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質化、付費難題、難以深入醫療核心領域,井噴之后的互聯網醫療面臨諸多挑戰。】
埃森哲去年發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美國51%的數字醫療創業企業在頭兩年內失敗了,而另一項統計數據顯示,1994年到2009年之間,創業公司在同一時段內的總體失敗率大概在20%到26%之間,可見數字醫療創業的失敗率遠遠高于整體。
對于中國的互聯網醫療來說,2016年是轉折年,僅僅上半年國家就陸續出臺了多條對行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政策或通知,涉及在線問診、網售藥品、大數據管理等多個行業方向,許多業內企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影響。由此開始,在經歷資本熱潮又熬過資本寒冬之后,互聯網醫療行業內的企業呈現出一片踏實耕耘的態勢,今年的行業低調得多也務實得多。然而,在過去兩年涌入互聯醫療領域的創業項目中,很多都已經偃旗息鼓不復存在。在由互聯網醫療中國會主辦reMED2016大會上,獨角獸工作室創始人劉謙表示,目前互聯網醫療行業面臨的瓶頸很多,包括同質化、付費難題、難以進入醫療核心領域等。
高度同質化
劉謙表示,據統計,目前市面上活躍并不斷更新的移動醫療APP超過了1200款。然而分析發現,其中有四分之三都只在做三件事,一是網絡問診,如365健康醫生、39問醫生、春雨醫生等;二是掛號支付陪診,如掛號網、就醫160、就醫120等;三是醫患隨訪,如貼心醫生、隨訪助手等。然而,美國的移動醫療卻涉及多個領域,包括在線問診、醫生上門、慢病管理、醫生社區、患者社區、醫學數據可視化、醫生預約、醫療服務比價、腫瘤云決策平臺、用藥追蹤器、術后管理、云電子病例、醫院移動通訊方案等多個類別,且分布均勻少有扎推現象。劉謙認為,如果中國的移動醫療繼續做如此雷同的服務,他們很難活下去。
高度的同質化不僅瓜分了有限的醫生和有限的選擇互聯網醫療的患者,更容易讓競爭出現一些無序甚至弄虛作假。以醫生社區工具類APP為例,獨角獸工作室今年4月份的調研發現,許多官方公布的數據存疑,某些APP的官方公布的用戶數甚至是下載數量的兩倍。此外,在醫生社區中,前1%客戶貢獻35%—50%帖子,前5%用戶貢獻50%到75%帖子。這就意味著絕大多數用戶雖然是真實的注冊用戶但是卻非常不活躍。
付費的終極難題
在劉謙看來,付費也是互聯網醫療的一個終極難題。在慢病方面,糖尿病的需求很大,因此涌現了很多糖尿病管理的APP。但實際上,這些APP很少有人用,其根源在于沒有人為費用買單。
數字醫療的付費意愿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商業保險,醫院,和用戶。他們共同的訴求是獲得即刻的效應。比如,對于商業保險來說,大部分號稱可以增加用戶鍛煉和改善飲食,或者疾病管理的移動醫療工具都太間接,對用戶的影響和最終在醫療上帶來的效果無法量化,對改善健康的效果更是無法直接衡量。因此,這些工具被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作為增加品牌力度的方式以及營銷工具,靠這樣的目的去支撐一個創業公司的快速成長是不可能的。
而對于醫院來說,大部分數字醫療項目都太間接,太不專業了。很多偏向服務的項目期待醫生去學習并使用這些新工具,而他們忽略了一點,醫生即便在美國,也沒有太大的精力去適應新的工具,何況這些工具和治病并沒有直接關聯,更無法要求醫生有條理地使用工具進行慢性病隨訪、診后管理、病人互動等。醫生就算會使用這些工具,可能也只是針對一些老病人和特殊病人,而這些小批量需求是無法支撐一家創業公司的快速成長的。如果要想讓醫生或醫院買單,直接的理由就是為他們省錢,這也就是為什么移動護理、ICU移動管理、心臟病專業監測等項目可以獲得B端買單,因為這些項目節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直接為服務方省錢。
企業客戶的支付理由同樣直接。遠程醫療能夠更好地幫助員工看上病而且價格低,這和建立員工診所的道理類似。因為美國很多大企業采用的是自保模式,自己承擔醫療開支的風險,因此企業客戶有非常迫切的理由去使用最經濟有效的醫療服務,降低員工的醫療開支。
難以進入核心領域
從流程來看,患者就醫過程可以分為健康管理、自診、自我用藥、導診、候診、診斷、治療、院內康復、院外康復等9個環節。目前,圍繞不同環節,各大互聯網醫療企業推出了不同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例如掛號網提供掛號服務,“E陪診”提供陪護服務,“春雨醫生”與“好大夫”則旗幟鮮明地提供健康咨詢服務。
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醫療資源處主任科員范晶表示,這些互聯網健康模式都是在醫療的外圍幫助患者進行健康管理和流程優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醫療服務。掛號網創始人廖杰遠也表示,目前中國互聯網醫療還在醫療外圍打轉,尚未切入到醫療的核心領域。雖然在外圍打轉可以規避很多的政策束縛和法律風險,但互聯網醫療企業很難實現線上健康管理與線下醫療服務的閉環,由此很難獲得用戶的就診和用藥信息,盈利空間也大打折扣。為了改變現狀,互聯網醫療企業不約而同地選擇開診所作為突破口。
從去年開始,互聯網醫療企業紛紛將業務下沉,開設線下診所,其戰略意義并不僅在于完善醫療服務閉環,更重要的是通過診所在現有法律法規框架下,進入醫療核心服務。以掛號網的微醫診所為例,一旦診所正式運營,理論上講其微醫平臺的所有醫生都可以將微醫診所作為多點執業注冊地,隨后再在微醫平臺開展包含診斷在內的遠程醫療服務。這樣掛號網通過微醫診所,不僅可以實現診所對醫院的遠程醫療會診,還可以實現對患者的在線醫療服務,并且完全符合目前的政策規定。
變現困難
對于互聯醫療變現這個問題,有觀點認為現在并不應該考慮變現問題。國壽控股有限公司自身投資經理陳錦浩認為,變現是價值的結果,很多無論是傳統的還是互聯網企業、數據性的公司,如果從一開始就考慮如何去變現,往往變不了現。考慮某一個特定的服務,某一個特定的病種,怎么把產品做實,怎么把醫生跟病人、醫生跟醫院能夠連接起來,這是作為創業者應該考慮的。
以掛號網為例,據了解,從2009年籌備創立到2013年,4年多時間里面一分錢收入沒有。2013年開始考慮要產生收入,產生收入還不是利潤,只是收入補貼一下。從2014年開始,最新的一筆收入是和泰康保險一起的合作,泰康推出商業保險,掛號網作為服務提供方,保險公司分一些收入給掛號網,這是掛號網第一筆收入。
好在互聯網醫療遭遇的變現困境得到了資本的理解,目前投資領域對互聯網醫療的變現并不著急。弘章資本創始管理合伙人翁怡諾認為,互聯網是一個長期的需求。風和投資管理公司創始合伙人吳炯認為,投資互聯網醫療領域要有很多的耐心,因為互聯網先要投入很多資金建起來,然后再慢慢的變現。但是從后期來看,給投資人的想象空間還是非常廣泛的,他同時認為,未來商業保險將會是互聯網醫療領域最主流的變現方式。然而,通過商業保險的模式變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經濟信息》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