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情感教育讓語文教學充滿活力。其方法有:一巧妙導入,引發情感,以“導”激“情”;二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引“情”入“境”。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情感教育,以情動人、寓情于教,真正激活語文課堂,讓語文課堂充滿情趣和無窮的魅力。
關鍵詞:情感教育;語文教學;情境
現今的應試教育、“滿堂灌”教法、題海戰術讓很多學生感到語文課枯燥無味,語文課堂死氣沉沉,學生一點學習積極性也沒有,其主要原因就是語文教學中缺乏情感教育。
語文教材中選編有大量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通過精心巧妙的引入,生動形象的講解,聲情并茂的誦讀、創設情境、引“情”入“境”,以情動人,寓情于教,把文中這些優美的情感移植到學生心靈中去,這樣,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受到情感的熏陶,心靈也得到凈化和升華。
1.巧妙導入,引發情感,以“導” 激“情”
教學導語是語文教學中創設情感、意境的突破口。教師采用巧妙的導入,醞釀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學生則會由此產生一種情感反射,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形成一種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緒氛圍,為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魏書生老師說:“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
新課導入時,教師可用富有感染的語言來介紹課文,從而讓學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如我教授《小巷深處》一課時,我先讓學生齊背《游子吟》,再欣賞歌曲《燭光里的媽媽》,然后請兩位同學用一兩分鐘敘述一下自己感受過的最深的母愛,這從情感上激發了學生感悟課文情感的興趣和欲望。教師也可引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趣聞,從而使學生思路開拓,興趣變濃。如我教《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先講兩個馬克·吐溫的趣聞軼事,讓學生體味到他的幽默風趣;教《統籌方法》時先分析田忌賽馬取勝的原因,引發學生思考,等等。教師引入新課時還可用設疑問、引思考、溫舊故、引新知等方法,以“導”激“情”,用自己的情感撥動學生心弦,讓學生找到情感共鳴,從而使他們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學才智得以增長。
2.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引“情” 入“境”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設情境,引 “情”入“境”,激發學生的情感,一定的情境產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動情,學者才能動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語文課本中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詩歌、散文、小說,都有助于學生培養積極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教師把握“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一腔誓死報國之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敝袧n生、安社稷的壯志豪情等作品中的內涵與情感,引導學生進入創設的特定情境中,通過氛圍的渲染、情境的體驗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誦讀悟情是創設情境、激發情感的重要手段,語文課中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在這樣“物我同一情融融”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學習效率又怎能不高呢?
教師指導學生加強誦讀,讀出文章的節奏、意境、感情、美感等,變無聲的文字為有聲有情的語言,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漢語特有的美。品味那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品味那和諧悅耳的韻律感,從而培養良好的語感,增加對文章的感性認識。在誦讀中,我們動之以情,融情于誦,使學生同作者或歌或笑,同悲同喜。這樣,文章生動的畫面,耐人尋味的意境、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在學生腦海中扎下根來,語文知識的傳授,語文能力的培養也就事半功倍了。
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用圖畫再現課文內容,用音樂渲染課堂氛圍,讓學生用扮演角色的方法來理解課文的故事情節。這些方法都能創設情境。現在電教手段如播放課件、錄像在教學中運用越來越多。生動形象的畫面配以優美和諧的音樂,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增加學生心靈的感知,引發情感的共鳴,讓學生在愉悅的感受中接受知識,從而達到對課文深層理解與感悟。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適當運用情感教育,以情動人、寓情于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陶冶學生的情操,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語文課堂充滿情趣和無窮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吳中巖,張枝利.語文教學中情感培養的途徑及方法[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3(6):55-56.
[2]何文科.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職業教育研究,2005(2): 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