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教育中最基礎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從其實踐形式來看,可分為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兩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較而言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形式。就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教育內容、教育過程、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方面都有其顯著特征。只有深入分析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與特征,才能在新形勢下不斷的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主觀的社會實踐活動,普遍存在于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當中,尤其是在新媒體深入發展的今天,傳統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顯然已經不能獨立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態勢,因此,應該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并充分發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從而彌補顯性教育的缺陷,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目前學術界對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尚無統一的界定,但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卻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之中,并不斷地發揮其教育作用。
1.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考察
我國古代的教育理論中就蘊含著許多有關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其中博大精深的先秦儒家思想就為我們進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些理論借鑒。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益者三友,損友三支。有直、友誼、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樂者圣人之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孟子提出:“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在我國近代教育發展過程中,不少教育家、思想家闡發的理論中都蘊含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如蔡元培認為,人的道德心的養成可以通過美育加以實現;陶行知作為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主張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本身,要真實的存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因為在生活中,每一個個體都會多多少少的接受到教育,脫離了生活的教育,其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這體現了他“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關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國外的歷史發展,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著名的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在其教育實踐過程中,就形成了一種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的狀態中接受教育的教學方法;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教學思想,就道德教育而言,柏拉圖主要依靠環境對人產生的影響,比如音樂、文學對人的感染,以及行為習慣的養成;亞里士多德師從柏拉圖,在教育方面他主張人的道德的培養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近現代以來的西方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基本上都繼承了這一教育思想。
2.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實踐活動,其實踐形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采用公開的、直接的、正面的施教方式;另一種是采用間接的、滲透的施教方式,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實現知、情、意、信、行的轉化,也就是一種“無意識”的教育。而后者就是我們所要研究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鄭永廷在其著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修訂版)中指出:“所謂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采用比較含蓄、隱蔽的形式,運用文化、制度、管理、隱性課程等潛移默化地進行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有意無意間受到觸動、震動、感動,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方式。”白顯良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中指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開展的、不為受教育者焦點關注的(甚或不為受教育者明確感知)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類型。”
綜上所述,所謂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將教育內容、教育目的、教育意圖等滲透于各種實踐活動和環境中,并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
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所謂特征,就是一事物區別于它事物的本身所固有的屬性。因此,與傳統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內容、教育過程、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效果上也有著它的顯著的特征。
1.教育內容的滲透性
就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無論是通過環境熏陶、言傳身教也好,還是通過把思想政治教育與美學、音樂、生活實踐等相結合,都表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需要依靠一定的載體,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之中,與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相融合,將其深刻的教育內容滲透到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各種無意識、感染和體驗等心理活動,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接受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從而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
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可以通過課堂灌輸模式來獨立的存在和開展, 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特殊之處就在于“隱性”,它需要與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即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滲透到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實現教育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度融合,使受教育者在沒有任何心理防備的情況下,不知不覺的受到教育。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雖然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需要以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但是并不是二者的簡單相加,而是要真正的實現兩者的深度融合,也就是說,使二者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達到完全的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受教育者從中有所收獲,真正的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教育過程的愉悅性
對于個體而言,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僅要依靠有意識活動的影響,而且還需要無意識活動的共同參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教育者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內容等創設一定的教育環境,使受教育者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積極地、主動地、自愿地參與教育實踐活動,在環境的感染下,通過直接體驗、間接觀察、情境熏陶和情感體驗等非強制性地方式接受教育內容,最終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品質、道德行為,以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方面,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深刻的思想內容融入到人們生活中喜聞樂見的社會實踐中去,使人們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環境中主動地參與活動,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受到教育。
另一方面,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雙方相互平等、互相尊重的情況下共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夠使受教育的思維活躍,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營造一種開放的、輕松愉悅的氛圍,使受教育者在愉悅的環境中積極主動地接受教育,深化對教育內容的理解與感悟,達到教育目的。
3.教育方式的開放性
傳統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以學校和單位為依托來開展,其教育的實施常常受時間、空間等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導致其教育效果和影響力有限,最終不能很好的達到教育目的。
而在新媒體深入發展的今天,新媒體深刻的改變著人們的學習、生活和交往方式,同時,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思想政治教育也帶來了新的機遇。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以各種媒體平臺為載體,實現交互式的、超時空的教育方式,實現線上線下的交流溝通。另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通過活動設計,可以營造一種適宜的教學情境,通過受教育和直接參與體驗,間接的獲取知識,這就突破了傳統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能實現無課堂的、跨時空性、開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無時不在、無處不存,既潛隱于教學過程當中,也滲透于日常生活、學習當中,既存在于學校、單位中,也存在于學校、單位之外的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之中,不受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的嚴格限制,通過與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相融合,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個人成長的各個階段之中,從多方面不斷促進人們從認識到行為的轉化,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因此,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顯的開放性。
4.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人的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僅僅依靠直接的、正面的教育是不能完全奏效的,它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品德的形成與道德的情感體驗有關。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通過受教育者在思想上達到共鳴,認同教育者所傳達的教育內容,然后接受并轉化為自身的行為習慣來起作用的。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輕松愉快的狀態下通過受教育者自身的情感體驗,獲得態度、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等,最終實現量到質的轉化。一般而言,人們在這種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自覺自愿地接受到的教育影響對教育者而言更為深刻。
一方面,當人們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參與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時,身心會處于一種完全放松的狀態,此時,參與者往往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是非強制性的而不是強制性的接受教育,這種教育更多的是參與者受到外部信息、行為、環境等刺激后進行的自我教育,這種自我教育更容易實現從思想到行為的轉變,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轉變,并且這種轉變更具有持久性。
另一方面,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是在教育與自我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實現的,即德育的內化與外化,最終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由知到行的轉化,實現品德的外化。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模式不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采用一些人們喜聞樂見的社會實踐形式,將教育目的、內容等潛隱在教育過程中,使受教育者通過自主選擇、主動參與和自主體驗中,最終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
三、結語
通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不斷地消化、吸收隱藏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教育內容,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認知,繼而外化為實際的思想道德行動。經過從“內化”到“外化”,從思想到行動兩個階段,受教育者已經形成了穩定的、牢固的思想道德觀念,因此,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相比,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更加具有持久性。
參考文獻:
[1]白顯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勒玉樂.潛在課程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