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新常態將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的基本環境,作為傳統行業的建筑業,在經濟下行態勢下備受沖擊。推進和實現產業現代化是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建筑職業院校要適應新常態,搶抓新機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創新局面。
關鍵詞:新常態;建筑業;人才培養
2016年高校畢業生為765萬,比2015年增加16萬,又創歷史新高,加上中職畢業生,新增就業人數達1200萬。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社部召開的就業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必須把增加就業率這一目標放在突出位置。受到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用人規模較多的傳統行業“轉冷”,建筑業從前期投資拉動政策的發展高峰期,轉到到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建筑人才的需求量發生顯著變化。作為培養建筑人才的建筑職業院校,應該因勢利導,適應新常態,搶抓新機遇,建立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開創新局面。
一、正確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從字面上看,“新”就是有異于舊質;“常態”就是時常發生的狀態。新常態就是與以往不同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告別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進入中高速增長發展的新階段。
分析新常態,要從國際國內兩方面來看。從全球角度來看,世界經濟在2008年已經從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世界經濟處于產業結構重構和重組、擺脫舊增長周期的過程之中;從國內情況看,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連續19個季度下滑,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下滑,很多舊的平衡、舊的模式和舊的理念正在被打破,呈現出新常態。
二、新常態下建筑業發展的特征
建筑業的發展與國民經濟的發展休戚相關。建筑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國民經濟投資的需求,依賴廣大業主的需求,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速度必然要下降,高增長之后的“換擋”是一種必然趨勢。結構調整肯定會產生陣痛,作為與國家經濟走勢變化休戚相關的建筑業的發展,一定要積極地調整、主動地適應。
新常態下建筑業的發展呈現出新的特征。一是在發展速度上,建筑業產值從“十一五”的年均增長22.7%,調整為現在的10% -15%,建筑業依賴國家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的經濟高速增長時代已經結束,企業追求規模效益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建筑產業的供求關系發生變化、供求矛盾尤顯突出;二是在產業結構上,經濟增長放緩使建筑業自身不斷調整和轉型,生產方式發生變革, 新型建筑工業化逐步興起,建筑業產業結構加快優化升級,建筑產業要實現現代化;三是在競爭上,市場回歸理性,行業無序競爭的狀況正在改變,建筑企業將面臨誠信與嚴管新的考驗,在轉型中尋求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商業模式與服務內涵將逐步發生變化;四是在動力上,受勞動力、資源、環境等因素成本上升影響,依賴低成本要素驅動的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提升綜合管理水平、技術創新才是建筑業發展的動力,建筑業正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高素質的人才將成為建筑市場上的稀缺資源。
三、新常態下建筑業發展的新機遇和面臨的新挑戰
建筑業在中高速穩健增長的新常態時代,面臨著新的挑戰,同時又擁有發展的新機遇。從外部整體環境看,世界經濟復蘇的過程一波三折,金融危機后的調整尚未完全完成,但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的動力強勁,尤其是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國家政策的調整和國家領導人出訪的外交影響力,以及亞太自貿區構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和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建設,給中國企業“走出去”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從國內環境看,我國仍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所謂“三期疊加”,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加大,結構失衡、產能過剩,“去庫存”成為2016年各行各業的關鍵詞,部分原本在高速增長期被掩蓋的風險逐步顯現,不少建筑企業受房地產風險、地方債風險、金融風險的影響,導致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互保聯保風險爆發、破產重組的現象較為突出。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十八屆三中全會給我們帶來的改革的紅利,四中全會釋放了市場的活力,2016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兩會熱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重點提及,開啟打造2016年最強“雙引擎”的大幕,中國發展正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總的來說,雖然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但我國經濟的實際增量依然可觀、增速更趨平穩、驅動更為多元、前景更加廣闊、市場更具活力。
當前,正是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時期。深化建筑業改革、加大工程質量治理行動力度,都是對新常態下建筑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中國建筑業協會工程項目管理委員會于2015年1月明確提出了要把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作為當前轉變行業發展方式的重要目標,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換經營機制、改革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和項目管理機制,成為使建筑企業提高競爭力的深層次原因、決定性因素。傳統的勞動力、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已逐步失去主導地位,知識資源成為技術創新的第一要素,前沿科技成為創新競爭的主要焦點,高新技術群中的前沿科技更是世界矚目的制高點。對建筑產業而言,通過降低建筑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來提高建筑企業競爭力的發展空間的手段已經不復存在。唯有通過強化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形成競爭的新平臺,提升競爭力的品質,形成獨具特色的競爭優勢。提高建筑企業生產的附加值,以創新為驅動,與高新技術接軌,己經成為建筑業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完成這些目標需要高素質的建筑人才支撐,這就給建筑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課題,更給建筑職業院校的新一輪發展提供了平臺。
四、新常態下的建筑院校的人才培養
改革的不斷深化,推進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從速度向質量轉變,將產生大量的高端創新型人才需求。為了給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適應新常態,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搶抓新機遇,開創新局面,建筑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日益突顯。
1.要適應新常態,人才培養就要固本培元
“木有所養,則根本固而枝葉茂,棟梁之材成;水有所養,剛泉源壯而流派長,灌溉之利溥。”建筑院校要梳理人才新需求,強化道德素質和理想信念教育,培養高素質建筑人才。建筑業在前期投資拉動政策的發展高峰期,出現了人才培養過急發展、盲目發展的狀況,建筑院校擴大招生,其他院校的也紛紛開設建筑專業,重量不重質的培養方式導致許多“假人才”現象的出現。如果沒有優秀的辦學理念、專業師資、實驗設備和實訓場所,再好的生源也不能培養出出色的建筑人才,如果只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而忽視道德,那么對人才的管理無論多么嚴謹, 一旦學生信念動搖,思想就會腐壞,終將成為組織的深水炸彈,隨時可能引爆,將會為建筑團隊甚至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多米諾骨牌式的毀壞。
2.要適應新常態,人才培養就要多元融合
新常態下的經濟結構正在進行全面、深刻的調整。經濟結構的變革決定產業結構的變革、也決定人才市場需求結構的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指出,要充分發揮我國高等教育師資力量雄厚、學科齊全、基礎性能強大的優勢,要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面向民生建設大領域,不斷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努力研究出更多更先進的創新成果。建筑院校人才培養要強化校企合作辦學模式,聯合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大專院校,充分發揮“校地聯動”紐帶作用,創新思維,通過“訂單教育”“校企共建”等形式,打造 “招生、培養、就業” 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高校和機關、事業、企業單位服務機制。要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中介組織,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培養一批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的高素質農村實用型技能人才隊伍。要結合各地建筑大省、建筑強市的理念,與地方產業結構相匹配,加強適用型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儲備地方建筑產業所需人才,促進人才與產業、技術無縫對接。
3.要適應新常態,人才培養就要創新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擇天下英才而用之,關鍵要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要重視人才的個性發展,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人才往往是因具有獨特性格特質而被發現,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多注重對人才特性的了解,并給予才充分發揮空間,這時人才帶來的將是良性效應,這種尊重人才特性規律的發展將帶來最好的效益成果。建筑院校要打造優秀教育教學團隊,針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特征,加快教學方法改革步伐,調整理論教學的節奏,不斷增強教學的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采取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模塊化教學等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建筑專業學生做到“學中做、做中學”。同時要通過有效組織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形成職業化的思維、健康的勞動態度、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正確的價值觀。還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建筑專業學生學到前沿的專業知識,接觸到各種類型和層面的工作,進行多崗位鍛煉,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建筑院校要為引進人才與本土人才之間搭建交流平臺,通過較高水平的學科、科研、技術帶頭人帶動潛力后備人才共同發展,形成幫帶格局,由“封閉式”的人才培養向“開放式”“自由式”轉變,從而既多出科技成果,又多出人才。
建筑產業現代化需要高素質人才支撐,建筑院校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適應新常態的高質量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搶抓新機遇,開創新局面,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季生平.新常態下建筑企業發展的思考[J].上海建設科技,2015(5).
[2]張 奕.新常態下建筑業發展新趨勢[J].建筑,2015(7).
[3]周 暉,程忠國,鄢維峰.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廣州城建職業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0,31(23):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