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延遲退休問題的討論尚未塵埃落定,如今醫保改革再度“提上議事日程”。國家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求是》第一期雜志上發表文章稱,要改革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合理分擔、可持續的醫保籌資機制。要研究實行職工醫保退休人員繳費政策,建立與籌資水平相適應的醫保待遇調整機制。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爭議。
隨著全國老齡人口快速增加,與之息息相關的醫療費用也在逐年攀升。截至2014年底,全國城鎮醫保基金總收入9447.7億元,雖然仍然大于總支出8009.5億元,但收入增速已減慢,多地醫保基金已出現入不敷出的狀態。醫保改革確實勢在必行。
坦率說,退休群體對職工醫保退休人員繳費心存疑慮。比如,這一說法,是否違反了現行的《社會保險法》規定?還有,醫保籌資機制如何達到平衡?如何利用好醫保統籌基金等?這一系列問題,都會帶來一個公平的問題。所以,醫保改革不應止于退休人員能否個人繳費,更須要以實現全面透明公正為前提,制定醫保系統改革的具體措施。
職工醫保退休人員個人繳費,首先與現行《社會保險法》規定不符。該法明確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達到國家規定年限的,退休后不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這一法律制定的初衷,很明顯,不僅要體現老有所養的基本社會保障理念,而且包含了國家對職工退休人員貢獻的認同和肯定,也體現對退休人員的尊重。退一步說,即使要彌補醫保資金的缺口,也不應采用政策取代法律,更不能超越法律而行。如果一定要退休人員繳納醫保,那么,必須修改這一法律,否則的話,有損國家法律的嚴肅性、人民政府的公信力。
其次,醫保籌資機制如何達到平衡?假如要求職工在退休后繼續繳納醫保,那么,退休人員繳費到什么時候,是否一直繳到死亡?占據更多醫療資源的干部群體是否同樣應該埋單?一般來說,醫保基金支出壓力大的地區,大都養老金支出壓力也大,如果讓這些地區的退休人員繳費,是否會影響養老生活,造成新的不公平?如果這樣,能否延長繳費年限?據各地政策來看,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最低繳費年限很不相同。從5年到35年都有,差距很大。能否形成一個統一的繳費年限?建議不妨進一步擴大醫保覆蓋面,從目前80%的覆蓋率進一步提升,讓更多的人全覆蓋。能否“以錢養錢”,提升醫保基金收益率?能否考慮讓國有企業增加分紅來補充,在制度上明確,用于補貼醫保?另外,還要做好“保底”工作,對不繳納醫保的企業、個人加大懲罰力度。
再次,如何利用好醫保統籌基金?醫療支出,不僅要開源,更要節流。目前的醫保制度能否修訂的更加完善、合理?比如,如何避免過度醫療?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比例如何報銷更為適當?醫保基金中規模巨大卻封閉管理的個人賬戶資金,有的使用效率低下,有的賬戶濫用,能否取消個人賬戶,納入統籌基金?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實行職工醫保退休人員繳費政策雖然沒有時間表,還在研究之中。但是,我國的醫保制度重點,應當設計如何更好保障廣大人民的醫療需求,而不只是將希望寄托在退休人員繼續繳費上。在醫保繳費上,廣大職工、干部,包括退休人員都要合法、合情、合理,這樣,才能讓廣大退休人員安度晚年、頤養天年、益壽延年、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建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