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析了醫科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闡述當前醫科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科研創新能力不足的主客觀原因,主要包括學生動機、學習策略、課程設置、師資力量、教育理念與教育培養體制等因素。
關鍵詞:醫科大學生;自主學習;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對策
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世界競爭日趨激烈,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日益成為決定國家和民族在國際競爭中能否取得優勢地位的決定性要素。大學生作為國家人才資源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自主學習、創新與實踐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未來發展。因此,醫科大學生成為專業過硬、技術精良、緊跟醫學發展步伐的優秀人才是當前醫學院校教學和管理工作中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
一、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的概念
創新能力是指在藝術、技術和科學領域的實踐活動中,提供新發明、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思想,獨立創造、分析、質疑、實踐和探索的過程,是衡量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高低的關鍵因素。自主學習具有獨立和能動的特點,采用創造、實踐、質疑、探索和分析的方法實現學習目標,是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
二、醫科大學生自主學習與科研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
1.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某地方醫學院校大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現狀進行了調查,采用分層抽樣法,對5個年級、4個醫學相關專業的學生發放了500份調查問卷,成功回收460份,有效率為92%。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見下表。
2.研究方法
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研究的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基本情況和現狀調查,其中后者包括六個維度,每個維度包括2~5 個條目,內容包括學習認知、學習意愿、學習方法、學習時間、學習結果和學習環境等。
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研究調查問卷主要調查學生對科研活動的興趣、認識程度、接受科研教育的程度以及期望參與科研活動程度等幾方面內容。
3.自主學習的調查結果

(1 )醫學生整體自主學習狀況。醫學生學習認知、學習意愿、學習方法、學習時間、學習結果和學習環境得分分別為(16.1±2.3)(7.2±0.9)(13.0±1.7)(14.4±2.2)(19.3±2.5)(10.9±1.5)分,總分為(80.9±7.9)分。其中學習意愿得分率最高,但是學習時間方面得分率最低。
(2)不同年級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異。大一、大二、大三與大四、大五兩級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級醫學生的學習認知、學習意愿和學習環境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不同年級學習時間、學習方法、學習結果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4.科研創新能力的調查結果
在本研究中,在論文或者相關的知識領域有過小發明創造的僅8%,在學習中創新的人占30%,認為學校教育滿足科研創新能力培養需求的占15%。認為大學生應該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高達90%。
5.醫科大學生自主學習與科研創新能力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學生自主學習的途徑比較多,但總體利用率較低,多數學生喜歡采用網絡與同學交流,對于傳統圖書、報刊等紙質資料選擇相對較少。大多數學生課余的自主學習時間比較充裕,但醫學生普遍認為其課余時間與其他專業相比較少,且學生課余時間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對學習制訂相應計劃的學生僅占50%;學生對學習的總結和評價比較積極,但多數仍是受到外在因素刺激,自發進行學習總結歸納的不多。綜上,目前我國醫學大學生需要正確的學習引導。
大學生對于科研創新能力的重要性有明確的認識,但部分學生還存在思路轉變困難的問題。有部分學生表示,對科研創新知識進行過了解,但掌握得不牢固。還有部分學生表示,自己有創新的想法卻不知道通過何種途徑進行轉化。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學生的創新能力層次不高,主要表現為基本不了解醫學科研課題設計和實施的方法與過程,對收集、整理和分析科研結果的方法掌握不夠,需要教師進行引導。
除了上述學生主觀因素導致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不足外,還存在一些客觀因素,如傳統高等教育仍然沿用“填鴨式”教育模式,忽視了對學生發現與探索能力的培養,學生被動地接受和記憶知識。這既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也阻礙了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建立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6.大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
(1)明確學習目標,強化正確的學習觀。自主學習,不同于學生自己學習(自學),應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覺適應社會需要和專業要求,根據自身水平,自主確立學習的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進行有效自我評價的學習行為。自主學習既包含學生“學”的態度,也包含學生和教師雙方對待“教”的態度,且這種態度是積極主動和富有創新精神的;自主學習的兩個要素是教師和學生,其中以學生為主。因此,要想真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必須從觀念上糾正學生對于“自主學習”與“自學”二者概念上的誤解,使學生真正樹立學習的主體意識。
(2)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傳統醫學教育模式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醫學生基礎知識扎實,但學習主動性不強、創造能力和臨床能力不足。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新型教學觀要求教師轉變角色,充分發揮輔導和引導作用,使學生從被動接受型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索發現型學習。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技能,讓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再到“我會學”。
(3)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鼓勵學生參與各類科研活動。學校應進一步加大科研實驗室和教學實驗室的開放力度,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科研活動,通過文獻閱讀、課題設計、實驗操作、數據分析、論文寫作等環節,了解學科發展的脈搏,培養科學思維和創新意識,掌握科學創新的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指導學生科研創新的過程中,應注意選題難度要適當,以免因為過難而挫傷學生的科研興趣。
參考文獻:
[1]謝家樹,燕良軾.大學生學習自主性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2):94-96.
[2]逄麗紅,李鵬輝.五年制醫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現狀調查與應對設想[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