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難掌握幾何作圖技能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一線的數學教師。本文從小學數學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作圖原理,重視作圖方法的指導方面出發,對小學生難掌握幾何作圖技能的教學策略進行分析,以期提升學生的作圖技能。
關鍵詞:幾何作圖;技能;教學對策
1.重返原點,抓住本質
讓學生理解作圖原理和與幾何作圖的相關概念,才能讓學生掌握幾何作圖技能。而在我們的教材中很多概念和定義都是一段段的長文字,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此時教師要善于研究梳理知識間的前后聯系,抓住概念和定義的本質進行教學。如畫平行四邊形的高時,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高的概念比較難理解,此時教師應該抓住高的本質——“就是點到直線的距離”進行點撥引導。
2.以喻激趣,化難為易
由于小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弱,空間觀念比較差,而幾何作圖又比較抽象,所以往往看得懂但作不好圖。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可以以“喻”激趣,借助直觀進行形象化的教學,這樣的教學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作圖的原理。如作平行線時,教學的關鍵不是記住畫的步驟,而是讓學生明白直尺和三角尺各自的作用,并正確放置。教學時可以把作平行線時用的直尺看作火車軌道,把三角尺看作火車。對于火車和火車軌道學生有一定的認識——“火車軌道”是固定不動的,“火車”是可以移動的。
3.尋求支點,給予拐杖
在幾何作圖中,如果教師在教學時注意方法,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那相信學生一定能更好地掌握幾何作圖技能。如在教學作旋轉圖形時,直接出示教材中的三角形這樣一個面的旋轉,學生是很難作出旋轉后的圖形的。因此在讓學生作面的旋轉之前可以先讓學生嘗試畫線段的旋轉。學生會作線段的旋轉,三角形這個面的旋轉其實就是先作出兩條線段的旋轉然后連成面就可以了。
4.找準銜接,有效引導
在平面內,將一個圖形沿著某個方向移動一定的距離,這樣的圖形運動叫做平移。平移變換不改變圖形的形狀、大小和方向(平移前后的兩個圖形是全等形)。在小學二年級下冊的平移教學中,學生只需了解這是一種平移現象,并畫出簡單的一次或二次平移后的圖形。如果缺少老師的有效引導,學生是很難掌握作圖技能的。所以教師要根據概念找到正確的作圖方法,引導學生掌握平移的作圖技能。
5.收集錯例,以錯引思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錯題是一定會出現的,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產物。我們除了要用寬容和耐心去對待,更要合理地利用錯題,引導學生去分析錯誤,盡可能使學生少發生類似的錯誤。如在學生練習畫一個三角形、一個長方形、一個梯形分別旋轉90度后的圖形時,經常會出現一些錯誤:有些學生作圖時沒有繞頂點旋轉;有些學生作圖時沒有把兩條線段旋轉90度;有些學生旋轉后線段的長度變換了說格子數錯了等。通過這些錯例,讓學生進行思考并讓他們明白出現錯誤的原因其實就是自己沒有真正掌握旋轉的特征。原來作圖正確的學生經過思考后會更清晰,作圖錯誤的學生自己經歷了錯誤之后再去改正它,這樣的學習方法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對學生而言,只有他們真正思考過、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會像種子一樣在頭腦中生根發芽。
6.提供變式,提升技能
學生在認識了概念和作圖方法后, 對于一些變式的作圖明顯掌握不夠。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變式來幫助學生獲得更精確、更穩定的概念,同時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幾何作圖的技能。變式是用以說明同一個概念的本質特征相同、非本質特征不同的一組實例。
如學生在學習“互相垂直”的概念時,受慣性思維的影響。當改變了直線的方向、位置就會導致學生對標準方向的判斷,導致后來在位置或形狀有了變化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中找 錯、畫錯高,影響面積的正確計算。其原因就在于學習“互相垂直”這個概念時未能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變式材料,學生沒能充分理解“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這一本質意義。所以在學生開始學習“互相垂直”時,教師不僅要提供互相垂直的標準式,而且要提供互相垂直的各種變式的圖形。
總之,要使學生較好地掌握幾何作圖技能,在幾何作圖中,要關注作圖中的一些細節,使學生作出的圖形準確、規范,養成良好的作圖習慣,幫助學生形成數學的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高漸發.如何加強小學低年段學生的作圖能力[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版),2013(26).
[2]陸慶章.小學生的畫圖能力應從低年級抓起[J].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