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謠言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不可小視,它會進一步影響高校立德樹人的工作,影響高校學生身心健康和成人成才。網絡語言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難度。為此,高校要有效遏制網絡謠言,營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加強對高校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普及科學知識,提高高校學生辨析能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校學生心理素質、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等。
關鍵詞:網絡謠言;思想政治教育;誘因危害;對策
謠言具有悠久的歷史,幾乎是伴隨人類,與人類同齡。隨著謠言的流傳形式不斷的發展,謠言的表現形式也不斷翻新,對于人們社會生活影響也越來越大。特別是通過網絡傳播謠言,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公害,尤其是對高校學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可輕視,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大挑戰,值得我們認真對待。
一、網絡謠言的內涵特征
網絡謠言,它是指以網絡為載體進行傳播的沒有事實依據的消息。網絡謠言以網絡為載體進行傳播,與先前口口相傳、紙質等載體傳播的謠言相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傳播的速度快,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特別是當下網絡技術的高水平發展,謠言傳播十分迅速,可達到爆炸性效果;二是惑眾的能力強,為抓住“眼球”,謠言主要涉及突發事件、公共領域、名人要員、顛覆傳統、離經叛道等內容,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大的事件;三是復制傳播手段簡便快速,人們只要輕輕點擊鍵盤和手機屏幕就可以實現網上傳播和手機的對點傳播,謠言復制率高。
二、網絡謠言在高校傳播的原因
1.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網絡本身的虛擬性
網絡傳播技術為高校學生傳播網絡謠言打開了方便之門,輿論與媒體控制著人們的信息來源與發布渠道,現在個人可以通過網絡來自由地展現自己的觀點。在一定意義上說,網絡時代更需要人們對于個人的言論自由和個性張揚時刻保持一個清醒的法律觀念和社會理性的判斷。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學生缺乏這樣的認識,過于陶醉于網絡技術帶來的自由,尊崇時尚和展示自我特點等的愉悅,從而很少反思由于放縱行為給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究其原因是網絡的虛擬性、匿名性等特點使得身處該環境氛圍中的高校學生的自我約束功能降低。由于網絡所具有的低成本性、高速流轉性、超時空性等特征也為高校學生參與散布謠言提供了諸多方便。
2.法制體系尚不完備以及高校學生法律觀念淡薄
網絡謠言能夠長期的存在,并一度盛行,與我國的這方面管理存在的法律缺失有很大關系。法律對于網絡言論自由與公民隱私權、名譽權等權利發生沖突時的認識界限規定模糊,使得許多權利受到不當言論侵害時的組織、個人想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但又缺少法律依據,同時諸多網站的擁有者為追求所謂的點擊率,利用法律的疏漏,推波助瀾,不排除有良心網站的管理者因缺乏法律依據,不敢輕易對網絡言論采取刪除等管理措施,這樣也就助長了肆意編造不負責任的網絡言論的泛濫。同時,由于法律缺失,導致很難有針對性地對高校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法制教育。直到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明確了編造傳播謠言定罪量刑標準,規定六種傳謠情形可以入罪。隨著國家法律進一步完善以及高校對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強化,網絡謠言有所收斂,高校學生對該問題的法律觀念也有了極大提升。
3.高校學生的個性及心理不成熟為網絡謠言提供溫床
高校學生心理不成熟表現在其人生觀、價值觀還處于可塑性的階段,易受暗示,有強烈從眾傾向,好奇心叛逆心都易導致其道德的失范,同時在沒有心理壓力和道德良心感約束的情況下,也是助長網絡謠言在高校學生中有一定散播的原因。部分高校學生為了體現自己的與眾不同、特立獨行就會做一些不一樣的事。因此,大學的教育必須要體現出它的綜合性,尤其在社會轉型的時期,社會矛盾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再加上高校學生成長因素的多重性,重視抓好心理教育顯得十分的迫切,這也是引導高校學生培養健康心理,不過分獵奇,不盲目從眾,遠離謠言,抵制謠言的一種手段。
三、網絡謠言對高校育人產生的危害以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1.網絡謠言對高校育人環境產生危害
高校學生在面對不同網絡謠言釋放出的刺激性信息時,在情緒、態度和意見等方面會構成一種互不溝通的“多元”,特別是在“群體極化”的作用下,持有不同觀點的高校學生將會在主流謠言氛圍的作用下放棄自己原有的觀點,進而同意多數人的意見,懶于思索或形成新的想法或觀念。這樣,對同一個高校學生而言,不同的謠言會形成不同的倫理道德觀,推助倫理道德多元化,從而會遏制和損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另外,網絡謠言極易情緒失控并誘發突破道德底線的網絡行為,尤其是當謠言中包含負面信息時,高校學生的非理性情緒一般會隨著事件的發展而更加明顯,往往在真正結果出現之前,關于事件的揣摩及推測已在失控情緒的作用下被“合理化”,從而使事件發展被人為的向惡化方向推進。
2.網絡謠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一是網絡謠言傳播快而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難以應對。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高校學生越來越多,高校學生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各種網絡信息的狂轟濫炸。突發性和爆炸性出現的問題,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疲于應對,有時還會感到無奈和無助。二是網絡謠言會極大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難度。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網絡謠言在媒介性、公共性和滲透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網絡謠言依附網絡而生存,其依附的媒體是大眾傳媒中最新穎的一種,與報刊、電視等一樣,具有獨特的輿論導向功能,因此它們的參與會使謠言形成自上而下的傳播狀態,它發出的形形色色的謠言信息更容易取得民眾的信任。除了直接抵消平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積累的正能量外,還會給后來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加難度。三是網絡謠言會在一定程度上反逼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互聯網的發展,人們也認識到了要將信息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領域,以便適應時代的挑戰。我們將信息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領域過程中面臨許多現實問題。既有大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政治素質、科技素質等問題,又有大力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硬件設施等問題。其中主要的問題還是要牢固樹立占領網絡陣地,充分利用網絡育人的理念。
四、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遏制網絡謠言在高校傳播的對策
1.加強對高校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是基礎
網絡道德是人們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規范,特別需要灌輸正確理念和培養高素質學生,這對于世界觀、人生觀正在逐漸走向成熟的高校學生而言非常重要。高校學生只有真正掌握網絡道德規范,理解并遵守網絡道德規范的現實意義,才能很好的守住底線,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從當前高校學生散布網絡謠言的實例來看,大部分折射出的是高校學生叛逆心理甚至是虛偽的人格,從中分析原因主要與傳統道德教育長期采用重規范輕品格的模式教育有關,因此這就需要革新傳統道德教育模式。網絡道德教育講規范是基礎,是底線,我們必須堅持;同時,網絡道德的踐行要求高,在虛擬世界里,更加要求自律和慎獨,這也要求網絡道德教育應該多運用啟發、討論、判斷等方式進行,力爭建立起與網絡時代發展需要相適應的新模式。因此,加強高校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遏制網絡謠言在高校傳播是基礎。
2.普及科學知識,提高高校學生辨析能力是根本
作為當代高校學生,很多學校的課程只是向深度發展而沒有向廣度發展,高校學生學的只是與自己專業有關的知識,獲取課外知識的渠道大部分是通過網絡。信息接收和傳播手段變先進了,人們的整體辨識能力和基本科學素質更需要隨之提高。一些學生在紛繁復雜的信息面前缺乏判斷能力,容易恐慌和跟風,這也是導致網絡謠言快速復制和傳播的重要原因。俗話說“你不講話,謠言就講話”,學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過更多的渠道全方位地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將科學滲透到每一個高校學生的生活當中。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校學生心理素質是關鍵
部分高校學生熱衷于散布網絡謠言往往是基于心理泄憤、釋放壓力等諸多因素,這反映了當前部分高校學生的心理處于不健康和亞健康的狀況。從當前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實際情形來看,很多高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義認識還不足,同時對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的心理特點變化規律等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還不健全,因此加強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筑牢遏制網絡謠言防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個艱巨而重大的任務。一方面要開設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講座、設置心理咨詢室,安排專業教師開展心理咨詢工作,開展高校學生心理訓練方面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高校學生自我克服在虛擬網絡空間的不良心理,塑造高校學生健康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要打造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網絡教育平臺以便讓學生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緩解心理緊張情緒,恢復心理平衡,提升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是保證
引導高校學生正確地應對網絡謠言,不受其蠱惑,對不信謠和傳謠進行有效地抵制,是一項艱巨工作,它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明確的政治態度和高尚的政治品質,而且必須具有從事思想政治工作專業知識以及其他學科的基礎的知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種集法學、政治學、教育學、社會學、管理學、哲學、美學以及有關自然科學等學問于一體的系統工程,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能力素質的要求是很高的,特別是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這種要求就更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對網絡謠言,要有敢于破局的勇氣,要有善于破局的智慧,要有精于破局的技術,要有強于破局的路徑等,這些都需要高校打造一支高水平、高質量、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
參考文獻:
[1]劉河元.網絡謠言對高校學生倫理道德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世紀橋,2012(19):51-52.
[2]張 薇,張 雷.高校學生網絡謠言問題的探因與對策研究[J].金田,2012(1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