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行業中繼續創新,不必因為自己沒有高科技而感到悲觀,傳統行業照樣可以進行創新,但是需要經驗的積累,需要流程的梳理和優化,需要對技術的理解。
今年5月份,有權威人士說中國經濟未來的走勢是L型的。L型就是長期在底部徘徊,長期處于低增長的狀況。這個L型的判斷,我本人認為是符合實際的,我也非常贊同。L型的判斷和前一段時間中央政府所宣示的新常態是直接相關的。實際上這兩種說法背后都是一個經濟分析,就是經過30年的經濟增長,將來我們要面臨一個長期的低增長階段。對于這一點,企業必須做好充分準備。
為什么中國經濟會進入L型?在L型中,要停留多長時間?如何才能突破L型,進入一個新的增長階段?
供給側改革的幾個藥方
真正的供給側應該做什么?我開出了幾個藥方。
第一個藥方是全面減稅,不是結構性減稅。過去的結構性減稅是有增有減,實際上增的比減的多。全面減稅,不僅是企業負擔,而且是把更多的資源留給企業和市場去配置,不是由政府去配置。
第二個建議是縮小國有經濟的規模。因為國有企業沒有創新的壓力,沒有創新的動力,你要想創新,一定是靠民營企業。國有企業的工資是固定的,而且在降低,你讓他一年拿幾十萬元的工資,他管著幾千億元的資產,什么結果?換了我,我肯定偷,這是人性的必然結果。他怎么可能有激勵機制,有積極性,有壓力去做技術創新呢?
如果我們在供給側不能看到這些實質性的變化,那么我們L型的橫著的尾巴可能會拖很長時間,真正要做的是制度性的改革。
人民幣還將持續貶值,但不會崩盤。人民幣匯率主要取決于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三年前我們是雙順差,就是貿易賬戶、資本賬戶全部正常,因此三年前人民幣一直是升值的。但三年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雙順差變成了單順差,單順差一直持續到今天,這就是貿易賬戶的順差和資本賬戶的逆差。
正是因為貿易賬戶的順差,所以我認為人民幣不會崩盤。看一下世界各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崩盤的貨幣都是雙逆差,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是單逆差,而貿易賬戶每年仍然有幾千億元,所以人民幣還會再貶,但是崩盤的危險很小。股票市場的基本面繼續惡化,房地產市場短期的繁榮難以維持。這是美元升值,意味著人民幣貶值。
轉型是轉變經營模式,不是轉行
宏觀是這樣的情況,中國經濟是不是沒希望了?不是的。我個人的觀點宏觀越差,微觀越有希望。
什么邏輯?因為窮則思變,你讓他的日子過得舒舒服服的,根本就不求變。我做得很好啊,干嘛要變?我的傳統經營模式很好啊,為什么要變?國家的經濟發展也是,每年10%的增長挺好的,一天到晚辯說這個改革、那個改革,有什么必要?現在你再跟政府說改革,他比以前聽得進去了,現在你跟企業說轉型,說研發,他也愿意聽了。
如果一個企業盯著政府的政策來決定他的經營方略的話,這個企業就把自己降低到了農民的水平上。為什么?農業現在都不靠天吃飯了,農業對氣侯的依賴大大降低,一個企業還在靠天吃飯,你能適應這個市場競爭嗎?宏觀政策跟你沒關系。
宏觀層面不好,我反而覺得企業發生了很多令人鼓舞的變化。企業愿意轉型,愿意提高,政府才愿意改革。
但轉型不等于轉行,轉型指的是經營模式的轉變,而不是從制造業轉到金融。有人說轉型是找死,因為你把它理解成轉行了,那就是找死。所以說轉型是找死看是什么樣的轉型,如果是轉行的話,我認為真是找死,因為你在這個行業里根本就沒有經驗。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里面強調了幾個觀點,我都非常贊成。一個觀點是創新何需高科技?在傳統行業中,創新有大把大把的機會。另外一個觀點是創新是需要專注的,是需要經驗的積累,只有在這個行業中耕耘多年,才能知道這個行業的核心問題在什么地方。
傳統行業創新,仍然是大有作為的。舉個例子,服裝行業,過去的商業模式是一年開一次訂貨會,這樣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了。現在的服裝廠家一年換一次款式行嗎?不行了,于是一些企業就開始改變商業模式,發展都不錯,可以做到逆勢增長,可以有10%-20%的增長。
歐洲的首富是ZARA的老板,是傳統行業。ZARA的創新在什么地方?就是快速推出新的款式,滿足了市場需求,于是業務越做越大。日本首富是優衣庫的老板,還是傳統行業。優衣庫打的是什么戰略?不是快速更新,優衣庫的款式多少年不變,全是基本款,它的創新在什么地方?它價格明顯比其他家高,它優在面料,材料,優衣庫在面料研究上的投入是其他服裝廠家沒辦法比的,它和大學長期合作,進行面料研究的開發。
傳統行業機會真的很多,如果你有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很好。沒有,也不必妄自菲薄,在自己的行業中專注做下去,差異化競爭,開發產品和技術,你可以做成ZARA,也可以做成優衣庫。
在傳統行業中繼續創新,不必因為自己沒有高科技而感到悲觀,傳統行業照樣可以進行創新,但是需要經驗的積累,需要流程的梳理和優化,需要對技術的理解。
轉型需要專注。不要再尋找政策的風口或是商業的風口,要放棄機會主義的習慣,要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追隨潮流是沒有創新的。
中國的消費者只對錢忠誠
在創新的道路上,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會對我們形成障礙。
比如“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只不過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諸多技術創新中的一項,如果其他的創新沒有形成什么思維的話,為什么互聯網要思維?我搞不懂。
打造“生態圈”,生態圈不是靠營銷和補貼打出來的。生態圈靠什么打造?靠柵欄,你要在草地上圈出一片柵欄來,用經濟學術語講叫進入和退出壁壘,這樣才能打造生態圈。
現在很多打車公司陷入了困境,給了補貼人才來,補貼哪天取消人就沒了。中國的消費者哪有忠誠度?中國的消費者只對錢忠誠,不對任何品牌忠誠,憑什么對你忠誠?當你的價格比出租車還高的時候,憑什么在你這里消費?所以這個生態圈是一個誤導概念。
“共享經濟”也是一個,凡是這種口號我們都要畫一個大大的問號。共享經濟只是利用少量的私人的多余能力,共享經濟的基礎是私有產權,Airbnb,你去住人家房子,不付錢,門都沒有,誰跟你共享?Uber,你不付錢誰讓你白打車?
市場經濟從來都是排他的,不是共享的。我們經常被這些非常時髦的概念搞昏了頭腦,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能力。
在不斷澄清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的過程中,我做了一個總結:工業4.0或許是未來的方向,但對中國大多數企業來說,目前的問題根本就不是工業4.0,而是工業2.0和工業3.0,如果你把工業3.0做好了,效率就有很大提高。
這幾個階段是不可超越的,不要說彎道超車,老老實實從自己的企業出發,一點一滴提高效率,到某一個階段也許效果會有突出飛躍。
宏觀經濟會持續低迷,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微觀層面上無所作為。宏觀經濟越差,微觀轉型創新的動力和壓力就越強,我反而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感到樂觀。
我們有肥沃的商業土壤,有豐富的企業家資源,中國經濟發展最寶貴的資源就是企業家。我相信在經濟形勢面前,在長的L型面前,政府政策會轉向務實,轉向改革,沒有理由對未來感到悲觀。
(本文為經濟學家許小年在“達晨2016年經濟論壇”上的演講摘編,來源i黑馬(ID:ihei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