份證據證明自家產品的安全性,其所使用的全部雞肉原料均來自中國境內具有相當規模和良好信譽的雞肉供應商,肯德基供應商提供的雞肉均符合國家有關食品安全標準,絕不可能出現“速成雞”、“激素雞”等情況。
法院經過審理后認為,涉案文章的內容因嚴重失實報道,通過感情色彩大肆渲染替代了對某種現象的評價,已經不屬于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正常評論及批評,應認定為侵害評論對象名譽權的行為。同時,三被告對文章中明顯存在誹謗、侮辱性的言辭視而不見,多次轉發的行為存在明顯過錯。此外,所轉發的文章中也未披露其為轉發,被告在選擇、發布、轉發時是存在希望涉案文章能夠被社會公眾廣泛傳閱、認同的故意,并造成了數十萬人閱讀的嚴重后果。
法院認定三被告在并不確定文章所寫事實是否真實的情況下,對涉案文章中多處存在憑空捏造的事實,以及詆毀、誹謗肯德基商業信譽、產品聲譽的言辭,采取置之不理態度,存在明顯的過錯,已經構成侵權,直接造成原告社會評價降低和嚴重的人格損害,進而導致財產利益的損失。最終,法院判決三被告在主流門戶網站新聞版塊首頁的顯著位置賠禮道歉,并酌情確定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合理維權費用60萬元。
轉發侵權內容不能免責
庭審中,被告辯稱,其從提醒公眾注意食品安全的角度,才轉發了涉案文章,也無更改、夸大,不具有侵權的故意和過錯,類似的文章在其他網絡及移動媒體上也大量轉發,被告不具有侵權故意和過錯。同時,食品安全屬于公眾關注的社會問題,洋快餐具有三高和三低的特點,勢必會給消費者的健康帶來一定的影響,原告必須接受和容忍公眾、媒體及被告對產品、質量和服務提出的批評。
法院認為,涉案的文章中陳述的基本事實屬于虛構,措辭嚴重失實,主觀感情色彩也呈現極不公正的偏向。文中的批評性內容更充斥了貶義、侮辱性的詞語,也讓社會公眾對肯德基的商業道德產生合理的懷疑,已完全跨越評論性文章的合理界限。涉案文章的內容因嚴重的失實報道,通過感情色彩大肆渲染替代了對某種現象的評價,已經不屬于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正常評論及批評,應認定為侵害評論對象名譽權的行為。
承辦法官說,肯德基作為知名法人,其名譽權受法律保護的范圍較普通人而言會有所限制,特別是涉及公共利益的,法人應該尊重公眾對其產品質量或者服務的批評性意見。這種批評或者評論必須是公正的,即引用的事實必須為公開傳播的事實,而不能是憑空捏造的虛假的事實,評論的內容不能有侮辱、誹謗等有損他人人格的言辭,評論的目的是公益性的,而不能有主觀的目的。
此外,庭審中,三被告也不約而同地在答辯中提出涉案文章為“轉發”而非原創。首先,涉案文章之前已經頻繁出現在網絡上并通過網站、論壇、貼吧、博客、微信公眾號等傳播媒介廣泛傳播,其轉發涉案文章純屬提醒及娛樂公眾的目的且未對文章進行修改;其次,關于文章內容是否真實,對肯德基的“怪雞”的傳言真假自身無法辨析,并不存在惡意侵權的故意;最后,當得知文章內容虛假后,也及時進行了刪除,并沒有造成嚴重影響。
對此,原告則不予認可。三名被告作為文章的發布者并非文章的原創作者,其未對相關內容進行核實,也并未親眼見到圖片所展示的內容。三被告在微信公眾號中轉發涉案文章,未盡注意義務,虛構了事實,并使用了侮辱性的詞語,已構成名譽權侵權。
法官指出,在這三起案件當中,十個微信公眾號轉發涉案文章并非是出于公共利益關注食品安全,而是為了吸引更多社會公眾的興趣,對發布的文章進行閱讀,以便在閱讀后對注冊公眾號進行訂閱、添加、關注,從而達到擴大微信公眾號及公司知名度的目的。而縱觀全文,以訛傳訛、移花接木、虛構事實的方式對肯德基品牌進行惡意評論的行為早已超出公正評論的范疇,相關評論也早已超出公正評論的范圍,且并非善意,對肯德基的品牌及產品構成嚴重侵權。
微信謠言“加工廠”亟待監管
中招的不僅僅是肯德基。“僅2015年第一季度,部分產品就遭受20億元損失。”娃哈哈公開表示,微信等網絡平臺上滋生的謠言,不僅給品牌造成了巨大傷害,市場銷量也出現了嚴重下滑。面對流言的屢次侵襲,4月起,娃哈哈、肯德基等巨頭,紛紛將涉嫌傳謠微信號背后的運營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賠償經濟損失。
《新京報》報道指出,進一步調查發現,利用微信公眾號傳謠已呈現公司化運作趨勢,背后則清晰呈現出一條各家微信運營公司借謠生利的商業模式。記者發現,許多微信公號已成其背后公司的主要業務,絕大多數涉事公號背后均有母公司的身影,且同一家公司旗下擁有幾十甚至上百個公眾號來推動謠言傳播。
隨著眾多微信公號被密集起訴,更多微信聯盟、微信營銷圈浮出水面。“經營模式就是傳幫帶,當一家營銷公司在省內發展出近十個有影響力的微信公眾號后,還會發展近十個公眾號定位全國其他城市,在當地發展代理商、運營商加盟。”一名業內人士說。
借助夸張的標題和內容獲取大量粉絲、傳播量后,通過企業投放廣告費生財,是微信營銷的標準做法。煞費苦心的炮制謠言,最終目的仍是攢粉后攫取廣告費。微信營銷圈內,公眾號一般獲得幾萬以上的粉絲,就具有一定廣告價值,企業主也自然找上門來。
記者采訪中,對于一些集中爆發的網絡謠言,多家食品企業首先都將懷疑的矛頭指向了競爭對手。但這些需要警方的進一步調查。目前食品行業中的市場競爭已刺刀見紅,導致某種程度上催生了利用網絡謠言攻擊對手的惡性競爭局面。盡管不少食品企業提出了訴訟,提起高額的賠償,但大多數食品企業稱這些賠償并不足以彌補損失。
法官同時提醒相關公眾號,在吸引粉絲的同時要注意內容的篩選,切勿為了一時之快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
食品謠言該如何標本兼治
《中國青年報》報道了一份《微信“謠言”分析報告》,《報告》指出,食品謠言是這樣制造出來的:通過大量的圖片呈現惡劣的加工生產環境和骯臟的原料,聲稱不當的食用習慣將引發嚴重疾病,夸大某些食品的保健養生效果,標題往往會打上“死亡”、“疾病”等致命關鍵詞方便傳播,而且往往通過以成功人士為目標群體的公眾號進行傳播。
“這都是利用了人們的‘死亡焦慮’,或者‘寧可信其有’的心理。” 該報告的負責人之一,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副主任何凌南表示何凌南說,他們往往看到關于健康的帖子就會去轉,很少想著去甄別是真是假。
然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對稱、不透明、不順暢。5月26日,在一場食品安全研討會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司副司長申敬旺表示,不少食品熱點問題并不是真正源于食品安全事件,而是由于消費者和科學真相之間的“信息真空”造成的誤讀、誤解、誤信。
這種狀況無疑將對現有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造成沖擊。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就表示,信心喪失不僅會累及食品本身,還會削弱政府在保障食品供應安全方面的公信力。
在新《食品安全法》中,一個亮點就是強化了食品安全的風險交流,并提出建立風險交流制度。國家食藥監總局法制司司長徐景和表示,新《食品安全法》強化了食品安全統一治理和安全風險治理,并強化食品安全的社會共治。此外,新法還明確鼓勵食品生產經營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產經營信息,建立食品安全全程溯源制度。
這些在新《食品安全法》中出現的新變化,反映的是填補消費者和科學真相之間“信息真空”的努力。而在治理和反擊食品謠言的實際操作當中,食品企業應該采取創新、公益的方法與消費者溝通。遇到利用網絡惡意傳播謠言的個人或企業時,食品企業必須動用法律武器維護企業自身權利。企業以法律的手段回應食品謠言的做法,一方面維護了食品企業本身的品牌,另一方面也讓公眾了解到商業利益對食品謠言的操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