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課程的普及,順應多元化社會發展需求,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已經成為職業教育的大勢所趨。在此前提下,微課應運而生。本文結合天然藥物學課程的特點及職業學校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首次將微課應用于天然藥物學課程教學中,旨在改善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為培養適應新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藥學技術人才奠定重要基礎。
關鍵詞:天然藥物學;教學模式;職業教育;微課
1.微課的概念
微課(Microlecture)這一概念,是由美國新墨西哥州生還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戴維·彭羅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次提出。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技術手段,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同時在短時間內展示出課程的核心部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更為廣大學生所接受。
目前越來越多的職業學校將微課模式應用到各種專業化教學實踐中,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天然藥物學教學也開始采用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
2.天然藥物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天然藥物學是五年高職藥物制劑專業重要的專業課之一,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目前在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筆者結合從事天然藥物學一線教師的教學經歷,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教學方法單一。天然藥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內容鮮明,生動,真實。傳統理論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主,課程中有大部分藥用植物、中藥飲片知識,學生只能通過圖片的形式觀察,不能很好地展示部分藥材的重點特征,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整個課堂教學顯得不夠生動,形象。
(2)實驗教學環節薄弱。天然藥物學涉及的實訓內容較多,傳統的實訓教學方法只是結合理論知識讓學生被動地完成實驗任務,對實驗過程所涉及的諸多問題沒有進行深入思考。在實訓環節天然藥物學包括讓學生認識植物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等器官的結構的內容,由于季節、溫度、氣候等的影響,有些實驗并不能在課上完成。除此之外,在學習藥材鑒定知識時,由于藥材、設備等問題的限制,很難做到一人一組,學生不能獨立操作。
(3)課后缺乏溝通平臺。天然藥物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要求學生能夠識別傳統中藥材并能做進一步的真偽鑒定。傳統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進行學習,造成學生缺少思考的時間及與外界接觸的機會,這樣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3.微課在天然藥物學教學中的應用
(1)微課演示講解專業術語。這門課程前半部分包含很多植物解剖學基礎知識,專業術語較多,在學習植物特征時,要抓住要點。微課的設計需要傾向于對專業術語的理解。可以對野外植物解剖進行錄像,理論講解的同時播放視頻,邊看邊講,就能使學生更容易地掌握各科植物形態特征的一般規律。
(2)微課講解實驗要點。中藥的顯微鑒定實驗教學是天然藥物學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藥飲片的微觀結構因種類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而正是因為這些差異,才可以準確區分各種藥材。課前教師先利用數碼顯微攝影技術制作顯微切片的視頻圖,在講授藥材顯微鑒定時,直接播放微視頻,能夠真實地再現顯微鏡下所觀察的細胞組織結構。通過這樣的微視頻播放,學生對藥材特性的認識更深刻,更加逼真,學習效果明顯。
(3)完善網絡化課程。天然藥物學的核心內容是中藥飲片的識別及真偽優劣的判斷。對于特別貴重的藥材,由于價格的限制,教學標本有限,在課堂的講解時不可能人手一份進行實物的識別與鑒定。利用高清攝像機拍攝貴重藥材的各種特征,并且將一些容易混淆的偽品進行對比。將各個微課程制集中在一個網絡平臺,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效果,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做一些科普,利于廣大百姓接受。
4.結語
微課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其主題鮮明,內容精簡,一方面可以將理論知識的學習變得直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因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便于學生課后的自主學習,是傳統教學方法的有效補充。但是,在高職藥物制劑專業天然藥物學課程的建設中,微課教學還處于探索階段,不能忽視傳統的教學方式,應該將傳統教學方法和微課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職業學校學生的基本藥學素質。
參考文獻:
[1]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1).
[2]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2-63.