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先生的滿頭烏發,早已被禿頂所代替。一位女記者采訪他時,大為感慨,并替小說家惋惜。賈平凹先生則隨口答曰:“富礦山上不長草嘛。你長發飄飄是雌性象征,而我頭頂锃光發亮是對雌性的反動。謝頂有眾多好處,如省卻洗理費,無小辮子可抓,有虱子還可以一眼看到,且不會削發為民,即使憤怒起來,也無發沖冠,還不會被誤為發霉變壞”。
聽,賈平凹這些話,簡直就是一段“脫口秀”!連那阿Q先生都忌諱別人說他禿頂,甚至忌諱到不準別人說“燈泡”,說“光”說“亮”……否則,不是以罵還擊,就是給你一頓拳腳。而賈平凹先生,不僅不忌諱,反而把自己的禿頂,夸成了一朵花兒。這就叫“自夸”。
說起“自夸”,我便想到了臺灣作家李敖。他經常“自夸” 說:“五十年來、五百年來,中國白話文學第一、第二、第三,李敖、李敖、李敖。”有一次,記者問他,五百年來你還是第一嗎?李敖說:“可以稍微客氣一點,不講五百年,四百九十年也可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柏楊先生的“自夸”水平,更是讓人望塵莫及。他說,我的文章“既如此之好,又兼如此之妙……不敢自秘,整理印出,以供讀者老爺拜讀——其實貴閣下拜讀不拜讀沒啥關系,柏老學問博大精深,貴閣下即令拜讀,也未必拜讀得懂。只要猛掏銀子,狠狠地買上一冊,你就偉大定啦”。這樣的“自夸”又是別一種風格。
文人“自夸”,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代。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喜歡“海選”人才。于是,有個特別會“自夸”的東方朔,便上書漢武帝。他在文章中說:“草民東方朔……十二歲讀書,三個冬天讀的文史已經夠用……如今我二十二歲,身高九尺三(兩米多),眼睛亮得像珍珠,牙齒像貝殼一樣整齊潔白,兼有孟賁(古代衛國勇士)之勇,慶忌之敏捷,鮑叔之廉潔,尾生(先秦人,與女友約于橋下,女友不至,河水上漲,尾生堅守不離,被淹死)之誠信。我是文武兼備,才貌雙全,夠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漢武帝看罷他的“自夸”,不僅沒有“龍顏大怒”,反而禁不住放聲大笑,并大加贊嘆。于是,東方朔便脫穎而出,成了一代奇才。在《史記》里,司馬遷還為他寫了傳記。
人們常說,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其實,好的“自夸”,其高難度的把握,遠遠超過自嘲。自嘲無非是自我貶低,自我開涮,自我嘲笑,然后讓大家都跟著自己一起樂。它不失為一種人際關系的潤滑劑。而“自夸”,則是自我拔高,把自己的優點,甚至缺點、短處,統統自我頌揚、自我贊美、自我夸獎一番。這個“自夸”,必須帶有強烈的幽默感,必須帶有獨特的藝術性。它看似搞笑但不低俗。也只有這樣,才能給聽眾或讀者以感官沖擊,讓他們從心底發出會心的大笑,使他們的“審美疲勞”頓時灰飛煙滅,精神為之一振。否則,帶引號的“自夸”,就變成了不帶引號的自夸。不帶引號的自夸,就是驕傲自大、自我吹噓。
對于“自夸”與自夸,我們歡迎前者,而討厭后者。因為前者給人的是美的享受,而后者,透露出的則是修養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