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偽娘”“男生危機”現象愈演愈烈,社會性別角色中性化趨勢日益顯現,迫使人們不得不思考男性氣質的重建之路。在這一過程中,以“剛柔相濟”為核心的中國傳統兩性氣質思想的有益因素,對于我們增強文化自信,構建現代男性氣質有著重要的教育啟示。
關鍵詞:傳統文化;男性氣質;剛柔相濟
一、“男生危機” 引發的思考
“拿什么拯救你,男孩? ”近年來,“男生危機”“中性風”正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現象。網絡和各大媒體上各種“偽娘”和比女子還陰柔的奶油男孩受到追捧。曾今施瓦辛格、高倉健、李小龍式的英雄主義男性氣質不再是男性青少年的唯一取向。部分男性青少年講話嗲聲嗲氣、娘娘腔,戴耳環、做美容,行為舉止日趨中性化和女性化。很多人不禁感嘆,現在男孩身上表現出的男性氣概已經越來越少了,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性別中立”的社會。一時間“男性氣質弱化”的觀點引起強烈共鳴,社會掀起了一股“拯救男孩”的風潮。 相反,一些社會性別研究學者則認為對這一現象應當理性看待。男性氣質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不同的男人建構了不同的男性氣質,有剛性的、柔性的、剛柔相濟的,等等。“偽娘”“中性風”現象的興起,打破了傳統男女兩性氣質的二元對立,傳統單一的男性氣質正向多元化男性氣質轉變。
男性氣質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文化建構的產物。馬克思認為,在現實性上,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均是人類的品質,兩者統一于人的本性。美國社會學家康奈爾指出:“性別的常識性知識絕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不斷變化的實踐中的理性認識,通過這些實踐,性別就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或完成了?!蹦切┏尸F“陰柔”之氣的男孩不需要被“拯救”,他們不過是在實踐屬于自己的男性氣質而已。當今“中性風”“偽娘”等社會形象的出現,只不過是現代社會價值追求在男女性別氣質上的反映。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避免片面強調“中性化”現象的積極或者消極影響,而要采取包容理解的態度從社會文化角度探索現代男性氣質培育之路。
二、 傳統文化定位中的男性氣質
如上所述,男性氣質是社會文化構建的產物,在不同的國家、文化背景下男性氣質各不相同。如西方的“霸權男性氣概”模式,將男性氣質主要定義為孔武有力、競爭好強、富于攻擊性,等等,但這絕不意味著能簡單地用西方文化的定義來判斷東方男性的男子氣質特征。作為世界優秀文化之一,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點,對于構建怎樣的男性氣質形象有著自己的理解和定位。
1.男女氣質同體
所謂男女性別氣質問題,都可歸于一個本源問題,那就是男女定位問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常將陰陽關系比附男女兩性關系?;蛘哒f,男女關系定位是由陰陽理論推演出來的?!兑住吩唬骸耙魂幰魂栔^道”,自然界的“道”從陰陽開始?!兑讉鳌は缔o上》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系辭下》曰:“乾,陽物也;坤,陰物也?!比祟惿鐣尚躁P系也是從陰陽開始的。
在中國古代諸多文獻中,“陰” “陽”往往有多種表達形式。陽陰、男女、牡牝、雄雌、公母等作為同類概念?;煊茫?、乾、天、春夏、父、夫、男、雄、牡、大、剛、動、尊、大人等詞皆謂“陽”,月、坤、地、秋冬、母、妻、女、雌、牝、小、柔、靜、卑、小人等詞皆謂“陰”。常有人從《易傳·系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八個字出發,將乾坤與天地萬物聯系在一起,認為乾所代表的是陽,而坤所代表的是陰;乾所代表的就男性,品性是尊、剛、主、強、動,主外,坤所代表的是女性,品性是卑、柔、從、弱、靜,主內,從而推斷出“男尊女卑”和男人地位比女人高。其實,依據《易傳》的上下文,此處的“尊卑”也可作位置的“高下”解?!疤熳鸬乇啊敝徊贿^表示天地的上下位置, 并不含有崇天抑地的價值判斷成分。天地本無尊卑貴賤之分,陽陰無剛柔動靜之義。陰陽是一種對立的和諧統一的關系,男女也是如此,而非此消彼長,強調強弱,而是通過平等協商,達成雙方的和諧統一。
男女關系是一種對應關系,而非對立關系,陰陽有剛柔氣質之別,不能將陽剛陰柔僵化地對應于男剛女柔,女子亦可以有陽之剛,男子亦可以有陰之柔,而且陰陽相互交融才是和諧統一體。比如在伏羲八卦次序圖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兩儀生四象”,“陰”生“太陰”和“少陽”,“陽”生“太陽”和“少陰”,陰陽相生,在太極雙魚圖中也是如此,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并非兩種完全對立的獨立個體,而是相互包含?!独献印氛f:“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睆娬{萬事萬物都有陰陽,陰陽相濟,相克相生是宇宙的根本規律?!吨芤住でゅ琛吩疲骸瓣庩柡系露鴦側嵊畜w。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只有乾坤并重,陰陽相濟,才有事物的均衡、和諧與穩定??梢?,無論男性還是女性,男女皆是陰陽和合而生,都內含陰陽兩性之氣,不同的人偏重有所不同。歷史上從來不乏女性氣質偏重一些的男性和男性氣質偏重一些的女性。幾千年來的“男尊女卑”觀念,只不過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演變過程中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將男是陽、女是陰的認知僵化了的結果。
2.君子剛柔相濟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受人們推崇的男性形象是“君子人格”。長期以來,由于儒家的“中庸”色彩,加上西方主導的“霸權男性氣質”模式的影響,“君子人格”往往被視為陰柔性甚至“女性化”的人格。但仔細梳理傳統文化,作為“君子”,不僅包括自強不息、剛毅不屈的“剛”的一面,而且內含溫文爾雅、謙遜包容的“柔”的一面,追求一種剛柔相濟、陰陽和諧的價值取向。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本臃ㄌ欤瑢偨∮袨椤^斗不息納入自己的人格結構中,但君子要成其乾健之德,還必須謙柔謹慎?!熬印钡年杽傊畾?,不能單純地理解為男性荷爾蒙的釋放,而是內含著中國男子所具備的優秀性格和品質。諸如“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勇者不懼;“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浩然正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制天命而用之”的艱苦奮斗的精神;“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社會責任感,等等,這些精神構成了“中國脊梁”,造就了無數頂天立地、驚天動地的英雄豪杰。與“陽剛之氣”相對,在“君子人格”中還包括“柔”的一面,如“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倫理;推己及人、屈己適人的處事原則;溫雅好禮、謙讓仁愛的價值取向;雅正平和的“中和之美”,等等,都具有陰柔的特色。在“君子人格”中蘊藉著剛與柔、陰與陽、仁與智的互動互用、靈活而和諧的內在精神,對中國傳統的士大夫人格塑造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君子人格”中,“剛”與“柔”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兩者互動互濟,不可偏廢偏愛??鬃釉唬骸百|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比绻黄娴貜娬{一方而拋棄另一方,都會導致不良后果。曾國藩認為:“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自柔出,柔能克剛?!?程頤認為:“剛柔相濟為中,而乃以純剛,是過乎剛也。以剛為天下先,兇之道也。”過于陽剛容易招致兇險,以純陽之體而懷陰柔之德,剛柔相濟,才能吉利。君子之德,在陽剛之中還要有陰柔,在陰柔之中含陽剛,剛柔相濟才能成君子修德之功。如,在《周易·乾》卦中,“用九,見群龍無首,吉”。乾卦主剛,但剛中有柔,在健勁之中謙退?!吨芤住だぁの难浴吩唬骸袄ぶ寥岫鴦右矂偅领o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崩さ廊嶂袔?,內直外方,才能順應乾道陽剛之性,成就坤道之厚德載物?!吨芤住ず阖浴ゅ琛吩疲骸昂悖靡?。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恒?!愫酂o咎利貞’,久于其道也?!本又挥袌猿帧皠偂迸c“柔”的辯證統一,使雙方達到平衡發展,混然為一,才是恒久之道。
三、傳統文化對男性氣質培育的現代啟示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獨特的社會文化和社會心理結構形成了“剛柔相濟”的男性氣質。重新梳理傳統文化中的兩性氣質思想,不僅有利于向世人展示中國男性獨特的氣質魅力,而且對我們當下在多元價值文化下構建現代男生氣質有著重要的教育啟示。
第一,要增強文化自信,展現中國男性氣質獨特魅力。長期以來,中國男性的“柔化”氣質,不僅被西方歧視為非性化或者女性化,更是受到國人的非議。但仔細分析傳統兩性氣質思想,我們不難發現這種強加給中國男性的女性化刻板印象和觀念,無非是對中國文化簡單化的理解。“見義而不為,無勇也?!?“知恥而后勇”,在對“勇”的定位上,與西方強調爭勇好勝、富于攻擊性不同,中國傳統文化主要從“仁”與“義”上來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強調男性陽剛氣質的一面,而且著重培育謙謙君子柔性特質的一面。中國的男人既可以是頂天立地的英雄,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這使得中國男性的性格面貌更為豐滿,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體驗。這不禁令人想起張敬玨在《男人與男人之間:重建華裔美國男性氣質》一文中對書生(Shusheng/poet-scholar)這一中國男性形象的禮贊:“中國書生絕不粗魯,絕不是非性的(asexual)……當我想到書生的時候,我并不在乎他實際上是一個詩人還是一個學者,而是與他相關的種種特征:殷勤、禮貌、幽默、正直的人格、對物質和政治利益的蔑視、對暴力的厭惡。對我而言,這些就是造就男性的重要品質?!币虼耍诂F代男生教育過程中,我們必須增強文化自信,而不應該妄自菲薄,要汲取優秀傳統文化去培育中國男子的優秀性格和品質,展現中國男性氣質的獨特魅力。
第二,要轉變觀念,消除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和觀念。由于受“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等傳統觀念影響,人們對男性氣質的討論都始終圍繞是否足夠陽剛這一標準而進行。當“偽娘”“中性風”現象愈演愈烈,人們不禁驚嘆恐慌“男孩女孩化”“陽剛之氣退化”。其實,對于這一現象,我們根本沒有必要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對立。所謂“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男女皆是陰陽和合而生,都內含陰陽兩性之氣,女子可以有陽之剛,男子亦可有陰之柔。尤其在當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理智、堅強、獨立、合作、自信、沉穩等成為人們獲得成功所必須的品格。具有中性化氣質的女性擁有了一些傳統意義上本應屬于男性的性別特征,使她們在學習和工作中更加自信、勇敢、主動、理性。具有中性化氣質的男性也擁有女性特有的溫柔和細膩,使自己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更加和諧。因此,在構建現代男性氣質中,我們必須消除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和觀念,充分尊重每個人的個性發展,這不僅有助于消除一貫以來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而且也有助于矯正男性傳統性別角色偏差,進一步豐富社會性別角色的內涵。
第三,要注重人格教育,探索雙性化氣質培育路徑。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人格教育顯得尤其重要。圍繞“君子人格”,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比較完善的人格教育理論和體系。在傳統士大夫追求的“君子人格”中,既內含剛健有為“陽剛”的一面,又有溫文爾雅“柔”一面,而這一人格特點也正符合當今社會學家倡導的“雙性化氣質”人格。事實上,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他們都是陰陽和合而生,同時具備陰陽兩氣。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純粹的男性和絕對純粹的女性。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具有兩性氣質的一些特點,其差異僅在程度深淺而已?,F代心理學研究也證明,一個具有雙性化心理和行為特質的人,在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和自我評價等方面往往要優于單性化者。所以,在構建男性氣質的過程中,我們要探索雙性化氣質培育路徑,注意在尊重性別差異前提下,鼓勵個體在發揮自己性別優勢的基礎上,注意學習異性的長處,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培育健康的心理、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完善的人格,才是正確的男生氣質培育之道。
參考文獻:
[1](美)康奈爾.男性氣質[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胡海桃.唐代女性理想人格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3.
[3]張學軍.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陽剛美及其現代價值[J].學術論壇,2005(5).
[4]楊 軍,王成玉.程頤講周易:白話《伊川易傳》[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9.
[5]李笑野.《周易》的人格結構觀探索[J].河南社會科學,2002(1).
[6]耿殿磊.陽剛之氣與君子之風——李小龍形象的男性氣概[J].電影文學, 2010(4).
[7]顏雪藝,唐安奎.論青少年性別氣質中性化與學校教育引導[J].成都工業學院學報,2013(3).
[8]陳 微.陽剛之氣與陰柔之美——關于當代青少年的性別教育[J].當代青年研究,1996(6).
[9]劉順傳.陽剛之氣 君子之風——基于社會學視角對“陽剛教育”的審視與思考[J].中國建設教育,2014(6).
[10]吳 希.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理論對和諧社會人格建構的啟示[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11]張麗紅.儒家的君子人格及其現代價值[J].鞍山科技大學學報,2005(1).
[12]華 樺.論性別角色中性化的形成及原因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