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目前世界上職業教育院校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國家,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頒布以來,在國家及政府的推動下,投入力度加大,教育體制漸趨完善,教學模式得到創新,我國的職業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促進就業和推動社會及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文結合黃炎培先生的職業教育思想,分析我國職業教育中存在的人才問題,并結合當前問題提出了完善的措施。
關鍵詞:黃炎培;職業教育;人才;職業規劃
20世紀初,在黃炎培先生的推動下,我國成立了第一所職業教育學校,名為中華職業教育社。此后在黃炎培先生的職業教育思想指導下,我國的職業教育得到飛躍式的發展,時至今日,我國的職業教育院校已多達13000多所,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1]。在繁榮發展的背后,我國當今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本文基于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指導,分析了我國職業教育中存在的人才問題,并結合這些問題提出了完善的措施。
一、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
1.服務社會和人民的教育宗旨
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與時俱進,不但摒棄了傳統教育過分強調理論而輕視實踐的弊端,而且將教學和日常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的作用。黃炎培的這種教育思想是建立在為人民和社會服務的基礎上,目的在于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創造的動力,使學生畢業之后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其認為教育的意義在于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動手能力,讀書應該與動手相互結合起來,才能相互促進,將理論運用于實踐,才能收獲更多知識,使沒有工作的人找到工作,使有工作的人更加熱愛工作,這就是職業教育的好處。
2.重視職業平等的教育觀
一方面,黃炎培提出深化職業觀教育,而且大力推廣職業沒有高低之 分、勞動人民是值得尊敬的、職業面前人人平等、雙生萬能的職業教育觀,其認為無論一個人接受再多的教育,都應該將所學知識用于社會建設,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黃炎培十分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大力支持學生活學活用,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并鼓勵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學會舉一反三,還提倡學生發揚“遵紀守法、熱愛勞動、奉獻社會”的自治精神。
3.注重實踐性的教育內容
黃炎培指出,職業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學生掌握有用的生產技能,而不是讓知識只停留在書本上。其認為年輕人的失業不是教育當局的問題,而是教育機制沒有按照社會的人才需求去做出相應的調整。由此可見,教育應該符合社會的需求,在學校建設、專業分配、主修課程等方面都應該從社會的實際情況和企業的需要出發,不但要學好理論知識,還要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掌握更多對社會有用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
4.提出教學與生產結合的教學方法
黃炎培認為要開展好職業教育不能光靠想和說,還必須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做到學以致用,積極開動腦筋,才能掌握真正的技術,培養實踐能力,這樣才能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生產的動力。因此,黃炎培在建立中華職業學校時自己推出了將教學和生產相結合,將工作和學習二合為一的教學方式,學校在校外周邊建起了工廠,在校內開設多種專業,使學生能夠白天參與工作,晚上專心學習,這樣既能學到知識又能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收入,符合手腦并用,做學合一的原則,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二、當今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問題
我國的職業教育經過近100年的發展,從最開始的黃炎培先生提出的職業教育思想到我國首所職業學校的建立,再到現今成百上千所職業學校遍布全國各地,孕育了上百萬的職業人才分布在各個職業領域,為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然而,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也衍生出過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1.人才培養問題
黃炎培先生的職業教育思想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人們和社會服務,因此職業教育的內容應該與社會的生產活動密切相關,所培育出來的對象也應能夠直接投身到社會中,一方面能解決個人就業問題,另一方面能夠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但目前在我國職業教育系統比較普遍的現象是學生畢業后往往放棄本專業技能,而選擇從事非本專業的工作,導致專業人才流失嚴重。造成這樣的現象主要原因以下幾點。
首先,職業院校招生門檻逐年降低,盲目擴招,部分專業招生人數大幅增加,出現與社會相關行業的專業人才勞動力需求不均衡的情況,熱門專業人人追捧,導致社會人才供過于求,有的專業過于冷門,無人問津,但社會上需求大,導致專業人才供不應求[3]。
其次,部分學生在選擇專業時盲目跟風,只追捧當時比較熱門的專業, 并沒有考慮自身的實際能力和需求,同時沒有做長遠的考慮,往往畢業后才真正地知道自己的定位和社會的需求,從而被迫轉業。
最后,職業教育院校缺乏與時俱進的教育思想,固步自封,不少院校多年來仍沿用舊的專業技術和學習資料,使得學生畢業后,無法掌握新的技術,難以適應工作,最終被專業淘汰。
2.職業素養問題
黃炎培先生指出,教育是教學與育人的結合。在職業教育中,職業教育工作者在注重學生專業技能在教學的同時,也應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的教養。而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院校的普遍現象是缺乏學生品質和職業修養方面的學習,從而導致學生在投入社會工作時,容易缺乏耐性和工作散漫,缺乏職業責任感, 這些都不利于個人和社會的發展。
3.人才發展問題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院校中基本上每個學生只能選擇一門職業技能作為接受教育的課程。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不少傳統的產業已經被新科技改良和取代,新產業所要求的職業技能水平不斷提高,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多。因此在職業教育中應為學生的職業技能的發展做出專業的規劃和指導,讓學生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然而這些都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中所缺乏的。
三、當今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啟示
1.合理配置資源
社會勞動力資源分配不均,就業信息不對稱是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面臨的主要瓶頸。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一方面,由政府牽頭,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為職業教育院校提供當地產業發展政策等信息,讓職業院校根據社會需求制訂符合實際的招生計劃,進而更好地促進就業發展。另一方面,職業教育院校應主動對當地的產業結構進行研究分析,并以此作為專業設置及招生計劃制訂的依據。此外,國家應為職業教育提供寬裕的發展環境,為職業教育體系制定確切可行、符合其發展的政策方針,同時加大資金投入。以政策為導向,科學優化資源配置,正是黃炎培先生職業教育思想提出的分科制度確保每個學科設置都符合社會發展所需的重要體現。
2.重視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是職業生涯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對個人長遠的職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求學的階段,應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就職業教育院校而言,應為學生開設關于職業素養相關的教學課程,從理論中讓學生認識職業素養對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其次,在實踐的教學活動中,明確學生的崗位工作和責任,科學制訂職業素養的評估方案,從而有效約束學生在工作崗位上的行為,久而久之,轉變為一種習慣,并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就學生個人而言,職業素養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重要體現。學生自身應意識到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重要作用,從自身出發,積極調整心態規范自身在工作崗位上的行為,提高自我的職業責任感。黃炎培先生提出職業教育思想時正處于抗戰救國時期,因此其將愛國主義與職業教育緊密聯系起來,培養出一大批具備愛國精神的專業人才[4]。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學生投入社會工作后,在工作實踐中應建立樂于奉獻的精神以及注重團隊意識的培養,這樣對于個人提高職業素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引導學生制訂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往往是職業教育中比較容易被忽略的重要環節。有的學生在畢業后選擇轉業或工作不順利,有時根本原因并非自身能力和專業技能不夠,而是自己此前并沒有制訂科學合理的職業指導和規劃。黃炎培先生在其職業教育思想中提出了職業指導—職業教育—職業實踐的教育系統,在實行職業教育前必須進行職業指導,由此可見,職業指導是職業教育的前提,科學地進行職業指導,才能為學生制訂合適的職業規劃。當今社會處快速發展的時代,到處充滿激烈行的行業競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職業活動的競爭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國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要想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并保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不打無準備之仗。而不少應屆大學畢業生不是首先坐下來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而是拿著求職書與簡歷到處投放,總期待會遇上好運氣找到好工作。
從職業教育院校角度來看,在職業教育課程開始前,可以為學生提供一門職業規劃指導課程,并根據專業的不同邀請來自相關行業的企業家為學生提供職業指導,分析當前環境下相關行業的發展態勢和職業性質。另外,為學生提供針對心理、個人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評測,讓學生了解自身的特點和能力水平,并以此作為制訂職業規劃的基礎,為制訂個人的發展目標提供依據。從學生個人的角度來看,個人的職業規劃貫穿個人整個職業生涯,要根據不同時期的發展做出適當的調整,以適應所在行業的發展需要,最終實現個人的發展目標。
綜上所述,黃炎培先生的職業教育思想對當今職業教育確切具有深遠的影響意義和借鑒意義。基于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現階段要解決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問題,必須要由政府牽頭, 為職業教育創造寬裕自由的發展環境。由職業院校配合政策執行,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建設,引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學生個人要明確自身的定位和能力,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制訂長遠的滿足時代要求的發展目標。只有多管齊下,我國的職業教育才會邁向健康可持續的道路方向發展,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全面綜合型職業教育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愛玲.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現代啟示[J].濰坊學院學報,2015(3).
[2]吳新星.黃炎培職教思想對應用型大學的啟示[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
[3]宋璦玨.中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思考[J].農業教育研究,2015(1).
[4]高月春,董亞楠,薄海美.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教育教學論,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